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寶典 用人典範 親近君子 遠離小人——曾國藩《冰鑒》

曾國藩

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毛主席和蔣介石最佩服的人之一。毛主席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公成就,地位,非小編文字所能及。

今天我跟大家推薦一本奇書:《冰鑑》

《冰鑑》一部縱橫中外的人才學教科書,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文獻,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它因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冰鑑》為讀者打造一條走近曾國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獨到的識人、用人策略。

識人寶典 用人典範 親近君子 遠離小人——曾國藩《冰鑑》

第一篇 神骨鑑

神骨鑑·總論神骨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語②雲:“脫谷為糠,其髓斯存。”③神之謂也④。“山騫不崩,唯石為鎮。”⑤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⑥;一身骨相,具乎面部⑦。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⑧。開門見山,此為第一⑨。

【註釋】

①神骨:就是“神”和“骨”。這裡的神,不是人們常說的“精神”,而是一個人內在的精神狀態,是由人的意志、個性、學識、修養、氣質、體能、風度、神態和社會閱歷等構成的一種綜合體,往往通過一個人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特別是被稱為“心靈的窗戶”的眼睛表現出來。“骨”,並非現代人體生理解剖學所說的骨骼系統,而主要是指人的頭部,憑眼看得見、用手摸得著的所謂“九骨”,即顴骨、驛馬骨、將軍骨、日角骨、月角骨、龍宮骨、伏犀骨、巨鰲骨和龍角骨。這裡要注意的是,曾國藩在《冰鑑》裡所要討論的“九骨”與通常所謂的“九骨”不同,這裡的“九骨”是指天庭骨、枕骨、頂骨、佐串骨、太陽骨、眉骨、鼻骨、顴骨和項骨。《冰鑑》將“骨”與“神”並列,足見曾氏對“骨”的重視。

②語:這裡指的是諺語、成語或俗語。

③脫谷為糠,其髓(suǐ)斯存:脫,去掉,即碾去或舂掉。谷,指穀子、稻穀等。髓,本指骨髓,這裡取其喻義精華的意思,實指“米”。斯,助詞,無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把穀子或稻穀的外殼碾去,雖然產生了一些穀糠,然而谷的精華,也就是米,仍然存在,其本質並未改變,也不會丟失。

④神之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就是事物的精神。

⑤山騫(qiān)不崩,唯石為鎮:騫,損;虧。這裡指泥土的脫落流失。崩,崩裂;倒塌。《詩經·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鎮,支撐以保持穩定。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儘管高山上的泥土經常流失,卻不會倒塌,正是由於堅硬如鋼鐵的岩石在那裡支撐著,使它得以保持穩固。

⑥一身精神,具乎兩目:具,體現;流露;表露。乎,於;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都集中表現在兩隻眼睛上。眼睛有“心靈的窗戶”之稱。

⑦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這兩句的意思是:一個人的骨骼豐俊與否,都集中呈現在面部。

⑧他家兼論形骸(hái),文人先觀神骨:他家,和“文人“相對。“文人”在這裡特指中國傳統社會里具有文化知識素養的儒士。“他家”則是指像工人、農民、商人、軍士等各類人員。兼,同時。形骸,這裡指人的軀體及其形骸。

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開門見山,這裡曾國藩把“神”和“骨”喻作兩扇大門,把人的命運喻為門外顯而易見的大山,認為只要看了人的“神”和“骨”,就等於打開了人的命運之“門”,可以測知人的命運了。此為第一,“此”在這裡不是指本篇,而是指“神”和“骨”,“此為第一”意思就是說“神骨”是觀人的第一要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骨骸形貌,猶如兩扇大門,而其命運則猶如大門外面的一座高山,只要打開精神和形骸之門,就能測知人的內心世界。

【譯文】

俗話說:“去掉稻穀的外殼,就是沒有多大用途的穀糠,但稻穀的精華——米,仍然存在著,不會因外殼磨損而丟失。”這個精華,用在人身上,就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狀態。

俗話又說:“山嶽表面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倒塌破碎,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硬如鋼鐵的岩石,不會被風吹雨打去。”這裡所說的“鎮石”,相當於一個人身上最堅硬的部分——骨骼。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主要集中在他的兩隻眼睛裡;一個人的骨骼豐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張面孔上。像工人、農民、商人、軍士等各類人員,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作為以文為主的讀書人,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豐俊與否。精神和骨骼就像兩扇大門,命運就像深藏於內的各種寶藏物品,察看人們的精神和骨骼,就相當於去打開兩扇大門。門打開之後,自然可以發現裡面的寶藏物品,從而測知人的氣質了。兩扇大門——精神和骨骼,是觀人的第一要訣。

【智慧解析】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這裡所論的“神”,不會因人一時的喜怒哀樂而發生大的變化。貌有美醜,膚色有黑白,但這些都不會影響“神”的外觀,換句話說,“神”有一種穿透力,能透過人外貌的干擾而表現出來。比如人們常說“某某有藝術家的氣質”,這種氣質,不會因他的髮型、衣著等外貌的改變而完全消失。氣質,是“神”的構成之一。

“神”並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而空空地存在,它肯定有所依附。這就是說“神”為“形”之表,“形”為“神”之依,“神”是蘊涵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礎,與“神”的外在表現緊密相關。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陽和月亮,日月之光放射出來普照萬物,但光又是深藏在日月之中的東西,它放射出來就是光。這就說明:“神”藏於“形”之中,放射出來能為人所見,如光一樣;“形”是“神”的藏身之處,但又與“神”有著千絲萬縷、分割不開的物弦關係,“神”必須通過“形”來表現。這種複雜的關係,說明日常觀人時,既要由“神”觀“形”,又要由“形”觀“神”,二者相反相成、相輔相依,不能完全割離開來、單獨地看。

《冰鑑》中所言的“骨”,並不是現代人體解剖學意義上的骨骼,而是專指與“神”相配,能夠傳“神”的那些頭面上數量不多的幾塊骨。“骨”與“神”的關係也可以從“形”與“神”的關係上來理解,但“骨”與“神”之間,帶有讓人難以捉摸、難以領會的神秘色彩,一般讀者往往難於把握,只有在實踐中自己去多加體會。

為了比較形象地說明“神”和“骨”,曾國藩用了兩個比喻,以便讀者能充分地理解兩者的奧妙。

稻穀的精華是米,米蘊藏在殼內,碾殼成糠,皮去掉了,精華猶在,也才有用。米未隨糠去,因而“神”也不會因“形”(相貌等)有什麼消失。“神”與“形”,猶如“米”與“糠”。所以說“脫谷為糠,其髓斯存”。

“骨”外面有皮有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骨骼是人體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與人體,猶山石之與泥土。泥土脫落流失,但山石巋然屹立,仍足以見其雄壯;人體相貌即使有什麼損傷缺陷,但骨之豐俊神韻不會改變,仍足以判斷人的顯達。所以說“山騫不崩,唯石為鎮”。

人們常用“雙目炯炯有神”來描述一個人的精力旺盛、機敏幹練。從這兒就會發現“目”與“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按中醫理論,眼睛與肝和腎是相通相連的。一個人肝有病變,從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徵兆。如果一個人雙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輝,表明腎氣旺盛,身體狀況良好,是健康的標誌;反之,則表明精神狀態不佳,缺乏活力,難以集中精神工作。

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痛等各種感受慾望,都會從眼睛中流露出來。甚至人的智愚忠奸、賢不肖明濁,都能通過眼睛看出一點名堂來。因此,眼睛是觀察一個人各種品質的指路牌。

因為人的體能相貌,是由骨、肉內外聯結而成的,骨與骨的連絡,肉與肉的板結,骨與肉的內外包合,統一構成了人的外在形貌。由於骨起著框架和支撐作用,因而“骨”相的優劣,成為人的體貌美醜的首要因素。大腦是人的中樞神經,是人的指揮系統,頭部骨骼的優劣,又成為整體骨骼優劣的“首長”。傳統醫學認為,頭為群陽會集之府,五行正宗之鄉,頭骨為整體骨骼的代表,面骨又是頭骨的代表,因而面骨之優劣能鑑頭骨之優劣,進而可鑑全身骨骼之優劣。正是出於這個理論,《冰鑑》有云:“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觀人的“神”、“骨”,猶如門外的大山,門既打開,山勢自然可見。山勢既幽深,必有來龍去脈;既雄偉,必有深根厚基。自此喻人之命運,其優劣高下,不言自明。

識人寶典 用人典範 親近君子 遠離小人——曾國藩《冰鑑》

【智慧典例】

曾國藩評鑑江忠源

江忠源,字常孺,號岷樵,湖南新寧人。他本是讀書人,後成為湘軍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將。1848年,江忠源開始辦團練,比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還早三年,而曾國藩也是1853年才開始辦團練的。江忠源辦團練,是為鎮壓新寧縣的青蓮教起義。青蓮教首領雷再浩率眾起事,江忠源率鄉里團練,一役即將雷再浩剿滅。由此江忠源授七品知縣,往浙江任職。

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讀書,因參加科舉考試到了北京,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去拜見曾國藩。見面後,兩人談得很投機,曾國藩也賞識江忠源的才華。江忠源告辭時,曾國藩目不轉睛地看著他離去,直到他走出門外。

曾國藩對左右人說:“這個人將來會立名天下,可惜會悲壯盡節而死。”

太平軍在廣西起義後,1852年,江忠源帶兵進駐廣西,奔赴廣西副都統烏蘭泰帳下,準備狙擊節節勝利的太平軍。曾國藩知道後,從北京給江忠源寫信,堅決反對他投筆從戎,認為他投筆從戎“則非所宜”。他還動員朋友勸阻江忠源,認為“團練防守”即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廣西,就是“大節已虧”。曾國藩為什麼要堅決反對江忠源投筆從戎,旁人以為是他“愛人以德”,不願文員奪武,但是否與他認為江忠源“會悲壯盡節而死”有關呢?可惜曾國藩未在書信、日記中提及此事。

江忠源與太平軍的第一次作戰就大獲成功。他率軍在廣西蓑衣渡設伏,重創太平軍,太平軍早期領袖南王馮雲山即犧牲於此役。江忠源因此以善帶兵而名聞朝廷。隨即,江忠源乘勝追擊,連戰連捷,聲名顯赫,終由七品知縣迅速升遷至安徽巡撫。

1854年,太平天國勇將、翼王石達開率兵迎戰曾國藩湘軍。江忠源防守廬州,被太平軍圍困,城破,江忠源苦戰力竭後,溺水而死。

曾國藩是根據什麼來判斷江忠源會“立名天下,當悲壯盡節而死”,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注視良久,肯定與察神有關,“文人先觀神骨”意義非常。

任何一位領導人,在考察人物方面都有其獨特的稟賦。不如此,不足以成就大事。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領導人必須會鑑別人才,然後才能組建強有力的核心首腦集團,帶領社團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縱觀古今人物,身為團體領導人,唯有曾國藩留下了一套鑑別人才的非常系統的學問——《冰鑑》。唐代的袁天罡,宋代的陳摶,都是鑑別人物的高手,但他們都不是世俗中人,偏僧偏道,遊于山水之間,過著神仙般的生活。而曾國藩秉承“兼善天下”的思想,卻從未打算要歸隱山林。他祖父也是鼓勵他要竭盡血誠效忠朝廷的。

曾國藩這套鑑別人才的學問,影響不小,與民間流傳的相學也區別甚大。相學是靜態考察,易流於機械主義,而且宣揚命運天授思想,看不到個人努力的作用,還從面相中定人一生富貴。人的富貴榮華,受家庭、歷史條件、個人奮鬥等多種因素影響,僅憑相貌來定,少掉了許多依據,也違反了科學規律。曾國藩鑑別人才,一個核心思想是從他的相貌、言語、行動特徵來考察其思維和做事的方法,從而判斷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確定他適合擔任什麼工作,結果如何等。


神骨鑑·神分清濁邪正

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濁易辨,邪正難辨。欲辨邪正,先觀動靜。

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①。清濁易辨,邪正難辨②。欲辨邪正,先觀動靜③。靜若含珠,動若木發④;靜若無人,動若赴的⑤,此為澄清到底⑥。靜若螢光,動若流水⑦,尖巧而喜淫⑧;靜若半睡,動若鹿駭⑨,別才而深思⑩。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均之託跡於清,不可不辨。

【註釋】

①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指目光清亮,顧盼端莊。濁,指目光渾濁,流盼斜視。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文人在研究、觀察人的精神狀態的時候,把它區別為清瑩和渾濁兩個類型。

②清濁易辨,邪正難辨:清濁,由上可知,指的是目光的清瑩和渾濁;邪正,指目光所透露出的人的精神狀態的奸邪與忠直。一般來說,“濁”無邪正可言,所以,“邪正”在這裡指的是“清”中之邪正。這也就是說,“神”除了“有清濁之辨”外,“神”之“清”者又有“邪”與“正”之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精神狀態的“清”與“濁”是容易區別的,而“清”中的“邪”與“正”卻難於分辨。

③欲辨邪正,先觀動靜:動,指目光正在看人觀物之際。靜,指目光處於靜止狀態,未曾看人之時。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要想分辨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邪正,首先要看他看人觀物之際與無所觀看之時兩眼所透露出的精神狀態。

④靜若含珠,動若木發:含珠,指兩眼光華熠熠,真情內蘊,宛如晶瑩的明珠含而不露。木發,指目光安詳沉穩,又敏銳犀利,宛如春木抽出新芽,生機勃勃。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處於靜態的時候,兩眼光華熠熠,又真情內蘊,宛如兩顆晶瑩的明珠,含而不露;處於動態的時候,兩眼安詳沉穩,又敏銳犀利,宛如春木抽出新芽,生機勃勃。

⑤靜若無人,動若赴的(dì):赴,去,指箭射去的意思。的,箭靶子。這裡所謂“若無人”,是指目光湛然而清明,寂然而沉靜,不為外物所擾。“若赴的”是指目光殺機藏於內,鋒芒露於外,如射者瞄準目標,一發中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清明沉靜,旁若無人;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殺機內藏,鋒芒外露,如射者瞄準目標,一發中的。

⑥此為澄清到底:此,指代以上“靜若含珠,動若木發”和“靜若無人,動若赴的”兩種情態。澄清到底,此即所謂“清”之“正”者。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上這兩種情態,澄明清澈,屬“清”中之“正”。

⑦靜若螢光,動若流水:螢光,螢火蟲發出的光,其狀微弱而閃爍不定。流水,指目光雖清卻遊移不定。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遊移不定。

⑧尖巧而喜淫:尖巧,善於偽飾。喜淫,淫是奸邪的意思,喜淫就是奸心內萌。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上兩種神情,一則善於偽飾,一則奸心在內悄悄萌動。

⑨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半睡,即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樣子,這是一種內心細謀深算的神情。鹿駭,駭是驚恐不安的樣子,鹿駭,就像鹿那樣驚恐不安,這是一種生怕別人窺見自己內心的神情。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處於靜態的時候,兩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這是一種細謀深算的神情;處於動態的時候,兩眼總是驚惶不安,生怕別人窺見自己內心的神情。

⑩別才而深思:別才,指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之人。深思,這是一種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的神情。

一為敗器,一為隱流:敗器,“敗”是缺損、瑕疵的意思。“敗器”就是有瑕疵之器,這裡指上文“靜若螢光,動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隱流,“隱”是含而不發的意思,“隱流”,就是含而不發之徒,這裡指上文“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才而深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具有前兩種神情者是有瑕疵之輩,具有後兩種神情者是含而不發之徒。

均之託跡於清,不可不辨:託,寄託;寄寓。跡,蹤跡。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以上兩種神情屬於“邪”,而它們卻混雜在清瑩的神情之中。

【譯文】

古之醫家、文人、養生者在研究和觀察人的“神”時,一般都把“神”分為清純與渾濁兩種類型。“神”的清純與渾濁是比較容易區別的,但因為清純又有奸邪與忠直之分,這奸邪與忠直則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個人是奸邪還是忠直,應先看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眼睛處於靜態之時,目光安詳沉穩而又有光,真情深蘊,宛如兩顆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處於動態之時,眼中精光閃爍,敏銳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雙眼處於靜態之時,目光清明沉穩,旁若無人;處於動態之時,目光暗藏殺機,鋒芒外露,宛如瞄準目標,待弦而發,一發中的。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於純正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遊移不定。以上兩種目光,一是善於偽飾的神情,一是奸心內萌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總是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以上兩種目光,一則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則是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他的內心的神情。具有前兩種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輩,具有後兩種神情者則是含而不發之人,都屬於奸邪神情。可是它們卻混雜在清純的神情之中,這是觀神時必須仔細加以辨別的。

【智慧解析】

水有清濁之分,人有智愚賢不肖之別。古人就用“清”與“濁”來區分人的智愚賢不肖,《冰鑑》自然也會很重視“清濁”。中國古代哲學觀有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同一的思想。相學的“清濁”就相當於用“人合於自然”的方式來評判人的行為舉止,區分人的智愚賢不肖,測知人的騫達命運。

由於“正”和“邪”都蘊藏在“清”之中,並都以“清”的面目出現,要準確地分辨它們,就是一個比較困難、富於技巧的問題。既然“邪”、“正”難辨,因而《冰鑑》說:“均託跡於清,不可不辨。”

“動”與“靜”是事物運動變化的狀態。事物的真相和本質,最易於運動中流露、呈現出來,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關頭,最能見人真心。“靜”雖然是穩定狀態,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它處於其先其後的兩“動”之中,在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的變化中,它仍呈動態。所以通過“動”能夠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質,通過“靜”也能夠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動”,這裡是指眼睛正在看人觀物之時的狀態;“靜”,指目光暫時靜止,沒有看人觀物時的狀態。有動必有靜,靜後必是動,它們是相互連貫的永恆狀態。

“靜若含珠”,猶如一顆燦爛明珠,熠熠生光,卻又含而不露,光華內蘊,靜而炫然。

“動若木發”,猶如春木的生髮。樹木經水分的滋養,遇春而生,一冬所藏之精華化為新芽。觀人看物,目光中精氣流動,如秀木吐春,新芽自清,生氣盎然。

“靜若無人”,其狀為安詳自然,心無雜念,如老僧入定,不觀旁物,又像幽谷清泉,澗鳴溪悅,清者自清而寂然無他。從這裡能看到人不加掩飾的一面。

“動若赴的”,如利箭脫弦,飛馳而去,直射靶心。其勢有厲裂之氣,殺機深藏而鋒芒外現,聲威露於外,一發中的。

“澄清到底”,則端端正正說到了邪正的根本差別上。忠直高尚的人,不論動靜還是人前人後,都是表裡如一,始終不變,清純淨潔的。

然而仔細分辨起來,這裡也有差別。“靜若含珠,動若木發”的境界,似乎高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的境界,因為前者屬於大智大才的聖賢境界,後者則屬於有智有才的豪傑境界。聖賢與豪傑的分界,正在這裡。

再來看“邪”。

“靜若螢光”,螢火蟲的光在夏夜中比較微弱,而且閃爍不定,一明一滅,這就像人有性而無定力一樣。

“動者流水”,流水的特性就是漂流不定,在人的目光中,就是忽東忽西,閃閃爍爍,很有智慧,卻不能恆守。這種目光反映出來的內心世界,就是在不停地尋找目標、窺探目標。

因此,兩眼“靜若螢光,動若流水”者,必定是善於偽裝而奸心內萌之輩。

“靜若半睡”,即似醒非醒,似睡非睡,兩眼半開半閉,開能看外面之物,閉則可以靜心深思,既養神又思考問題,似乎一舉兩得,效率很高,很會使用時間。對這種人就應當心了。

“動者駭鹿”,像驚鹿那樣惶惶不安。本來半睡半醒似乎是在養神,卻又怕外面有什麼好東西會錯過,因而一有風吹草動,就睜開一條縫,想看個究竟。因而稱他們為別才,即雖有才智,卻是不能始終如一,堅守正道,容易見異思遷。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目中的“神”,仍然有清與濁之分。這一點,在實際生活中比較容易區分。比如,在校學生與工作了幾年的人一比,他們的差別就出現了,在校學生的眼神是明亮清純,沒有雜念的,而後者則變得老練世故,缺少那種心底無私的清純味。

識人寶典 用人典範 親近君子 遠離小人——曾國藩《冰鑑》

【智慧典例】

王莽神平則質平,神邪則質邪

觀察一個人的“神”,可以辨別他的忠奸賢不肖。“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而我們平常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分人品好壞的。這裡談及的“神”與“精神”一詞不完全一樣,它發自於人的心性品質,集中體現在面部,尤其是兩隻眼睛裡。

如果一個人的“神”平和端莊,“神”定,表明他道德高尚,對人忠心耿耿,不會肆意叛主,也不會因周圍事物的變化而隨意改變節操和信仰,敢於堅持正確的東西,意志很堅定。

如果一個人的“神”侵邪褊狹,“神”挫,其品格卑下,心懷邪念,容易見異思遷,隨便放棄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趨利。這種人平常善於掩飾自己,往往在準備充分、形勢成熟後才顯出本性,而不會輕易發難,不打無準備的仗,是大奸大賊一類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神”固然與遺傳有關,但更主要的是需要經過後天環境的磨鍊。

王莽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膽識而言,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個極其難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王位,不顯露本性,仍像未奪得朝政大權之前那樣勤奮忠心地工作、儉樸地生活,說不定會成為一個流芳百世的周公式的人物。

王莽的姑姑是皇后娘娘,幾個叔伯也都貴為將軍公侯,但他的父親王曼死得太早,孤兒寡母的,雖然生活不成問題,但在族人中受到的冷落和排斥,給王莽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這也許是造成他日後篡奪王位的叛逆行為的最初原因。王莽稍稍懂事以後,就開始勤奮學習。

王安石講,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貴者因書而守成。王莽漸漸以一個謙讓恭儉、不貪享樂的進步青年形象出現在族人面前,穿戴得像一個克己修身的儒生,不僅對母親和親長極其孝順,而且氣度豪邁,與朝野的光明俊偉人士交往結納,深受時人的讚譽。

他的叔叔、大將軍王鳳生了病,王莽朝夕不離床頭,殷勤地服侍,湯藥都由王莽嘗過以後再給王鳳喝,以防有人下毒。幾個月下來,王鳳的病好了,王莽卻是蓬頭垢面,滿臉憔悴,感動得王鳳欷歔而嘆:有子不如有王莽。王鳳臨死前,託姐姐(時已為太后)和皇上提攜王莽,大司空王商和當世的一些名人也盛讚王莽的品德才行,王莽因此被封為新都侯。

封侯以後,王莽仍然保持著廉敬恭讓的作風,在人前不敢有絲毫馬虎和得意,但暗地裡開始有享樂的意思了。他曾私下買了一個漂亮的奴婢,卻被堂弟無意中撞見,王莽就對他說:“朱子元沒有兒子。看相的人說這個女子宜產佳兒,因此就主動幫朱將軍買了回來。”當時就把那個奴婢送到了朱子元府上。

他的族叔王根輔佐朝政數年後,因身體不好,向皇太后申請退隱。另一個大臣淳于長,先與許皇后的姐姐私通,又娶為妾,與許皇后內外勾結,逐漸得到皇上漢成帝劉驁的寵信。王莽對王根說:“淳于長想取代您,正在跟手下人商量辦法。”王根怒氣陡生,叫王莽向皇太后舉報淳于長的陰謀。由於太后本對許皇后不滿,乘機把淳于長搞了下去。

因為這次告發大奸,王莽代替王根成為大司馬,時年38歲。此後,他更加註意自己的形象和聲譽。王莽的母親生了病,其他大臣派夫人來探視。一個穿著粗布衣服,妝飾與一般僕婦無多大區別的婦人出來迎接她們。那些夫人們以前都聽說過王莽家居生活比較簡樸,還不以為然,當那個婦人自稱是王莽的妻子時,眾夫人都驚得眼睛如銅鈴大。

後人讀歷史,都知道這是王莽隱瞞自己真實目的的舉動,但當時的許多人都被王莽的忠誠耿潔迷惑住了,讚譽之詞盛若花海。

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後,悄悄對大兒子說:“王莽神清而朗,氣很足,但是神中帶有邪狹的味道,專權後可能要壞事。我又不肯附庸他,這官不做也罷。”於是上書,稱自己“昏亂遺忘,乞骸骨歸鄉里”。用鑑別人才的“神”來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聰明秀出,不會是一般的人;神有邪狹之色,說明為人不正,心中藏著奸詐意圖。王莽可能也感覺到了彭宣看出一些什麼,但抓不到把柄,恨恨地同意了,卻又不肯賞賜養老金。彭宣回鄉後數年就死了。

神的偏邪與形的醜惡並不相同,比如生活中“賊眉鼠眼,一看就不是好東西”的一類人,事實上不盡是這樣,長相醜惡的人往往也有善良、仁愛、忠誠的心。因此說“以形觀人”錯誤多多。而神則來自於心靈本性,實難做假,以它來斷人品性,確實可靠,且簡便易行。


神骨鑑·“神”存於心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①。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②。道家所謂“收拾入門”之說③。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④。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⑤。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詩贈給別駕盧諶,詩中寄寓了非凡的志向,抒發了幽憤的心情,遙想漢初的張良、陳平,感嘆鴻門宴和白登之役的舊事,用以激勵盧諶。盧諶一向沒有雄才大略,用很平常的詞句相酬和,與劉琨的心思大相徑庭;劉琨又重新寫詩贈給盧諶,於是盧諶對劉琨說:“你的前一篇詩作寫的是一種帝王般的遠大志向,這不是做臣子的應該說的話。”從這些事情上都可以看出劉琨的志向非常宏大。但是劉琨善於安撫而不善於控制,當他興兵擁立晉室時,一天之內歸附他的有幾千人,離去的也相繼而起;再比如,劉琨率眾投奔幽州刺史鮮卑人段匹碑,他也知道夷狄人難以靠忠義收服,只希望對他真誠相待,也許能僥倖成功。從這些事中足可以看出劉琨心思粗略而不周密,不能先考慮到禍患便想取得成功。

吏部郎山濤要挑選官吏,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職務,嵇康憤然拒絕,寫信與山濤絕交,絕交信中極力非議商湯王、周武王,鄙薄周公、孔子。再比如,嵇康曾經和向秀一起在大樹下打鐵,以自食其力。潁川人鍾會,是一位貴公子,為人精明,很有辯才,他聽說了嵇康的名氣後,就去拜訪他。嵇康見到鍾會後,並不與他見禮,而是繼續打鐵。過了好一會兒,鍾會要走了,嵇康對他說:“你聽到了什麼才來的?見到了什麼才走的?”鍾會回答說:“聽到了所聽到的才來的!見到了所見到的才走的!”鍾會因為這件事而懷恨在心,在晉文帝面前進讒言,結果嵇康最終在東市被殺。這都是粗心而不考慮禍患的緣故。

心胸狹小而又志向屑小,可稱為拘謹軟弱的例子,如曹蜍、李志。《世說新語》中記載,庾道季說:“廉頗、藺相如雖然是千年前死去的古人,但他們嚴正可畏的形象卻常常具有勃勃生氣;曹蜍、李志雖是現在還活著,卻是死氣沉沉有如九泉下的人。如果人人都像曹蜍、李志這樣,便可回到結繩而治的遠古時代,不過只怕要被狐狸豺狼這些野獸吃光了。”曹蜍、李志雖然活著卻有如死了,這種人沒有心胸和志向。由此可知,說他們心胸狹小、志向屑小,可能還算褒獎,但姑且列上他們算作懦夫的例子吧!

《列子》記載,秦穆公讓九方皋選求良馬,九方皋覆命說選到一匹黃色母馬。秦穆公派人去取馬,取來的卻是純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因此而不高興,伯樂感慨萬千地說道:“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機,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內而舍其外。”至於觀人之術也是這樣,把握其人的大體感覺而略去其人的細枝末節,求取其人的精華之處而捨棄其人的糟粕末節,正是觀人觀神的長處啊!


神骨鑑·觀骨察人

骨有九起:在頭,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為主;在面,以眉骨、顴骨為主。五者備,柱石之器也。

骨有九起①:天庭骨隆起②,枕骨強起③,頂骨平起④,佐串骨角起⑤,太陽骨線起⑥,眉骨伏犀起⑦,鼻骨芽起⑧,顴骨若不得而起⑨,項骨平伏起⑩。在頭,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為主;在面,以眉骨、顴骨為主。五者備,柱石之器也;一則不窮;二則不賤;三則動履稍勝;四由貴矣。

【註釋】

①骨有九起:起,狀態。本節專論九貴骨。九貴骨為:天庭骨、枕骨、頂骨、佐串骨、太陽骨、眉骨、鼻骨、顴骨和項骨。這句話的意思是:九貴骨有九種不同的長勢。

②天庭骨隆起:天庭骨,位置在髮際天庭之下。其勢豐隆而起才是貴相。但也不可呈“凸”字形。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庭骨豐隆而起,才是貴相。

③枕骨強起:枕骨,後腦之骨,位置與面部的印堂相平。強,充實顯露。枕骨骨質宜充實,而且愈顯愈貴。這句話的意思是:枕骨充實顯露為貴相。

④頂骨平起:頂骨,位置在頭頂。平,平正而不突兀。頂骨以平正為貴。這句話的意思是:頂骨平正而不突兀才是貴相。

⑤佐串骨角起:佐串骨,即鬢角骨,其峰斜上插入小兒總角處。雖然是骨卻長得像角。角,這裡是牛角、羊角狀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佐串骨的貴相是骨峰斜上插向髮際,其狀如角。

⑥太陽骨線起:太陽骨,位置在兩眉之尾,根在太陽穴。線,這裡的意思是為直線上升,達於髮際。太陽骨以細而顯為貴。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骨的貴相是直線上升。

⑦眉骨伏犀起:眉骨,即眉盤骨,位置在面部兩眉之下。伏,平而隱。犀,犀牛角。眉宜稜而不露,隱然如犀牛角之平伏,否則,高而露則狂傲,低而陷則奸邪。這句話的意思是:眉骨的貴相是稜而不露,隱然若犀牛角之平伏。

⑧鼻骨芽起:鼻骨,由年壽至山根,上連印堂、中正。芽,這裡的意思是如蘆筍竹芽,峻拔而挺直。鼻骨宜竣拔而挺直。這句話的意思是:鼻骨的貴相是像蘆筍竹芽那樣峻拔而挺直。

⑨顴骨若不得而起:顴骨,在面部兩眼之下。若不得而起,意思是有力有勢,不露不陷,不尖不平,不偏不反。這句話的意思是:顴骨的貴相是有力有勢、不露不陷。

⑩項骨平伏起:項骨,在頸後,下連脊骨,上連頭骨。項有餘肉,平伏而不突兀,為虎項,大貴。這句話的意思是:項骨以平伏厚實、不顯不露為貴。

在頭,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為主:頭相的各個部位有主有次,即有起決定作用的關鍵部位,有起輔助作用的非關鍵部位。這句話的意思是:頭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骨、枕骨、太陽骨這三處關鍵部位。

在面,以眉骨、顴骨為主:意思是面部的骨相,主要看眉骨、顴骨這兩處起關鍵作用的部位。

五者備,柱石之器也:五者,指上文的天庭骨、枕骨、太陽骨和眉骨、顴骨。柱石之器,國家棟梁之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種骨相完全具備,此人必定是國家棟梁之材。

一則不窮:一,這是一個承前省略句,完整的說法是“一者備”,即如果以上五種骨相中只具備一種。下文的“二”、“三”、“四”類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種骨相只具備一種,此人就不會貧窮。

三則動履稍勝:動履,行動;做事。稍,漸漸。勝,這裡是發達、騰達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種骨相能具備三種,只要有所作為,就會漸漸發達起來。

【譯文】

九貴骨各有各的姿勢:天庭骨豐隆飽滿;枕骨充實顯露;頂骨平正而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樣斜斜而上,直入髮際;太陽骨直線上升;眉骨骨稜顯而不露,隱隱約約像犀角平伏在那裡;鼻骨狀如蘆筍竹芽,挺拔而起;顴骨有力有勢,又不陷不露;項骨平伏厚實,又約顯約露。看頭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陽骨這三處關鍵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則主要看眉骨、顴骨這兩處關鍵部位。如果以上五種骨相完美無缺,此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材;如果只具備其中的一種,此人便終生不會貧窮;如果能具備其中的兩種,此人便終生不會卑賤;如果能具備其中的三種,此人只要有所作為,就會發達起來;如果能具備其中的四種,此人一定會顯貴。

【智慧解析】

要了解曾國藩所說的“骨有九起”的含義,首先應知道何為九貴骨,其中一種說法具體內容如下:

一為顴骨。面部左右兩邊、眼尾下方突起的骨叫顴骨,共有兩塊。

二為驛馬骨。驛馬骨即顴骨勢入“天蒼”的骨,共兩塊,顴骨不入“天蒼”,則叫做驛馬骨未成。

三為將軍骨。即耳骨,也是兩塊。

四為日角骨。左眉上方隱隱突起的骨叫做日角骨,一塊。左眼為日,所以其上方的骨叫日角骨。

五為月角骨。右眉上方隱隱突出的骨叫做月角骨,一塊。右眼為月,所以其上方的骨稱月角骨。

六為龍宮骨。圍繞雙眼突出的骨叫做龍宮骨,共兩塊。

七為伏犀骨。由鼻上一骨直線向上,到額部“天庭”,再由“天庭”直貫到頭頂(一說腦後)的一段骨,一塊。其狀如隱伏的犀角,故稱伏犀骨。

八為巨鰲骨。兩耳後聳起直到腦後的大骨叫巨鰲骨,共兩塊。

九為龍角骨。又稱輔骨,為兩眉眉尾上方斜入“邊地”稍高似角的骨。

“九貴骨”各有所主,各有其勢,基本情況是:

顴骨——顯示威嚴

驛馬骨——顯示尊嚴

將軍骨——顯示勇武

日角骨——顯示智慧

月角骨——顯示機敏

龍宮骨——顯示毅力

伏犀骨——顯示勤勉

龍角骨——顯示果斷

這些都是古代相術家們總結出來的,認為通過九種骨相,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格、才幹、志向和命運。但現代科學證明,這種說法是缺乏依據的。

識人寶典 用人典範 親近君子 遠離小人——曾國藩《冰鑑》

【智慧典例】

呂公相劉邦為婿

古人觀人歷來重視骨相,特別是頭部的異骨,書雲:“頭無異骨,難成貴相。”曾國藩也說過:“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高祖這個人,高鼻子,長頸項,面貌有龍相,鬚髯特美,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為人仁厚,喜歡施與,意志豁達,胸襟開闊,常表現出寬宏大度,不肯從事家人生產農作各業。到了壯年,試做官吏,為泗水亭長。

高祖官任亭長時,對其衙中吏人,無不加以輕侮。高祖好酒好女色,常常向王媼、武負二人的酒館賒酒。有時,高祖喝醉,臥不能起。武負、王媼常看見高祖身體上面有龍出現,甚以為怪異。以前高祖每次來買酒,留在酒館中暢飲時,二人按酒價數倍計價。等二人見高祖醉臥而有龍出現的怪事以後,到年底算賬的時候,這兩家酒館經常撕了賬單,不向高祖索債。

高祖曾經出差到秦都咸陽,當時恣意遊覽名勝,看到了始皇帝的威儀盛勢,他感慨長嘆說:“啊!大丈夫應當像這個樣子!”

單父縣人呂公與沛縣令相友善。呂公為了避仇人,遷到沛縣來,隨沛縣令為客,因而在沛縣落戶。沛縣中豪傑吏人,聽說沛令有貴客來,都前往道賀,當時蕭何為主吏,他向貴賓們說:“凡是致贈禮金,不滿一千錢的,就請他坐在堂下。”

高祖當時做亭長,平日輕視沛縣衙中吏人。於是他假寫了一張禮帖,上寫:賀錢一萬。實際他連一錢都沒有帶去。這個禮帖送到呂公手上,呂公看了大驚,自己起身,迎接高祖於門前。呂公好給人相面,看見高祖的狀貌特殊,因而特別敬重,引高祖入座。蕭何向呂公說:“劉季這個人,常是說大話很多,能做成的事很少。”高祖因呂公對他的敬重,便輕侮諸客,高坐上座,毫不謙讓。

呂公因高祖狀貌之奇,乃在席間以目示意,堅留高祖不要退席。於是高祖便留下來,在客人都散去之後,呂公對高祖說:“我從年少的時候,就好給人相面。我相過的人太多了,但是沒有一位像劉季你的相貌這樣高貴的。劉季,我希望你能多多自愛!”呂公稍停說:“我有一個女兒,願意做你執箕帚的妻子。”

酒席宴罷,呂媼對呂公決定以女兒嫁高祖的事,非常生氣。呂媼怒向呂公說:“你平素總是說:這個女兒是奇特不尋常的,應該嫁與貴人。沛縣令和你相交極好,求我們女兒,你不肯。為什麼自己胡亂地就把女兒許給劉季了?”呂公說:“這就不是孩童女子所能瞭解的事了!”呂公終於把女兒嫁與劉季。呂公的女兒就是後來的呂后,生了孝惠皇帝和魯元公主。

高祖任亭長時,常常休假回家,到田裡看看。有一次呂后帶兩個孩子在田中耕田,有一個老人由田中經過,求些水喝,呂后見老人餓,又給老人一些吃的,老人就給呂后相面。老人說:“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貴人。”呂后又要老人相兩個孩子,老人看看孝惠皇帝,說:“夫人所以能夠大貴,就因為這個男孩子的關係。”老人又相魯元公主,也說是貴相。等老人走了之後,高祖正好從田舍來,呂后便將老人相面的事,說給高祖聽,說客人路過此地,相他們都是大貴之相。高祖便問,老人在哪裡。呂后說:“剛走,不會走遠。”高祖便追去,果然追上。高祖問老人相呂后和孩子的事,老人說:“方才我相過的夫人和小孩,相貌的高貴都像你,你的狀貌,貴不可言。”高祖便道謝說:“如果真如先生所言,這相面誇讚鼓勵之德,絕不敢忘。”後來,高祖貴為天子,找尋這位老人,可是老人不知去向。

由《史記》之記載,足見古代相人偏重骨相之一斑。所以《冰鑑》中有“骨有九起”之說,又云“頭上無惡骨,面佳不如頭佳。然大而缺天庭,終是賤品;圓而無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壽;顴骨與眼爭,子嗣不立。”


神骨鑑·骨之色與質

骨有色,面以青為貴。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質,頭以聯者為貴,碎次之。頭上無惡骨,面佳不如頭佳。此中貴賤,有毫釐千里之辨。

骨有色,面以青為貴①,“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②。骨有質,頭以聯者為貴,碎次之③。總之,頭上無惡骨,面佳不如頭佳④。然大而缺天庭,終是賤品⑤;圓而無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壽;顴骨與眼爭,子嗣不立⑥。此中貴賤,有毫釐千里之辨⑦。

【註釋】

①骨有色,面以青為貴:骨有自身各自不同的顏色,骨的顏色由六氣而成。這六氣即是青龍、朱雀、勾陳、媵蛇、白虎、玄武,這是古代神秘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組概念。面以青為貴,相學家認為:青為六色之一,所謂六色,如青、黃、赤、白、黑、紫。大致對應為:青—木,黃—土,赤—火,白—金,黑—水。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骨骼有不同的顏色,這種顏色呈現在面部,以青色為高貴。

②紫次之,白斯下矣:紫,黃中隱紅之色為相學上的紫色。白,這裡指如枯骨敷粉之白。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黃中隱紅的紫略次一等,而如枯骨敷粉的白色則是最下一等。

③骨有質,頭以聯者為貴,碎次之:質,這裡指骨的長勢、氣勢。聯,相互關聯,彼此貫通。這三句話的意思是:骨骼有一定的長勢,頭部的骨骼,以相互關聯、彼此貫通者為高貴,支離散亂則次一等。

④頭上無惡骨,面佳不如頭佳:這句話旨在強調頭部骨相對人的命運的重要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只要頭上沒有支離散亂的惡骨,比較而言,面相即使再好也不如頭相好。

⑤大而缺天庭,終是賤品;圓而無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壽:大,指頭大。古人一般認為頭大為吉。缺天庭,指天庭骨不豐隆。圓,指頭圓,頭圓為吉相。無串骨,指佐串骨平伏不起。鼻骨犯眉,指鼻骨過長,上衝雙眉。堂上不壽,即雙親壽命不長。

⑥顴骨與眼爭,子嗣不立:顴骨與眼爭,指顴峰緊貼眼尾。這是“顴峰凌眼”,不吉。子嗣,子孫後代。

⑦毫釐千里之辨:即毫釐與千里之別,意為差別巨大。

【譯文】

骨有不同的顏色,面部顏色,則以青色最為高貴。俗話說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這個意思。黃中透紅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著粉的白色則是最下等的顏色。

骨有一定的氣勢,頭部骨骼以相互關聯、氣勢貫通最為高貴,互不貫通、支離散亂則略次一等。總之,只要頭上沒有惡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頭好。然而,如果頭大而天庭骨卻不豐隆,終是卑賤的品位;如果頭圓而佐串骨卻隱伏不見,多半要成為僧人;如果鼻骨衝犯兩眉,父母不長壽;如果顴骨緊貼眼尾而顴峰凌眼,無子孫後代。這裡的富貴與貧賤差別,有如毫釐之短與千里之長,是非常大的。

【智慧解析】

古人認為,佳骨自有佳色。道理就像樹大根深一樣,自然不愁其枝繁葉茂了。“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

面以青為貴,“少年公卿半青面”。醫學理論認為:“色”現於外,“氣”蘊於內,“色”只是“氣”的外在表現,“氣”才是“色”的根本,“氣”不足,“色”自然就衰減了。因而可以這麼認為:這裡的“骨色”,應該是“骨有氣,在面為色”。“骨有氣”,也就是說骨的健康狀況與人的生命活力有密切聯繫。這一點,還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冰鑑》所說的“面以青為貴”,“紫次之,白斯下”也不難理解。春天是萬物生長、活力顯現的時候,“青色”也就是指像春天一樣活潑有力、象徵著生命茁壯成長的青春氣色。因為春天有青草、有綠樹的特徵,因而謂之“青色”。這種氣色,富有生機,卻也不失莊重端嚴,是活潑而能持久恆定的物質,不會時斷時續。既然活力永駐,人自然能集中精神去謀取功名利祿,自然會“貴顯”。

“紫色”,比青色有不足,因此也可言“貴”,但難以“大貴”。“白色”,則又次之。《冰鑑》說“白色如枯骨敷粉”,這當然不是健康、活力的顏色,就像蒼白中隱著一種秋後的枯黃,灰暗慘淡如枯枝敗葉,顯然是氣血虧損之兆。這種氣色,如何能“貴”呢?就像一個瘦弱骨枯的人,怎麼能挑重擔呢?

“骨質”,在這裡指的是頭骨的生長聯結狀態,因而說“頭以聯者為貴,碎次之”。

曹操在準備接見西域一使者時,擔心自己相貌不美,讓使者見了有失國威,故讓一臣子扮作自己,他本人卻站在假曹操旁邊。使者謁見完畢退出來後,知根底的大臣問他對曹操的印象如何,那個使者說,曹操很好,但他旁邊那個人更有英雄之氣。

這個故事說明,“面佳”固然不錯,但不是根本的,“面佳不如頭佳”。

既然說“面佳不如頭佳”,是否頭大就好呢?《冰鑑》隨後論述了這個問題。“頭大而缺天庭”,還是不行。“缺天庭”,就違背了均衡原理,也就是骨相有缺陷,不符合“頭以聯者為貴”的原則。這種大頭,往往會是大腦欠發達、智力不佳的表現,因而說“終是賤品”。

“圓而無串骨”,如果頭骨聯結而又圓潤,似乎很好,但如果沒有崢嶸之勢,缺乏一種氣勢,也不能算好,有“半是孤僧”的命運之相。這種狀況,如果太陽穴上的“輔弱弓骨”能突出來,也能避開“孤僧”的命運。

“頭大而缺天庭”,“圓而無串骨”,二者充分說明古人對骨相的定義大致是:骨大骨圓,不錯,但以飽滿而有崢嶸之勢者為貴,否則,仍不能言貴。

“鼻骨犯眉”,指鼻樑骨一直衝到了眉心,有越域侵犯的勢態。這樣自然不好,破壞了平衡原則。結論是“堂上不壽”,即克傷父母。但另有一種情況,是鼻骨“連眉”,而不是鼻骨“犯眉”,文人若如此相,即是貴。“連眉”與“犯眉”的區別在於它們的氣勢是沖剋還是聯結,這裡有很高的鑑別技巧。

長著一隻又高又挺的鼻子,看起來很優雅,很高貴,有一點貴族紳士風度,但這種多半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他們缺乏活力,終日不苟言笑,談吐平淡,行為僵化,沒有激情,很難打起精神來長時間專注於某項事業,因而難以有所成就。這種人給人一種反應遲鈍、呆板的感覺,如同沒有生氣、活力的石膏像。

“顴與眼爭”,即顴骨與眼尾聯得太緊,突兀出來比眼高,這就是陰陽移位、卑尊侵凌之相,自然有害,可能“子嗣不立”。這種情況比上面說的“鼻骨犯眉”要好區分一些。古人把它稱作“顴峰凌眼”。

識人寶典 用人典範 親近君子 遠離小人——曾國藩《冰鑑》

【智慧典例】

管輅觀何晏之氣知其敗

觀察一個人的“氣”,可以發現他的沉浮靜躁,這是做得大事的必備素質。

沉得住氣、臨危不亂的人可擔當大任;浮躁不安、毛手毛腳的人,難以集中全部力量去攻堅,做事往往知難而退、半途而廢。活潑好動與文靜安詳不是沉浮靜躁的區別。底氣足,幹勁足,做事易集中精力,且能持久;底氣虛,精神容易渙散,多半途而廢。文靜的人也能動若脫兔,活潑的人也能靜若處子,而神浮氣躁的人,做什麼事都精力渙散,半途而廢,不能真正靜下心來思考問題。

《三國志》中記載,魏明帝曹椒(曹操的孫子)臨死前,欲將大事託付於他人。當時曹爽(曹真之子)正在床邊,對曹椒耳語道:“臣以死奉社稷。”曹椒嫌曹爽能力不夠,不肯為手詔,曹爽即命手下人執曹椒手強行做了一份詔書。曹椒無奈,又下詔讓司馬懿與曹爽共輔朝政。

當初,何晏、丁謐、鄧揚、李勝皆有才名,但急於富貴,趨炎附勢,魏明帝曹椒很討厭他們,四人因而不得權位。曹爽平時與四人關係不錯,輔政後,就提拔四人為心腹左右手。四人替曹爽策劃,剝奪了司馬懿的實權,並因此升為尚書、校尉等職。

黃門侍郎傅嘏對曹爽的弟弟曹羲說:“何晏外靜而內躁,機巧好利,不務根本,我擔心他誤你兄弟大事,恐怕會仁者離心、朝政荒廢啊!”何晏四人因此尋小事罷了傅黃門的官。

四人慾令曹爽立威名於天下,勸曹爽派兵伐蜀,司馬懿勸阻無效。後被蜀兵堵截,曹爽大敗而回,傷亡甚眾。曹爽又專擅朝政,亂改制度。司馬懿無奈,只好託疾不出。

何晏問前程於精通術數的管輅。管輅勸他說:“如今你位尊勢重,卻離德背心,不是求福之道。如能扶貧益寡,以德行政,才能位至三公,否則位高而顛,豪重而亡。”管輅回家後又對其舅說了此事,舅責他說得太直白,管輅說:“與死人語,何所畏也!”

後曹爽被司馬懿奪權殺死,何晏四人被夷三族。管輅的舅舅問他:“先前你如何知道何、鄧之敗呢?”管輅說:“鄧行步如鬼躁,何神態如魂不守舍,血不華色,精氣煙浮,容若槁木,此為鬼幽。故知其敗也。”何晏平常頗自負,並以神的“不疾而速,不行而到”的仙姿美態自譽,實際上屬於氣浮華不沉一類人。

陳壽另有記載,說何晏、夏侯玄、鄧揚三人想與傅嘏結交,傅嘏卻不買賬。別人問為什麼,傅嘏說:“夏侯玄志大才疏,有虛名而無實才;那個何晏呢,喜歡談古論今,但為人虛利而無誠意,是口舌是非亂國政的人;鄧揚呢,有始無終,好圖名求利,吹捧同類,排斥異己,妒嫉心也重。我看這三個人都是亂德敗性之人,躲避還來不及,哪會與他們親近呢?”後來的發展果然如此。


神骨鑑·智慧啟悟

識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符合此三條標準者,方能擔當重任。

1.識人用人,以德為先

識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所謂德者,剛健無私,忠貞自守,非庸庸碌碌、無毀無譽而已。所謂量者,能受善言,能容賢才,非包藏隱忍、持祿保位而已。所謂才者,奮發有為,應變無窮,非小慧辯捷、圓熟案牘而已。備此三者,然後勝股肱之任。

也就是說,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強調德應重於才,但在這個前提下,又要注重量與才的問題。堅持德量才三者的統一。堅持選拔人才的標準有三條,一是德,二是量,三是才。德,即剛直無私,忠誠廉潔,而不能只是庸庸碌碌,無人誹謗也無人讚揚。量,指能接受正確意見,容納賢才,而不能只是城府深,能忍耐,保住俸祿和地位。才,指奮發有為,能隨機應變,而不能只是耍小聰明,口齒伶俐,辦公文熟練。符合這三條標準才能擔當重任。

用人以德才兼備最好,但在大量需要人才的時候,只能以掌握現有的人才資料,按其德才而任用。

而歷代英明之主駕馭人才,是待之以誠,糾之以法,賞功罰罪,使之向上,不敢為非,這是愛護、培養、發展人才的根本方法,至今仍很值得借鑑。

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周元素拿起畫來,仔細端詳。這幅畫意境開闊,構圖勻稱,濃淡相宜,確是一幅好畫。要不是親眼看到了阿留作畫的全部過程,周元素無論如何都不敢相信,這樣一幅畫會是出自這個看起來有點傻乎乎的小畫童之手。

接著,周元素要阿留再畫一幅。阿留沉思一會兒,很快又畫了一幅,那畫面上是微風吹拂著一株才舒展開眉眼的柔柳,燕子斜著身子從天空掠過,向著柔柳飛過來。雖然畫面上只有一株柔柳、一隻燕子,但使人感受到了暖暖春意,感受到了充滿情趣的盎然生機,筆法老到,佈局合理,完全像出自一位老練的畫家之手。

周元素把家裡人都喊了來看阿留作畫。阿留又畫了一幅青鳥翠竹圖,大家都紛紛稱讚:

“阿留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

“阿留真有靈氣。”

阿留看著大家,越發憨憨地笑。此後,阿留在太倉一帶,也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

周元素善識人之秉性,用人之長,使一個在別人眼中傻笨得出奇的阿留,成為遠近聞名的畫家。若周元素只是呵斥阿留生活中的無能,只看到其短處,不見其長,怎麼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呢?

2.唐太宗以禮待士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很懂得“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可謂是卓越的政治家。唐太宗平時對他的賢臣良才十分關心,建立起君臣之間感情親密無間的關係,奠定了相互信任的基礎。

大臣李靖,年老且腿腳有病,行動不便,向太宗提出告老還鄉。太宗派遣中書侍郎岑文本帶著他的親筆信前往安慰,讚揚李靖“能識大體”、“一代楷模”。他下令對李靖優詔,加授特獎,賜錦綢千匹,還賜給李靖上乘馬兩匹和一根靈壽杖,以助李靖走路。李靖平時患小病,太宗每三兩日便去看望他,同他商討國家大事。

開國功臣李勣,患急病,經太醫診斷,驗方需用鬍鬚燒成灰配藥治療。太宗聞後就把自己的鬍鬚剪掉,燒成灰,配好藥,親自送給李勣服下,感動得李勣叩頭大拜,“泣以懇謝”,太宗安慰他:“你是國家的棟李世民梁之材,望早日康復。”大臣李綱,有腳病,不能走路,太宗特賜給他一頂轎子上朝用。李綱乘轎至宮殿,太宗親自引進,“問以政道,又令輿入東宮,皇太子引上殿,親拜之”。凡是大臣們生病,他都親自去看望問候。大臣馬周病重,太宗親自給他調藥,下令以最好的營養品供給他。大臣們病故,他悲慟欲絕,廢朝幾日。大臣張公謹39歲病故,太宗大哭,有人勸他:“按陰陽書,今日不可哭泣,為風俗所忌。”太宗說:“君臣之義,同父子,情發於哀,安避忌日?”太宗哭得更悲慼,並賜贈張公謹驍衛大將軍銜,封郯國公。大臣魏徵的官邸缺少正殿,太宗責令五日修成。魏徵病死,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親自為魏徵制碑文,並哀嘆:“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唐太宗以“國士待之”,大臣們以“國士報之”。君臣情同手足,同心協力,奏出了一曲“貞觀之治”的凱歌。


以上是《冰鑑》第一篇,小編推薦大家有空去看看原書,對識人用人非常有用,也希望大家學以致用,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勵精圖治,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