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其实80%的家长都理解错啦!

究竟是孩子不懂分享?还是你不懂孩子?

分享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意味着总要让孩子“放弃或失去”。--雅酷纸尿裤

学会分享当然很重要!

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积极融入到“社交圈”中,也可以防止孩子养成自私的性格,

然而,一味强迫或过度地让孩子学习分享,会压抑孩子自身的欲求,让他变得消极且不安。

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教导息息相关,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分享观”,首先父母就要懂得如何正确地看待。

不愿意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其实80%的家长都理解错啦!

一、孩子分享动机的形成

我们总说要让孩子“分享”,实际上孩子对“分享”这个概念是模糊的,需要逐步的确立。在孩子意识发展过程中,最先萌芽的是“物权”意识,即区分你我他的所有权的概念。

等到孩子长到3岁左右,他在社交便开始形成分享意识,并尝试逐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而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孩子便会产生分享的行为,以获得对方的回应与肯定。

二、关于孩子分享的几个误区

1. 将分享当做硬性道德要求

家长不应将孩子不愿分享,就与“小气”、“自私”之类的划等号,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爱分享。对孩子来说,将分享当做一种行为或习惯来培养,远比当成道德要求来约束更为重要。

2. 没有尊重孩子的分享意愿

孩子自身的分享意愿需要得到尊重,总是强迫孩子分享容易让孩子抵触、不安甚至焦虑。只有当孩子懂得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他才会知道尊重别人、愿意主动分享,进而拥有健康的“分享观”。

3. 希望孩子一步到位学分享

家长不能因为别的孩子知道了分享,就要求孩子也一定要照着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接受分享的时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在细心引导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不愿意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其实80%的家长都理解错啦!

三、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几个小技巧

1. 教会孩子为别人考虑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进而理解别人,是学会分享的前提。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分享会失去一部分;但孩子若是能从其他小朋友的角度理解和思考,更容易感受分享的“所得”,从而理解分享的意义。

2. 让孩子学会拒绝别人

孩子也需要得到尊重,他有权利决定处置自己的东西。对于他人不合理的要求,可以让孩子明确拒绝。家长能够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学会分享也没那么困难,只要把握好合理的尺度。

3. 给予孩子鼓励与引导

当孩子做出了分享的行为,家长可以给他一定的鼓励,并适时对他这种行为进行良性的引导。

若是孩子觉得分享始终快乐的事儿,他自然更愿意去付出,一起带与他人的优良互动。

不愿意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其实80%的家长都理解错啦!

与大人做事一样,孩子在选择分不分享的时候,他们都会判断这种行为带来的得与失。当适当的付出和合理的回报有一个平衡,孩子更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应性调整。家长不妨让孩子多从分享中获得非金钱的“收益”,以激发他去积极探索和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