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爲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你們發現沒?每每去到中醫館裡,總能聽見中醫師們對人提到要補陽、壯陽、扶陽。

艾灸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中醫認為,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黃帝內經》中也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那麼,究竟什麼是陽氣,和腎氣一樣嗎?對我們有什麼作用,是人人都要補的嗎?如何才能補足我們的陽氣呢?

何為氣?

《難經》中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意思是說:如果將人比做一棵樹,氣就是樹根,而身體是樹幹和樹葉。根深才能葉茂,氣長才會命久。老百姓把人死叫“斷氣”,指的就是人活一口氣,人死則氣散。

氣是構成世界物質的本源,人體的氣充斥於全身無處不在,按分佈及特點不同,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中氣等五氣,這些統稱陽氣。

艾灸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陽氣的釋義

在幾千年的中醫文化中,陰是指人的身體,陽是指人體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陽氣衰減的過程。

古人云: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於中,而死機遂成生機;人身立命就是一個火字,真氣命根也,火種也,人活一口氣,即此真氣也。

陽氣就是真氣,儲藏在腎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元氣,常說的元氣大傷,即是傷了陽氣。

黃帝內經中講“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成身體所需的能量,陰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如果身體沒有了陽氣,就成了一幅空的軀殼,就會死亡。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艾灸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陽氣的來源及消耗

陽氣來源有二:

一為先天性的,來自於父親和母親;

二為後天性,主要從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氣轉化而來。

保陽氣,益陰精。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的一條重要原則。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

《內經·靈樞》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現代人常常會出現渾身無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氣暴躁等亞健康症狀,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進入更年期,這些疾病都是由於陽氣消耗過度所致。

艾灸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人的正常機體運轉、工作、運動、性生活、情緒波動、適應氣溫變化、修復創傷等各項活動都是需要消耗陽氣的。當陽氣透支的時候,生命也就畫上了句號。

陽氣不足導致的寒凝諸症的治療之本則在於“補充陽氣,驅除陰邪”,提升五臟六腑的運化功能,增強機體的自愈能力,待到陽氣充足,六脈平和,自然諸病已愈,身體素質全面恢復。

艾為純陽之物,艾灸最適合補陽氣。艾條燃燒產生的熱量會滲透皮膚深達裡層,產生循經感傳現象,氣血在強大的熱流推動下,衝破瘀阻點,使“氣至病所”,從而達到祛病保健的作用。

而且《醫學入門》也講:“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從這個角度來說,艾灸能治百病,一點都不虛假和誇大。

艾灸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艾灸治病需要的時間

1、 輕症疾病:1-3個月就能有明顯效果。如胃炎、盆腔炎等,但並不是好轉後就中斷,要徹底治癒還是需要鞏固。

2、慢性或重症疾病:要做好長期的艾灸打算。至少要3個月,也可能是半年甚至更長。

3、對於急性病症,像拉肚子、急性感冒,若症狀消失,一般可在短時間內治癒。比如我每次感冒發燒,就灸了鼻子兩邊的迎香穴20分鐘,第一次灸完打噴嚏就減少了,灸了三次差不多痊癒。

如何補陽?

補陽、壯陽,就是順應自然規律,補充日常消耗的陽氣,使身體達到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艾灸所用的艾草是一種純陽性植物,經過燃燒後,作用力更強,是補充陽氣,延年益壽的最佳捷徑。

>>>>艾灸穴位

中脘穴

艾灸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中脘,任脈腧穴,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神闕穴

神闕,任脈腧穴。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穴當臍孔,是處胎生之時,連繫臍帶以供胎兒之營養,故又命蒂。

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腧穴。氣,氣態物也。海,大也。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關元穴

關元,任脈腧穴,足三陰、任脈之會,小腸的募穴。

足三里穴

艾灸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血海穴

艾灸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今天咱們好好說道說道~

血海,屬足太陰脾經。

這6大穴位調配各大臟器,通過補足氣血來達到補陽的作用;比單純的艾灸單個穴位來補陽要平衡得多!

⊙注:本號為中醫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臺。文章僅供學習參考,如涉及用藥療方,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