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你灸對了嗎?

上節簡單講了艾灸的作用,這節說一下艾灸的量學要素和艾灸的種類之一---直接灸。

所謂灸法的量學要素,是指與灸法刺激量及效應、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壯數、艾條施灸的距離、施灸時間的長短等。這些量學要素都與病種和患者具體情況密切相關,在臨床中注意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出灸法的量學方案可明顯提高療效。日灸或隔日灸,其炷宜小,壯數宜少…說明古人對艾灸的壯數非常重視,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施灸部位靈活決定其刺激量。


艾灸,你灸對了嗎?


古代將用於灸法的艾炷數量的計數單位定為“壯”,即灸時每燃完一個艾炷就稱為“一壯”。艾炷的大小一般按棗(橄欖)、蓮子、玉米粒、蒼耳子、麥粒計量。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壯數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個穴位一般灸3-7壯。《扁鵲心書·竇材灸法): “凡灸大人,艾炷須如蓮子,底闊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兒,艾炷如蒼耳子大;灸頭面,艾柱如麥粒大。”目前,艾炷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小者如黃豆,大者如棗,中者如蓮子,可根據需要而選用。不過就現代而言,艾柱也有區別,很少需要手工製作艾柱。


艾灸,你灸對了嗎?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較大,壯數(艾炷的計數單位)較多,如《太平聖惠方》指出: “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差;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 《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也說: “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同時古人非常推崇應用化膿灸進行身體保健和預防疾病。


艾灸,你灸對了嗎?


現代灸法則有了長足發展,為了減輕患者接受灸療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壯灸,並衍化出多種灸法,如艾條灸、藥條灸(包括太乙神針灸、雷火神針灸等)、溫灸器灸、溫針灸、天灸、燈火灸等。根據病情不同,還常採用間接灸法,所隔物品多為薑片、蒜片、食鹽、豆豉餅、附子餅等。灸法已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艾炷灸:艾炷灸又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

直接灸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膚表面點燃施灸,故又稱為著膚灸、著肉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艾灸,你灸對了嗎?


①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強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炷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艾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 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痂脫落後留下瘢痕。因此,臨床施灸前必須徵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

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癆、擦病等慢性頑疾。因此方法不易施灸和操作,炎熱時操作不當不易護理,所以不建議大家自己做。


艾灸,你灸對了嗎?


②無瘢痕灸 又稱非化膿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於黏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約如蒼耳子大)艾柱,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待將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

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採用此法。

間接炙

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稱隔物灸,間接灸所用間隔藥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薑間隔者,稱隔姜灸;用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以附子餅間隔者,稱隔附子餅灸。

①隔姜灸 將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注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柱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常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以及風寒痺痛等,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


艾灸,你灸對了嗎?


②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搗蒜如泥亦可),置於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娃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此法多用於治療凜病、肺癆及初起的腫瘍等病證,有清熱解毒、殺蟲等作用。

③隔鹽灸 用乾燥的食鹽(以青鹽為佳)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柱施灸。

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力。但須連續施灸,不拘壯數,以期脈起、肢溫、證候改善。


艾灸,你灸對了嗎?


④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於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洩或瘡病久潰不敏等,有溫補腎陽等作用。生附子毒性較大,不建議大家自己在家操作。


附日常保健隔姜灸方一個:傳統中醫認為,隔姜灸可適應一切虛寒病症。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消化不良、呃逆、嘔吐、胃痛、腹瀉等,可選取中脘穴、神闕穴施灸。

此文僅供參考,大家如有己見,可在評論中分享交流經驗,一起學習。


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