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工程」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深圳首次完成脊柱智能機器人手術

說到手術機器人,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尤其是達芬奇剛出現在大眾視野時公佈的一段縫葡萄皮的視頻,驚豔四座,讓人不得不感嘆醫療高科技的進步。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僅僅適用於軟組織手術,對於骨科手術這塊“硬骨頭”卻束手無策。

2018年6月30日,在“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系列活動—2018年深圳脊柱外科高峰論壇暨國際精英研討會”上,直播展示了一例由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周文鈺主任醫師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脊柱外科的於淼教授進行的ORTHBOT(歐博士)機器人輔助的脊柱手術。

患者患有單節段腰4/5椎間盤突出症伴有下腰椎失穩,需要進行腰椎單節段椎間盤摘除固定融合手術。周文鈺主任在電腦前規劃好置釘位置後,機器人按照規劃自動置入導針,於淼教授再按照導針,非常輕鬆的準確置入椎弓根螺釘。更讓人驚訝的是,本次手術因為有了“小歐”協助,僅僅歷時1.5小時,比原手術縮短了約1個小時的時間,而且術中X線照射減少高達80%,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和手術風險。目前患者術後情況穩定,術後第二天已經可以下地走路活動。此次手術的順利完成也填補了國產脊柱手術智能機器人的空白。

“三名工程”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深圳首次完成脊柱智能機器人手術

周文鈺主任進行術前規劃

“三名工程”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深圳首次完成脊柱智能機器人手術

骨科機器人項目主要執行者周文鈺主任醫師和“歐博士”配合手術

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標誌著我國骨科手術已經開啟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時代。將手術流程標準化,降低手術對於醫生經驗的依賴、提升手術的準確性和精確率的機器人,將有利於提高我國的骨科手術水平。

“三名工程”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深圳首次完成脊柱智能機器人手術

“歐博士”的真面目

但在手術過程中,並不是有機器人就萬無一失的,機器人手術需要要通過醫生實時控制、機械手精確模仿人手動作而進行的實時手術。醫生通過“人工眼”監控著機器人的一舉一動。

“三名工程”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深圳首次完成脊柱智能機器人手術

醫生通過“人工眼”對機器人進行術中實時監測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楊欣建主任團隊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忠軍教授團隊,聯合深圳鑫君特公司、廣州孫逸仙紀念醫院沈慧勇教授團隊、上海華山醫院姜建元教授、南方醫院陳建庭教授團隊來合作開發智能骨科機器人的功能。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忠軍教授表示:“這幾年智能骨科發展比較快,其中機器人是備受關注的一個內容。現在這個機器人又往前走了一大步,可以由機械臂來替代人手置入導針,同時通過“人工眼”實時監測確保安全,這是和目前國內外機器人相比的一個優勢,將來還會有更進一步發展。希望在這個領域我們中國醫生能夠走在世界這個行業的前面,不是每個技術都要跟著老外跑,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原創技術。 ”

“骨科機器人最後發展的結果有可能是醫生不用進手術室,喝杯咖啡的時間,手術基本就做完了。”隨著機器人設備進一步發展,這種情形並不一定是妄想。在不久的將來,臨床上將有越來越多像“歐博士”這樣的手術機器人,幫助醫生完成手術,讓患者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供稿: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周文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