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能源汽車的四大「里程焦慮」分析其發展前景

2011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8368輛和8159輛,從電動汽車資源網統計的數據來看,2017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已經達到了79.4萬輛和77.7萬輛,2017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已經約達到2011年的100倍,這已經是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了。

從新能源汽車的四大“里程焦慮”分析其發展前景

然而據權威部門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純電動乘用車銷量較5月大幅下降20%,A00級純電動乘用車銷量降幅更是高達63%,出現了歷年來首次年中下探的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於:5月是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過渡期的最後一個月,不符合新補貼標準的車輛放量大賣,創造了不正常的年中高峰。

而自6月12日《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正式開始實施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產生巨大影響,低續航里程電動車銷售陷入困境,補貼新政取消了續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純電動車補貼,這對新能源車企來說影響很大,出現了不正常的銷量大跌,其實,這種現象在去年底和前年底也曾經出現過。

雖然隨著續駛里程的增加和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電動汽車消費者的“里程焦慮症”逐漸得以緩解,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里程焦慮”卻似乎在增加。

從新能源汽車的四大“里程焦慮”分析其發展前景

從表面上看,這是市場對政策變化的一種應激反應,不如此,企業就要少拿補貼,消費者就要多花錢,都是無奈之舉。財政補貼的加速退坡,尤其是2020年以後或將完全退出,激發了市場的緊迫感,行業、企業、經銷商、消費者,都加快了造勢、造車、賣車、買車的速度,顯現出一種群體性的焦慮。但更深層次地看,這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的政策調整、技術路線選擇、市場取向、國際競爭環境變化等諸多問題在退坡環節上的表象化。這種焦慮包括四個方面。

其一為政策即將到期帶來的焦慮。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已有近10年曆史,不誇張地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市場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小到大,都是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喂大的,企業和消費者也因此患上了“補貼依賴症”。如今,補貼為零的日子近在眼前,但大多數企業似乎還沒有做好“斷奶”的準備。加之後續政策不明朗,行業擔心“斷奶”後,造車成本降不下來,企業挺不住;消費者擔心沒有政府補貼後的汽車買不起、用不起;企業擔心失去補貼後消費者不買賬、不買車,前期投入打水漂,自己熬不過去。

其二為市場預期不明帶來的焦慮。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量佔到全球一半以上,但這個量是靠政府之手託上去的。雖然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已經超過汽車年銷售總量的1%,從理論上邁進了市場化階段,但這個“市場化”是否真實可靠,是否能夠持續健康發展,是否會出現斷崖式下跌,政府、行業、企業和消費者心裡都沒有底。

其三為技術底蘊不足帶來的焦慮。

曾經,新老造車勢力均認為,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的一條捷徑,群雄並起,一鼓作氣,能拼搶世界汽車技術制高點。確實,幾年奮戰的結果,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當初的望領先者之項背,快步進入到第一陣營,甚至到了可以與領先者並肩跑幾步的程度。但幾年拼搏下來,許多人悟到了中國汽車產業技術底蘊不足的問題。基礎理論研究不足、對產業政策規定的技術路線以外的技術關注不足、下一代技術儲備不足、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不足,以及在產成品率低、工藝水平有欠缺、一致性差等種種現實問題,都將影響產業的持續發展。

其四為國際競爭加劇帶來的焦慮。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原本是國內自主車企之間的競爭,造車新勢力一路咄咄逼人,傳統車企逐步穩住陣腳,正在競爭升級的關鍵時期,國門向全世界敞開,進口汽車關稅大幅下降、汽車合資股比逐步放開,隨著特斯拉在中國境內獨資建廠,大眾、奔馳、寶馬、福特等跨國巨頭或新建或擴建合資企業,摩拳擦掌瞄準的都是2020年以後的中國市場。內憂外患,怎能不平添許多焦慮?

2020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個心結,是“里程焦慮症”的起源,是一道必須要跨過去的坎。為了能在這個節點到來時佔得一個好位置,許多企業採取了一個辦法——再加速,希望以更快的速度超越對手。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造車新勢力,都把發展速度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從廠房基建到設備安裝、從產品試產到產品交付,從用戶體驗到產品迭代,“××速度”等成為彰顯企業實力的賣點。

然而,當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時候,拼速度已經不是最佳選擇。在發起新的衝鋒之前,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回過頭去看一看、想一想。看看我們走過的路直不直、對不對,看看我們與對手的距離縮短了多少、還差多少;想一想對手的優勢是什麼、我們的弱勢在哪裡,想一想用什麼辦法才能趕上去。

回顧前文所述引起產業焦慮的四大原因:政策即將到期、市場預期不明、技術底蘊不足、國際競爭加劇,其中最讓人焦慮的應該是第三個——技術底蘊不足

國家從政策上鼓勵新能源行業往更高技術標準和整車製造標準發展,希望企業能取得相應的技術突破和升級,以此加速高水平純電車型的發展和普及。為了增加市場競爭力,企業必須努力達到補貼新政的限制線以上,道理非常簡單,新能源汽車不會坐失這塊市場,所以一切都還是要靠技術和市場需求說話。

行穩方能致遠。與傳統汽車一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是百年大計,僅靠十年、八年內的一兩次衝鋒到不了頂點,這需要我們時時總結經驗,反躬自省,砥礪再戰。國家將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支撐,將新能源汽車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已成為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我國政府的政策必將圍繞推動核心技術發展、推動產業轉型、推動質量提升、推動市場化進程、推動公平競爭進行調整,認識到這一點,我們還有什麼可焦慮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