瓷器——缺憾之美

冰裂紋又稱開片原,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陶瓷燒製工藝,原屬於龍泉青瓷中的一個品種,因其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有立體感而稱之。冰裂紋製作工藝異常複雜,於南宋滅亡後失傳。

瓷器——缺憾之美

“冰裂紋”,也就是開片,又叫斷紋瓷,是古代龍泉青瓷中的一個品種,因其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有立體感而稱之。在哥窯的各種釉裂紋片中,“冰裂紋”排名首位,素有“哥窯品格,紋取冰裂為上”的美譽。因其在燒製過程中的獨特開裂,展示出無限的自然美。可惜的是,燒製“冰裂紋”的工藝在宋代後失傳了。[

瓷器——缺憾之美

帶開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屬官窯和哥窯的青瓷。官窯器瑩潤如脂的粉青、月白色釉面上,大片的裂紋扶疏伸展,如同雪地上的柳枝梅影般婆娑瀟灑。哥窯瓷的開片則細碎得多,被稱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魚子紋"。片紋有粗有細,粗的色深如鐵,細的似金黃色或叫鱔血色,大小片紋交織在一起,被古董行家美稱"金絲鐵線"。在哥窯的各種釉裂紋片中,“冰裂紋”排名首位,素有“哥窯品格,紋取冰裂為上”的美譽。

因其在燒製過程中的獨特開裂,展示出無限的自然美。官哥真品歷代都是收藏家珍愛的寶物,也是後代仿效的目標。冰裂紋也稱“璺”,它是瓷器本身內部應力的一個表現,只有當內部應力在正常狀態下不平衡、無法維持現有狀態,釉的伸縮程度超出其彈性區間極限時才產生釉層斷裂、位移,直至內部應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觀的冰裂紋效應。產生這種現象沒有固定的時刻,由於與二者膨脹係數有直接關係,所以在瓷器出窯時溫差變化最大,效應最明顯,另外在日常的因為其他外因導致溫差變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內部應力無法維持平衡狀態時也會發生類似現象,所以沒有一定時間侷限。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

開裂原因有二:

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原是瓷器燒製中的缺點,但人們有意利用開裂的規律製造開片釉,作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以宋代哥窯產品最為著名。

瓷器——缺憾之美

開片釉在製作上可分兩大類:

一為填充型,在燒成的釉裂紋中填充煤煙等,紋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紋中填充硫酸銅等著色劑,呈棕綠色紋路。

另一類為覆蓋型,在焙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顏色釉,再次焙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顏色。開片據裂紋稀密和圖形不同分別稱冰裂紋、魚子紋、百圾碎、蟹爪紋、牛毛紋及鱔血紋等。數九寒冬,冰凍三尺,執棒槌或石頭砸其上,冰面就會嘎然一聲,出現許多炸裂開的白色紋路,這種紋路人們稱之為冰裂紋。

對於哥窯瓷的開片曾有一個故事。浙江龍泉縣,有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弟兄倆各主一窯。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藝,一次,在哥窯即將出窯的時候,從窯口澆進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窯瓷器釉子全部開裂了,可不成想,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窯也因此入選宋代五大名窯。古代文獻都說,哥窯專燒開片瓷,弟窯也就是龍泉窯,燒的是無開片的龍泉青瓷。可是當代古陶瓷研究者發現,宋代文獻裡隻字沒有哥窯和弟窯的記載,這個故事是從元到明逐漸編出來的。故事雖然荒誕,倒也點出了瓷器驟冷開裂這個技術上的關鍵問題。

瓷器——缺憾之美

專家們在龍泉縣境內進行了大面積的窯址調查和發掘,並未找到專燒哥釉瓷的哥窯,卻一致認為:帶開片的哥釉瓷就是龍泉窯部分窯場的一種產品。它的開片技術,受的是同處浙江的南宋官窯的影響。把原本是缺陷的開片變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裝飾,說明工匠們已經掌握了開片的規律,可以人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這隻有制瓷工藝達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這種裝飾方法的出現,與宋代的文化風尚和審美情趣極其和諧。讀讀宋詞:抑揚頓挫的節奏,細膩婉約的情調;看看宋畫:出神入化的筆墨,歸隱田園的意境;聽聽宋歌:憑欄懷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

高雅得幾入巔峰的宋代文化,充滿了理性的灑脫與人工的自然,難怪連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鮮明的文人氣息。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獨特的審美價值,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瓷器——缺憾之美

現代,冰裂紋的應用更廣泛,在一些餐桌的桌面、茶几的下擱板處都較常見。它們通透空靈,和現代建築較為和諧:他們紋理交錯,逶迤遠去,煞是好看,讓人產生無窮聯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