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雷潮」漸漸消退,風雨之後便是晴天

P2P平臺出事,稱之為“暴雷”;投資者不幸投資到出事的平臺,稱之為“踩雷”;P2P平臺接連出事,稱之為“雷潮”。

六月以來進入雷雨季節,天氣變化無常,時雨時晴的日子隨時都能發生。

雷雨的精華之處猶如張飛生嗔、霹靂驚人,令人感到山崩地裂。

不知從何起,人們把P2P平臺也跟“雷”聯繫在一起。

如果可以追溯,得從“E租寶”開始。

P2P平臺出事,稱之為“暴雷”;

投資者不幸投資到出事的平臺,稱之為“踩雷”;

P2P平臺接連出事,稱之為“雷潮”。

那麼,為什麼“雷潮”會發生在六、七月份?

P2P“雷潮”漸漸消退,風雨之後便是晴天

宏觀經濟環境方面:

1)整體流動性收緊緻使P2P平臺資金供給面承受壓力;

2)實體經濟緊張致借款端違約率上升;

3)居民消費槓桿大幅度提高使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

4)P2P網貸整改備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信心。

行業中觀方面:

1)資產端同質化競爭導致劣質資產增多;

2)在監管不明朗的情況下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

3)投資人的剛兌預期等導致平臺自身償付壓力巨大;

4)部分平臺自融和關聯擔保等隱患致風險累積、集中爆發。

平臺微觀方面:

1)部分平臺風控能力不足、借款人逾期嚴重;

2)部分平臺期限錯配致流動性壓力加大;

3)部分平臺自身財務狀況惡化,資金鍊斷裂;

4)少量平臺存在惡意欺詐行為。

綜上我們反思,如果單純地把暴雷的責任歸於平臺始終是稍顯偏頗的,在金融市場整體走弱的大環境下,誰也不能獨善其身,更深體現的是人性貪婪的一面。

我們不得不拾起老生常談的一句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金融是與錢打交道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今人們時常將錢與命相提並論。

金融,它本身運作的就是風險,因風險而對它產生敬畏之心。金融行業之所以門檻高,是因為風險控制能力對企業的要求必須專業,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需要懷揣一顆對金融行業的敬畏之心,只有敬畏才會牢記慎獨,才有危機感,面對紛繁世事,才能知方圓,守規矩,

守住金融生命線,堅守合規底線

風雨之後,便是晴天。

P2P“雷潮”漸漸消退,風雨之後便是晴天

近期,一些百億級大平臺出事之後,問題平臺的事件愈演愈烈,待收近30億的投之家暴雷,直接將這場事故推向了最頂峰,狂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狂風驟雨之後,終於沒有落下冰雹乃至雪災。這場事故,終於也慢慢消退了。

雷潮過後,一些“野雞”平臺的清退,金融治理效果立杆見影,甚至可以認為是值得額手稱慶的好事。

人民日報8月6日消息,有些平臺退出,是正常的市場出清,也是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經歷整治和轉型之痛後,網貸平臺將會“水落石出”,不規範的會出局,轉型成功的會堅持到最後,真正成為借貸雙方之間的信息橋樑。

近期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發佈網貸機構退出指引,與此同時187條備案細則或將落實。從監管部門傳遞出的種種信號表明,國家對P2P行業的基本態度並沒有改變:

一方面,P2P行業仍然被國家視為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具有普惠金融的價值存在;

一方面,仍然需要對P2P行業進行強監管,治病救人,汰弱留強。

風雨之後,便是晴天。如果不經歷暴風雨的洗禮,就不會看到明媚的陽光、碧藍的天空。

P2P行業歷經洗禮後,每一道傷雖是殘酷的;但是成長確是必然的。

留下來的平臺,應該是可以讓投資人放心的平臺,從而實現“良幣驅逐劣幣”、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的目標。

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增強,那些披著P2P外衣但做著違規甚至犯罪勾當的害群之馬,必然會成為被淘汰的對象,而真正做到敬畏金融、合規經營、為普惠金融的明天貢獻力量的平臺,即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