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2018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投資,切記留條「保險」

3月28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包括《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又被業內成為“資管新規”)在內的一系列文件。這標誌著在徵求意見和討論4個多月後,正式文件即將發佈,將重點針對資管業務存在的監管套利、剛性兌付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準規制。

為什麼要制定資管新規?
定了!2018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投資,切記留條“保險”​央行在2017年11月17日發佈《資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同時,相關負責人就以答記者問的方式專門做了介紹。

央行相關負責人給出一組數據: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託公司受託管理的資金信託餘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餘額為1.7萬億元。

各項數字加起來,規模龐大。且由於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範、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而按照資產管理產品的類型統一監管標準,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

而對老百姓而言,或許影響最大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

畢竟問10個人為什麼買銀行理財產品,8個人都會回答“安全,收益有保證”。

而《資管指導意見》此次提出,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而不是預期收益,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金融機構應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對此,新華社曾發文評論:指導意見對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機構有積極意義。眼下,許多銀行承諾理財產品“保本付息”,然而這樣的剛性兌付“潛規則”意味著,一些理財產品即使是收益率不能達到預期,銀行也會自掏腰包補足。這種“打碎牙往肚子裡咽”“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實際上會在金融機構內部積累風險。

打破剛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斷金融風險在不同金融機構間“傳染”。金融機構如果以高收益或者剛性兌付的承諾吸引資金,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到期無法還本付息,威脅金融市場穩定。如果產品層層嵌套,槓桿效應將不斷放大,造成流動性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打破剛兌對於整個金融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場“排雷”行動。

收益從來就與風險並存!投資路上,切記給自己留條後路!
定了!2018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投資,切記留條“保險”​或許,《資管指導意見》的發佈,會讓更多人理解“投資有風險,進場需謹慎”這句話!也會明白為什麼老練、理智的投資者常說:“錢不能全部投在股市,也不能全部放進銀行。在家庭財富管理的金字塔中,應當以保險為‘地基’,即使其他投資出現意外情況,也不會對家庭財務狀況產生很大影響。”

畢竟誰也不知道自己手上的理財產品走向如何,會不會大賺一筆?又是否會賠個底掉?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是賺是賠,日子都要過,對爸媽、對愛人、對孩子該負的責任一樣不能少,生活給的人生磨難也一樣都推不掉。

我們為什麼要理財?不就是想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好一點,再好一點?可如果當這種投資收益不再確定,我們是否需要另尋一種確定、穩妥的渠道來確保?而什麼能確定呢?保險!

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公開表示:人壽保險是唯一的經濟工具,能夠保證在未來不可知的日子,有一筆可知的金錢!如果我辦得到,我一定要把保險這兩個字寫在家家戶戶的門上,以及每一位公務員的手冊上,因為我深信,透過保險,每一個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價,就可免除遭受永劫不復的代價!

2015年5月29日,成都日報就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成都的李先生是一位小有所成的生意人,他的太太是全職家庭主婦,兒子在國外留學。李先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財富管理,為自己、妻兒都購買了足額的保險產品,餘下的資金則用來進行基金投資。

去年,李太太被醫院診斷為肺癌晚期,籌集一大筆醫藥費成為李先生最頭疼的問題。這時,他想起了曾買的保險,便與代理人郭春渝取得了聯繫。幾天後,郭春渝為李先生辦理了所有的理賠手續,李先生獲得了60萬元理賠金。但癌症的治療費用卻比想象中更加龐大,郭春渝發現李先生還有許多尚未領取的分紅險保險金,便第一時間告知李先生辦理支取。最後,通過保險李先生一共獲得了近100萬用於李太太的治療。

事後,李先生對郭春渝說,兒子留學每年都要花近50萬元,這一筆費用也是他很早就通過保險準備好的。如果沒有為妻子和兒子準備保險,那麼妻子的一場重病也許就會讓這個家庭無法維持下去。

做理財的都知道八字真經:開源、節流、增值、避險!而保險所能規避的就是最根本的“險”字,保的更是最重要的“人”!
定了!2018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投資,切記留條“保險”​大家都認可黃金是規避通脹風險的較好選擇的主要原因,是黃金作為硬通貨保值增值的"避險"性。而保險,則為了避免或減少未來有可能發生的資金損失,是給"錢"上了一道保險,是未雨綢繆的一種理財方式。它雖不能避免意外發生,也不能阻止疾病到來,卻可以保障風險後面的事情——用理賠金來補償因突如其來的變故而損失的錢。

或許,很多人不買保險的部分原因就是:

第一、不知道保險也是錢,沒把保險當成錢。

第二、把錢當成命,不知保險才是以一當百的救命錢。

第三、把買保險當花錢,不知道是沒事當攢錢,有事變大錢。

畢竟日常生活中,出力氣、聚人氣的忙大家都能幫得上,但如果誰家有病人,或者是突遭變故、發生什麼意外,親朋好友又能幫助多少呢?

幾千塊錢也許還能幫襯一下,但是一個大病就要花費幾十萬,誰能拿得出這麼多錢呢?別去抱怨人情冷暖、別去苛責見死不救,家家都有難唸的經,錢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稀缺的!

所以,儘管實現發財夢的途徑有很多,你可以買股票、買基金,可以炒房、養商鋪,進軍期貨界。但在做發財夢之前,切記買份保險。它是給自己和家人提早準備好的一條後路,在春風得意時布好局,才能在四面楚歌時有條路。有錢時,錢不值錢。沒錢時,人不值錢。要想讓人永遠值錢,就必須趁你現在有能力的時候,把賺到的錢拿出一部分來,規劃好不確定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