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說文|立秋,收攝身心能量聚

節氣說文|立秋,收攝身心能量聚

繪圖:周勇 製作:蔡嵩麟

“一雨助涼天氣醒,夜來殘葉報秋聲。”時光飛逝,轉瞬立秋,《周易參同契》中道“賞罰應春秋”,春種秋收,自然人事一歲流轉的因果,就在這秋令六氣中聚合呈現了。

立秋是秋令之始,既是收穫時節,也是收斂時節。《管子·形勢解》中寫道:“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

節氣說文|立秋,收攝身心能量聚

上海桂林公園秋色

立秋初候“涼風至”的涼風是針對小暑節氣的溫風至而言。打個比方說,就像用籠屜蒸煮食物,經過大暑節氣蒸煮後,近熟之時熄火降溫,這個階段就像是立秋。此時的涼風,僅為溫變之初,略帶清涼之氣的清風而已。

立秋二候“白露降”是以物象來表述陰陽二氣的微細變化。整個節氣系統中,二至二分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就是陰陽二氣從至極到至中的節點,立秋二候的“白露降”是指陰氣肅降,晨昏溫差增大後,凝結的水氣似白霧之微露一般。在傳統的氣象觀察表述中認為,陰氣盛則凝為霜雪,陽氣盛則散為雨露。立秋的微露曰白,是依自然五行氣機轉換的秋金之色來形容,五行之中金色白,肅降,所以“白露降”正應立秋物候之象。

立秋三候“寒蟬鳴”與夏至二候「蟬始鳴」相呼應。寒蟬與夏蟬不同,身形略小,感應陰氣肅降涼風漸至而開始鳴叫,其鳴聲悲慼,常被文人們作為悲秋的物象而採用。宋代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寫道:“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起首就用了“寒蟬悽切”非常有季節代入感,細膩而具象的描繪出,與情人離別當下的時空場景,成為文學史上抒寫離別之情的千古名篇。

節氣說文|立秋,收攝身心能量聚

上海桂林公園秋色

立秋的表意漢字我選擇了“聚”,取自《遵生八箋》中“秋三月調攝總類”中所引《太元經》曰:“秋者,萬物皆成象而聚也。”在《淮南子》中則以秋為矩,“矩者,所以方萬物也。”節氣是自然的規矩,時風中的物象如果與節氣不符,就有可能會出現災變。對應到人事上同樣如此,人類社會如果失去了規則律法的約束,那輕則秩序混亂,重則人禍紛紜。

成象而聚的秋令時節,我們是不是該收攝一下身心,檢點一下言行,將正能量聚一聚。像近代上海大亨黃金榮都將孔子四教“文行忠信”立碑銘記,警示自己,哪怕是江湖中人,不講規矩都成不了氣候的。對所有人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律,就是避免收穫到人生苦果的最有效手段,這不是雞湯,是良藥。

節氣說文|立秋,收攝身心能量聚

上海桂林公園四教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