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70、80後

朋友圈裡,有人發消息:

正在消失的70、80後

真心要吐一口老血~~

29歲離人生頂峰還早著呢,這麼說只會讓人覺得有趣。但換做70、80後,那就是悲涼了。

上了年紀,是一種原罪。

現在的職業生態圈,充斥著一種年齡歧視,職場似青樓,不許見白髮。

HR們嘴裡說:我們公司很開放,沒有專業限制,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最優秀的人。轉身後把35+的簡歷丟進垃圾桶。

職場守則寫著,35歲的要慎用,40歲的不要用,除非帶資源,條件差不多,選年輕的。

做HR的朋友們感慨,身邊的老領導、老同事倒退著離開辦公室。慢慢地,再也看不到40歲以上的同事了,再過幾年,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裁掉。

血淋漓的現實,不管是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還是私企招聘,都默契註明35歲以下。華為、騰訊等企業清退中年員工的消息,早就不再新鮮。

正在消失的70、80後

正在消失的70、80後


身邊正在消失的中年人

去年,一位做公司行政職務的姐姐被離職了。她38歲,投了半年的簡歷,總共收到5次面試通知,但結果都是PASS。實在呆不住了,去了一家保險公司做業務員。

她指著超市的招聘啟事感嘆:我現在能找到的工作就是這樣的。年齡大了,沒公司想用。

正在消失的70、80後

高管也會被嫌棄。

一位70後大哥,在上市公司做到產品總裁,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他的價值也發揮到最大,彼此契合互利。他的生活很多人羨慕,有房有車還有地位。

後來,行業不景氣,公司業務大幅萎縮,他的作用不那麼重要了,只能選擇離開。

重新擇業的道路是艱辛,高不成低不就,大企業沒有合適的崗位,中小企業養不起高管。

他說:我奮鬥的重心,一直都是之前的工作。現在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他們有的出身名校,有的簡歷鍍金,把職業中最黃金的時間都給了企業,正在上有老下有小關鍵期,卻面臨重新擇業的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到底是什麼?

是職場的斷檔,是沒錢的恐慌。

85後、90後,甚至00後撲面而來。專櫃小姐不再稱呼你“美女”,冒失的熊孩子叫你“阿姨”甚至“婆婆”。照一照鏡子,青春跟人私奔了。

你幾乎算是公司最老的員工,你的上司可能才28歲,你的老闆可能比你年輕一輪。工作時,反應大不如前,腦袋像塊木頭,不那麼好轉了。

家中老人正在老去,孩子在最花錢的階段,房貸+車貸,到了中年,錢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靠工資收入支撐家庭,一旦失業,生活便不能維持,如何不焦慮?

正在消失的70、80後

於是,我們中的大多數,在上班和辭職創業這兩個選項之間糾結。

職業本身已經不能帶來安全感,離領退休金還有20多年,不敢大膽說不幹。上了那麼多年班,崗位固定多年,只擅長自己的份內之事,前途未卜的迷茫。

想做生意,並不是心中燃燒著創業激情,而是清楚一旦失業,想再上崗就難了。與其被人像爛菜葉,和90、00後放到一起比價,還不如跳創業的坑。

35+,壓力在明碼標價,未來卻模糊不清。沒有社會高福利,我們欲求穩定而不得。


為什麼中年人會被嫌棄?

有人嘲諷中年人,如果工作了十幾年還沒有讓自己具不可替代的能力,被淘汰就是活該。

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每個時代、每個國情下的中年危機都一個綜合性因素,個人努力只是一方面。

新經濟迭代太快,整個時代開始喜新厭舊

新知識、新產品、新領域等更新速度太快,中年人稍有不慎就跟不上。網絡、媒體被青年人上位,他們便集體失去話語權。

全社會都在討好年輕人,高唱青年才是消費主力。為了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商家們不擇手段想迎和他們。

中年人看不懂年輕一代的輕狂、自我,曾經引以為傲的經驗,引導不了網絡時代的新青年,逐漸退出新經濟的主舞臺。

正在消失的70、80後

正在消失的70、80後

行業賽道被封堵,短命的傳統企業

我們的傳統行業並不具備強大優勢,沒有國外老、中、青的人才年齡架構體系。傳統企業更是生存不易,平均壽命5-8年,如夜空的煙火,消失得太快。

你想為公司奉獻一生,可惜還來不及深耕細作,公司就垮了。企業如此短命,用人必然短視。

公司所在的行業賽道不行了,甚至你的專業領域不再被需要,千百倍抵消你的努力,讓青春歸零,使中年與青年,退回在一個起跑線下。

正在消失的70、80後

勞動力是快消品

中國缺什麼都不缺人,每年大學畢業生700萬人,求職者比崗位多得多。高科技、智能化正在替代傳統崗位,企業用人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把成本降到最低。

我們沒有國企終身僱傭制,沒有工會,沒有行業高門檻。黃金打工期10-15年,做媒體是青春飯,做運營是青春飯,做公關是青春飯,做技術是青春飯……任何一家公司操大盤的坑都少到可憐,上位好難。

70、80後活力和精力開始不足,就算有90分能力,但企業只需要60分,不會為你高出的30分買單。你要薪水1萬,年輕人只要5K,毫不留情秒殺中年。

正在消失的70、80後


幾年前,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並與身邊的朋友探討,中年危機解決之首無非以下幾條。

早點建立資產性收入

《我不是藥神》裡吼著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中年危機,首先就是窮鬧的。有錢可能還是危機,但壓力清單會少很多。靠工資吃飯,一失業就玩完,投資好的資產不能猶豫。不管多少人唱衰房地產,目前最簡單的資產性收入,就是購置房產,一二線城市的房子絕大部分都是好的資產。

評估賽道及時轉向

花無百日紅,行業會更迭,產業升級轉型一定會有人為此失業買單。例如調控下的房地產業,政府搖號閹割了地產營銷部,一線策劃營銷被動轉行。如果所在的行業日漸衰退,傾巢之下焉有完卵?提前評估城市的選擇、專業領域的選擇、公司的選擇至關重要,早換總比晚換好,起碼今天做決定的你比明天的你年輕。

保住本金最重要

如果盲目跑去創業、做生意,多半會賠個精光。中年需要承擔家庭的各項生活開銷,經不起歸零。理財培訓常講,保住本金,保留支持家庭三年支出的存款,認真評估家庭情況,最起碼不能押上一家老小居住的房子。

經營人脈

隨著工作年限越來越長,人脈的價值就越來越明顯和重要。35+跳槽時,要麼是朋友推薦,要麼是獵頭邀約。40+做管理的,基本都是深得領導信賴,跟隨領導一路職業發展的。因此,要想職場多選擇,必須經營朋友圈,你能對朋友有用,你的朋友才更給力。

終生學習

新知識更新太快,不學習則淘汰。要想40+有競爭力,始終要具備學習快刷的能力。學習包含的內容必須廣泛,對自己行業的深刻理解和洞見,與時俱進的工具技能,努力保持前瞻性的視野。學習才能與高素質人脈圈保持平等互動,方便提前換道。

低得下頭

職場其實不缺工作,而是缺少好工作。即使失業,也不是完全找不到工作。一二線城市不能呆,能不能下放四五線城市?月薪原來上萬,能不能自降一半?原有崗位沒空崗,能不能降低身價從最底層做起?我曾見過上市公司法務,換道實習律師崗,自降月薪到2K;房地產營銷副總創業火鍋店,自己動手抄火鍋底料,他們現在已順利上路。

人至中年,就算失業,也不是末日,總能找到一條活路,時間可以解決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