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紅:「撈紙高手」傳承古法工藝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常年圍在水泥鑄就的紙槽邊,抄起紙簾,在紙漿水裡彎腰打撈,然後跨步轉身,將打撈好的溼紙頁放到紙板上。這樣的動作,周東紅每天都要重複上千遍,這樣的日子周東紅一做就是20多年。“沒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創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創新領域推陳出新。”作為宣紙生產一線的撈紙工人,他以工匠精神對待宣紙事業,積極參與公司新產品研發、新技術試製,他希望更多的人瞭解世界非遺“宣紙製作技藝”。

周東紅:“撈紙高手”傳承古法工藝

“撈紙高手”周東紅

吃苦耐勞 練就“撈紙高手”

傳統宣紙製造有108道工序,其中公認的技術難度最大也最為關鍵的就是撈紙環節。所謂“撈紙”,就是兩個人抬著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一張溼潤的宣紙便有了雛形。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鐘,但是宣紙的好壞、厚薄、紋理和絲絡,全在這一“撈”上。

按周東紅的說法,這叫“一簾水靠身,二簾水破心”:雙手要擺到水面上,不能動,像繩子一樣吊著,然後整個手抬起到45度角,直到齊肩高,在抬手、彎腰、轉步中,將遊離在槽裡的紙漿抄撈出有形的紙張來。而且紙張厚度均勻,每刀紙(100張)的重量誤差僅為±2克,並無瑕疵。在不同的光線下,不同的季節中,將宣紙的厚薄掌握得如此精到,需要極其深厚的眼力和紮實的基本功。

1986年,20歲的周東紅懷揣夢想來到宣紙廠,當起了一名撈紙工。學徒期間,周東紅的手爛了又好、好了又爛,夏天浮腫、冬天皸裂。剛開始撈紙時,因為動作不協調,速度慢,每天至少要幹14個小時。一年到頭,唯有春節期間才能休息幾天。周東紅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腰痛了貼上膏藥,手上長了凍瘡也要堅持撈紙……8個月起早摸晚,苦練基本功,他終於順利“出師”,從一名農民變成了國有企業的熟練技工。

“連做夢都是在撈紙。”周東紅的這話可不假,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宣紙高達100多種。要想掌握這100多種宣紙製作的技術要領,就要熟悉100多種水漿動態,練就100多種分寸得當的手感,體味100多種細微差別……

從周東紅真正掌握撈紙技巧的第二年起,至今保持著年均完成生產任務145.54%的記錄。這意味著每天至少需要在紙槽邊站上12個小時以上,常年需要在凌晨4點進入工作崗位,到下午5點才能離開。30年來,周東紅始終保持著成品率100%、產品對路率97%的突出記錄(兩項指標分別超國家標準8個、5個百分點)。於是,他成了全公司公認的撈紙高手。

勇於創新 擔當技術尖兵

對撈紙工來說,紙張越薄越難、越大越難。公司裡經常接到客戶要求的“稀有品種”訂單,這些活兒也都會交給周東紅來做。“一種叫‘扎花’的宣紙,溼紙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種的一半,幹紙也能算得上最薄。”周東紅說,當時自己和搭檔整天就“住”在車間。

一遍遍試驗撈紙的力度、角度,周東紅還親自參與到紙漿濃度的調配中去。除此之外,他還不停地翻閱記錄“扎花”歷史、特點的書籍,瞭解“扎花”的起源、琢磨它的精髓、參透它的製作技巧。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張薄如蟬翼潔如雪的“扎花”在周東紅的手中重現於世。

1992年,公司開始研發新產品,組織了一批技術骨幹投入研發。 20多年來,隊伍不斷更新,而周東紅卻始終活躍在這支隊伍中。經周東紅撈制的各種宣紙,一經投放市場就受到好評,有的一投放市場就形成脫銷之勢。

2014年公司為發揮勞模引領作用,創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周東紅作為“宣紙紙帖壓榨技術研究與開發”課題小組組長,帶領小組開展攻關。通過採用電動泵和液壓千斤頂,固定紙帖與液壓千斤頂的連接,控制按鈕,利用液壓千斤頂的拉力收縮連接杆,使紙帖均勻受力,達到紙帖壓榨的目的,目前,已經完成單體實驗部分到部分投產試用階段。

從試用的6個槽位的情況來看,取得了初步成效,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增加了安全係數,通過壓力錶進行有效控制,使紙帖受力均勻,溼幹度達到基本一致,避免破帖現象發生,提高了榨壓質量,降低了盤帖對能耗的消耗。

此外,周東紅還參加了多項技術革新活動,如為撈紙簾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尋找材料,並獲成功;為撈紙機械劃槽、紙藥桶替換等技術革新獻計獻策,帶頭試製,為宣紙生產節約了人力物力。他作為主要技術人員,和研發小組一道參與了宣紙郵票紙的生產試製,為我國成功發行宣紙材質郵票奠定了基礎,填補了郵票史的一項空白。

率先垂範 引領技藝傳承

近年來,撈紙工嚴重斷檔,青黃不接,公司陸續招用了一批青工。周東紅在悉心帶好自己徒弟的同時,不忘對其他青工的培養,多次為青工技術授課,講解技術要領,現場示範動作,與青工相互交流,切磋技藝,提高其整體崗位技能。

2012年因生產需要,公司調動周東紅到古法車間撈紙,由於古法車間生產是沿襲最古老的傳統工藝,屬於挖掘階段,當時產量和正品率一直上不來,這裡有技術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周東紅針對這一情況,仔細研究探索,從開始的不適應到適應,僅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在此期間,有人冷嘲勞模也不行吧,但他硬是憑著一股執著和蠻拼,打開了一片天地。在他的帶領下,產量和正品率直線上升,使古法宣紙單槽產量提高了50%以上。

為實現宣紙可持續發展,宣紙生產技藝需要不斷地充實後續人才。而培養一個能獨立頂崗的技工,最少需要八個月的時間,要培養一個成熟的撈紙工,需要5年以上。帶徒弟時,師傅個人的成品率會大大地降低,每天至少要浪費100-200張成品紙,還要消耗不少的精力,所以一般的撈紙師傅是不願意帶徒的。而周東紅不計個人得失,義無返顧地接過了這一重任,30年來,他先後帶了二十多名徒弟。而在他之前,有的一輩子從事撈紙的師傅,最多隻能帶到5-6個徒弟就算到頂了。

“宣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已經有1500多年曆史了,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經歷300多天,18個環節,100多道工序。我現在就特別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撈紙,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周東紅說。

周東紅先後獲得2015年度全國勞動模範、第10000名中國好人、首屆大國工匠、2016年度心動安徽?最美人物等榮譽稱號。(記者 王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