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因商鞅變法強盛,其他國家爲什麼不效仿?

樂活笑笑堂


文|小河對岸

秦國在戰國前期還比較弱小,經濟、文化、軍制等各方面都很落後,以致被東方諸侯視為戎狄。秦國在戰國前期,經常被魏國吊打。最慘的一次,要屬前389年吳起以未有軍功者五萬,兼車五百乘,騎兵三千匹,而大敗秦軍五十萬,盡奪秦國河西之地。

秦孝公繼位之後,痛定思痛,重用商鞅而實行變法。開阡陌、行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並實行“獎勵耕戰”、“利出一孔”的政策,驅使秦人必須以敵軍的頭顱換取功名富貴,以刺激秦人對戰爭的渴望。自此,秦軍出關征戰天下,便鮮有敗績。致使東方諸侯畏秦如虎,皆謂秦軍為虎狼之師。

那麼,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盛,而商鞅變法的措施又不是機密。為何其他諸侯,卻不效仿秦國的商鞅變法呢?

其一,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利出一孔、獎勵耕戰”。而這種變法措施也只適宜秦國那種社會結構較為簡單、經濟較為單一的國家。而魏、齊、韓等諸侯國的手工業及商業等都極為繁榮,其變革的方向就不可能是“利出一孔”。比如“利出一孔”的思想最早見於管仲的《管子 · 儲蓄》篇,其中寫道: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但是,管仲的改革措施卻是通過一系列“通貨積財”的手段,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甚至將娼妓行業都納入了官營。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之下,商業昌盛、百姓富足,而齊地也是我國先秦兩漢時期最為富裕的地區。而富裕的地方,其謀生的渠道就比較多,故而對戰爭就失去了很大程度的興致與依賴。

商鞅正是利用秦國的貧窮落後,將“斬敵首與功名富貴”相掛鉤,才激發了秦人的戰爭熱情。而東方各諸侯國,其手工業及商業等都較為繁榮,就不可能自斷經脈而實行“利出一孔”的政策。

其二,效仿商鞅變法會動搖東方諸侯的統治基礎。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紛紛實行不同程度的變法,以加強中央集權。而加強中央集權是以打壓宗族力量為代價的,而宗族的力量原是各諸侯國的統治基石,各諸侯國都是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對宗族力量打壓最為徹底,這固然極大地加強了君權,但也使得失去宗族力量拱衛的“君權”變得更加脆弱。秦朝後來過早滅亡,亦與此有很大的干係。

其三,商鞅變法是以對外掠奪為基礎的。任何變革都是對利益的重新調整與劃分,其必然會觸犯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本身又往往是實權者,這就是變革的最大阻力所在。就像一塊蛋糕,你無論怎麼分,都會有人不滿。唯一能安撫各方的辦法,就是將蛋糕做大,以讓各方都儘量滿意。而商鞅變法的成功,正是與秦國對外戰爭的勝利是相輔相成、互為促動的。假使,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接連幾場戰役都以慘敗收場,那麼,商鞅變法也就自然夭折。

而秦國實行變法之後,接連幾場大勝,也與秦國的地理優勢及其抓住了機遇密切相關。秦為四塞之國,易守難攻。正好趁魏、齊兩國爭霸,魏國慘敗,其西線力量防衛空虛。秦國又以欺詐之術大敗魏國,才奠定了秦對魏的軍事優勢。而東方諸侯都是四戰之地,不允許存在某國超強的局面,而很容易遭到他國圍攻,五國伐齊便是例證。所以,秦國後來的成功,也並不足以證明秦國的商鞅變法就優於東方六國的變法。

而商鞅變法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對掠奪頗為依賴。其兼併天下的過程,就如同不斷地併購資產,其資產是累積的過程。而一旦天下一統之後,情形就倒置了,秦國本身過於殘暴而與六國故地結怨頗深,且秦國較東方六國落後,商鞅那一套措施並不適宜東方六國的土壤。以致秦國起初併購過來的良性資產全轉化為公司壞賬,而秦帝國卻不能再通過戰爭的手段以獲得利益,反而要燃燒帝國的脂肪去各地平叛,結果連原本沒有起義的秦、巴蜀之地也被六國故地的起義所吞噬。


歷史聞知社


商鞅變法始於獻公!在商鞅入秦以前,秦國由秦獻公主政,並已經休養生息二十多年!這時候的秦國使用的初租禾制度。這本質上是封建地主制度的初級階段,變相承認了士民的土地所有權!也就是說,商鞅變法的內容其實秦獻公已經偷偷在施行了。

秦獻公曾旅居魏國,對魏國的變法瞭如指掌,比如,秦軍的鐵鷹銳士就是模板自魏武卒。秦國的初租禾制度雖然沒趕上魏國變法,卻也是以魏國為模板做的。所以,秦國早已在發展,只是還沒行成一個制度完全確立下來。而商鞅的到來只需做了立法這件事就行了!反之,其他國家想要效行商鞅變法則沒有那個基礎!山東戰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休養生息二十年的!

其次,秦國在商鞅變法後並非強得無邊!比如,魏惠王就恥笑秦惠王是蹙爾小國的國王!秦國在當時的國力甚至稍弱於魏國,距離齊國,楚國還有一段距離。只是後來的機遇給了秦國發展的空間,比如魏國自兩陵之戰後又與楚國糾纏不休,這才讓秦國得了便宜,收復河西。

秦國真正強大到無法制衡的是在五國伐齊之後,東方帝國齊國被打下神壇,這時候大家才發現秦國的變法真的是強到無可抗拒了!但是這時候想要效仿,晚了!


優己


戰國時期有三次變法浪潮,第一次是魏文侯用李悝變法和楚悼王用吳起變法;第二次是秦孝公用商鞅變法、韓昭候用申不害變法和齊威王用鄒忌的整肅吏治;第三次是燕昭王用樂毅變法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秦國變法特點有四個

第一窮則思變。戰國初期秦國經歷四代亂政河西函谷關盡失,雖然有獻公的新政但是秦魏長年拉鋸戰使秦國居七雄之末。反之就像富庶的齊國,在商鞅入齊切對商鞅的才能有深的瞭解後卻不任用。

第二外部刺激。秦魏相鄰,魏國在變法後國富軍強。在秦魏大戰中深刻體會到變法深刻變化。就像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樣,在感覺到敵人的強大後,對其優點進行學習。

第三雄主明臣。秦孝公雄明兼具,慧眼識才,同時又有公子虔的竭力擁戴力量。反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缺少擁戴變法的勢力而夭折。

第四,成功的改革家。商鞅是徹底的法制派代表,有為萬民立法,為天下創制的經緯之才。韓國的申不害因為不能按捺擴張的野心而引火燒身。

總結:變法的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是對利益的重新分配,,這樣必然會剝奪很多既得利益者的權利,而既得利益者在社會上基本都是社會高層的,控制著很大一部分的國家力量,要把他們搬倒,國家必然在短期內會元氣大傷,長期以後走勢還是個不定數,長遠看發動變法的國家會發展的更好,但短期存在極大的風險,再聰明的君主都很難權衡,發動變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雄主明臣;二是就是被逼入絕境,無路可走。所以在動盪的戰國,能去深徹變法的只有偏處一隅,不被別人重視的秦國,山東六國也只是在原有的制度法令上進行一些改良,還真心不敢深度變法。


萬源同歸


戰國時期,各主要諸侯國都先後進行了改革。從時間順序上看,魏國的李悝變法最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遲,再加上商鞅變法呈現出效果還需一段時間,這時候可能秦軍都開始攻城了,所以,效仿就有點“來不及”。



縱觀各國變法,思路竟然驚人相似,基本都是圍繞發展農業經濟,強化君主權力,整頓吏治,削弱貴族勢力,提高軍隊戰鬥力,可以說,商鞅的那一套在當時並不新鮮,比如商鞅有“二十等爵制”,李悝有“食有勞而祿有功”,吳起有“三世而收爵祿”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秦國成功了,而其他各國最終被兼併?實際上,戰國變法裡,除了燕國噲任子和韓國申不害變法成效不足外,其他各國的變法都值得肯定,魏國,齊國,趙國都在改革後迅速強大。



不過,商鞅變法是戰國諸侯變法裡最徹底,最成功的,這也是為什麼秦國最後能一統天下的原因。商鞅變法成功除了商鞅本人的策略正確,國君的大力支持外,更為重要的是秦國的“底子差”,改革前的秦國是諸侯裡經濟最薄弱,地理最偏遠,人口素質最底下,文化傳統最淺薄的,因為它是一個歷史不夠悠久的新諸侯。但就是這樣的情況,卻恰恰對改革最為有利,因為舊貴族和舊傳統的阻力會小的多,“包袱”少,成功幾率就大。


文史觀察


秦國的商鞅變法主要有兩點:獎勵耕戰、實行郡縣制。

獎勵耕戰結束了貴族世襲政治,使庶民有機會通過軍功改變命運,郡縣制則改變了貴族的分封制。


這在東方六國看來就是一個另類,是東方六國的貴族們所不願意看到的。另外,秦國本身就落後於六國,所以六國不會去模仿一個被他們認為是落後的國家的。

即使秦亡後之後,名將世家的項羽依然想恢復分封制,後來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秦始皇的功業最終通過劉邦完成了。

舉個例子,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歐洲,法國通過大革命建立共和制,這在當時的歐洲就是一個另類,因為其它的國家都是君主制,所以反法同盟很快就建立了起來,最終拿破崙戰敗,波旁王朝復辟。



拿破崙不是秦始皇,法國無力一統歐洲,而秦始皇在拿破崙的2000年前做到了,並使中國的大一統延續至今。


心向青山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在位期間,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實行變法,商鞅變法的成功對於戰國末期秦國的崛起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此舉距離商鞅變法135年,秦國能夠統一六國,商鞅變法居功至偉。

很多人可能和樓主有同樣的疑問,秦國變法成功了,為什麼其他的國家不效仿呢?

首先來看一下商鞅變法後,商鞅的下場。秦孝公死後,年幼的秦惠王登基,惠王登基後,沒有了保護傘的商鞅被五馬分屍。

接下來我來說一下為什麼其他國家不效仿?

其一,變法的的得以實施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無條件的信任、無條件的支持,給予最大的權力。君臣之間必須互相信任,不得猜疑。這一點秦孝公做到了。

其二,變法勢必會損害大奴隸主階級的利益,變法的大臣以及君主必須頂得住壓力,這一點商鞅與秦孝公也做到了。

其三,商鞅的下場有目共睹,有一個五馬分屍的例子誰還敢效仿?

能夠同時滿足以上幾點要求的可能除了秦孝公與商鞅這對還搭檔,在戰國時期很難再找出這麼一對了!


頭彩歷史


首先糾正一下,商鞅變法只是初步改變了秦國全面落後於東方六國的面貌,秦國還沒有強大起來,只是與六國平等了。而不是電視劇裡孫臏和龐涓所說的那樣,好像成了一個巨無霸一樣。商鞅變法後秦與六國幾次戰爭:前355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不克而去,前350年,魏攻秦,圍定陽,前338年,秦蘇胡伐韓,韓襄敗之於酸水。前320年,秦假道韓魏攻齊,齊威王使章子敗之於桑丘……。前296年齊韓魏三國攻破秦函谷關,秦歸還韓武遂魏封陵。前281年秦白起第二次攻魏大梁,燕趙出兵救魏,秦兵被圍困於林中,秦昭王謝罪乃得脫。前280年,秦兵挫於離石,敗於馬陵等等。可見,當時的秦國最多與齊楚趙三國並強,六國仍然很強,秦還沒有像末期那樣對六國有壓倒性優勢。秦國的強大是建立在別國衰弱的基礎上各國沒有效仿的必要。其次,秦國的變法導致秦國全民皆兵,而且還需要變奴隸為平民,連坐制度異常殘酷,上到國君下到平民想的都是戰爭這些是六國所不願意的。最後,本質上,六國仍然看不起秦國,還是把秦國當成戎狄蠻夷,稱之為虎狼之秦,沒有把它當成中原諸侯國,不願意效仿秦國的一切。


沙塵的迷hcs


這個提法不科學,因為秦國不是最早開始變法的,恰恰是相對比較晚。戰國時期較早實施變法的是魏國,通過變法國力大增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侵佔了秦國的許多土地。

至於其他國家不效仿的原因有兩點。

1、歷史包袱。歷史上東方六國比秦都要發達,而且都進行過變法,所以歷史包袱比較重。特別是有些國家變法失敗讓人民心有餘悸,反對派勢力強大如韓國。秦國因為落後被六國所看輕,沒有什麼包袱反而激發出改革的潛力,積極改變現狀支持變法。

2、變法的環境。東方六國戰爭頻繁,客觀上沒有實施變法的環境。秦國地處偏遠的西部邊陲,只要不主動東出相對安寧,加上秦孝公為了贏得喘息的機會主動割地給魏國,同時與各國修好等行為都為變法創造了條件。


龍騰虎躍闖天下


商鞅變法沒法效仿,這是秦國能滅六國的第二大原因。

商鞅變法怎麼效仿?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壓制貴族權益,讓利給有功者、有能力者。不僅如此,為了保證新制度可以落實,是將包括王室宗親在內的貴族一併置於秦法約束之下。所以秦孝公一死,失去支持者。商鞅就面臨了被貴族報復的局面。以至於死後還被車裂洩憤。可想而知,貴族們是有多恨他。貴族們有多恨,就能說明商鞅變法對貴族的壓制和約束有多大。

都說商鞅是法家,可是我怎麼看到了法制的影子。法制與法家只有一個區別,法家只是用法律來治民,而法制是將一切人等納入法律約束之下。就算秦孝公本人不受約束,那僅此一人例外的話,其法制程度已經很高了。

秦法通過壓制貴族利益,讓利於有功者,不僅吸引了更多的能人流向秦國,還將整個社會的能動性調動起來。秦國強盛的原因不是秘密,就是這一條。可是別的諸侯國效仿不來。那些諸侯貴族們願意壯士斷腕嗎?願意對自己動刀子嗎?不願意,你怎麼效仿呢?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強大起來。我們的很多典故總把秦國說得兇蠻跋扈,然而這麼一分析,你發現,那些汙名秦國的人才是人肉吃貨。秦國是後發諸侯,自然更願意付出代價,貴族們再恨商鞅,畢竟也從了,所以秦國成功了,就這麼簡單。

如果非要選一個偉大的改革家,古今歷史,在能獲知的人物中非商鞅莫屬。


國病


第一各國都有各自變法, 如魏之吳起,韓之申不害,楚之李悝,趙之趙武靈王。當時百家爭鳴,各國的治國理念以及學派都不一樣。



只是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了。失敗的再也不敢談變法,也不會有人去敢變法,因為那些國家都是保守派的天下。 剩餘的國家,在變法後國力增強,開始與秦針鋒相對,然而軍事失敗後,也基本完結了國內變法的環境,保守派又佔據了上風。


第二那時一個國家的變法多數取決於領導人的意志力以及壽命。楚國的變法失敗就是領導人在變法三五年就死掉了。縱觀各國領導人在位時間長的屬於保守派,時間短的變不了法。



第三 等各國變法後和秦逐一較量後,同樣也失去了可以變法的外部安全環境。秦變法時各國實力相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