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三省會丟嗎?

泉城老徐


任何假設性歷史問題的回答,都是基於答題者對於人物的預設判斷。

雖然歷史沒有假如,但是我們根據歷史人物的性格和所具備歷史條件可以進行合理化地推論。因此,秉持對歷史負責的原則,可以斷定:如果張作霖不死。東三省不會丟。

一、從人物性格看,張作霖是個鐵血錚錚的東北大漢。內心之中抱有東北是自己家,我們自己窩裡鬧行,別人別瞎摻和,自己不做賣國賊。北伐期間,蔣軍逼近濟南之際,張宗昌(張作霖的部下)聲稱:“歡迎日本出兵華北”,張作霖知道後,申斥張宗昌說:“勝敗事小,引狼入室,茲關係太大,我們可以不幹。絕對不能借重日軍,留下萬世罵名。”張作霖曾說:“我是東北人,東北是我的家鄉,祖宗父母的墳墓所在地,我不能出賣東北,以免後代罵我張作霖是賣國賊。

二、從實踐看,張作霖處理與日本關係時守住自己的底線,爭取日本的大力支持。(一)反對簽署二十一條,袁世凱準備簽署“二十一條”時,北洋政府徵詢東三省意見,時任民國二十七師師長的“張作霖獨排眾議,表示強烈反對並拒絕軍官會議的決議,也不參加主和派的行列”,並致電北洋政府:“中日交涉絲毫不可讓步,如交涉破裂願率全師進行決戰,驅逐日寇,否則一死殉國。”“二十一條”簽訂後,由於中國人民的反抗和列強對日本獨佔中國陰謀的反對,並未能立即執行。1916年4月,張作霖出任奉天督軍兼省長後,面對日本要求在東北兌現“二十一條”的外交攻勢,仍然持抵制態度。(二)極力爭取反對日軍駐警察權和軍事顧問,鄭家屯事件中,張作霖斷然拒絕在東北地區派駐日本警察和向奉軍派遣軍事顧問,認為“警察有關一國之主權,顧問有關軍事之秘要。”至1917年1月高清和報告張作霖,張作霖表示不能讓人罵我是賣國賊。就推說省議會和人民團體反對此項密約,等風頭過後再議。將此事一直拖了過去。(三)強硬處理“寬城子事件”,1917年9月8日,日本以“寬城子事件”為藉口,向北京方而提出六項無理要求。在事件交涉中,張作霖對日採取了比較強硬的抵制態度。他拒絕了日本的條件,他知道,如果答應日本的條件,不但在東三省人民前丟了面子,而且自己的手腳也將被束縛起來。(四)反對日本奪取在東北築路權,自己爭取鐵路自營。1927年8月4日,日本駐奉總領事吉田要求東北當局立即停比自築鐵路和不得反對日本在臨江設領事等。張作霖回答說,“如日方這樣做,只會使我排除萬難,自主地修建鐵路”。8月23日,日駐華公使芳澤要求解決“滿蒙”懸案。張作霖推說這些事情他都不很熟悉,請與楊宇霆談判,同時暗中指示對日交涉的策略,一是制比反日運動,避免刺激日人,二是採取拖延手段,拒絕日本的要求。

三、從東北軍政要人看:張作相、王永江、楊宇霆等人都是張作霖的左膀右臂,是反日派別。張作相作為張作霖最忠實的支持者,長時間掌權吉林省。他是堅決反日派別,以至於後來“皇姑屯事變”發生後,日本內部討論東北最高領導人選時,直接誒指出張作相是堅定排日分子,不可支持。王永江長期執掌東北財務大權,尤其是爭取東北財政自主、東北經濟恢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涉及東北金融自主、鐵路自主經營、礦產開發利用時,王永江都是日方非常頭疼的對手。楊宇霆雖然是留日學生,但是自己奉行“實用主義”思想,對於日本表現出更加明確的“利用關係”。一旦自己的實力上升,楊宇霆必會脫離日本的控制,轉向反日。這是日本關東軍參謀部對楊的定性,也是楊在成為張作霖繼承人熱門人選時不被日本支持的重要原因。

四、從軍事實力看,東北軍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是有實力可以與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進行一番較量。這也是為何日軍只是採用炸彈偷偷炸死張作霖,而不是明目張膽武裝進攻東北軍的原因。東三省兵工廠於1928年底,能夠量產13式7.9MM步槍(1928年月產量4000支,幾乎可以武裝一個抗戰時期國民黨整建制的師)、17式6.5MM輕機槍(月產量40挺)、13式7.9MM重機槍(月產量100挺,國民黨軍隊整編師全部滿員的重機槍才有120挺)。奉天迫擊炮廠於1928年底能夠生產82毫米迫擊炮、82毫米迫擊炮彈、82毫米迫擊炮馱鞍及附屬品,150毫米迫擊炮、150毫米迫擊炮彈、150毫米迫擊炮車、150毫米迫擊炮彈藥車。該廠出品的炮兼具82毫米和150毫米兩種口徑,並且150毫米的炮到了淞滬會戰仍是中國軍隊口徑最大的炮。

五、從日本國內軍政爭奪看,內閣不同政要人員對滿蒙、張作霖的不同意見,致使東北始終處於政策轉型的權力真空。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有著極大的偶然性,他和日本歷屆內閣的滿蒙政策存在很大背離。滿鐵總裁後藤新平認為:張作霖並無宦途履歷,與中央政府亦無密切因緣,而在滿洲,則有特殊之勢力與地位。如果利用此特殊之地位,照其心中所認識者而行,則張氏將為滿洲專制之王,而日本亦得利用張氏,在滿洲為所欲為。1920年,日本源敬首相日記中記載張企圖以日本為背景來擴張勢力,而我們為了在東三省發展,有給張以優遇的必要。雙方利益不謀而合。事情就是如此。

1927年6月,日本“東方會議”專門討論北方政策時,吉田茂總領事認為:"1.東三省目前維持現在之制度組織,對我方雖然方便,但我方如過度置於張作霖之命運如何,則不可。張作霖自身如有支持自身之力量,加以支持固然為好,但如其自身已無支持之力量,而我方仍加以支持,則有百害而無一利。換言之,亦即張作霖之命運,一任張自身之力量,乃極緊要之事。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趙士見撰稿


朱言文史


小編覺得如果張作霖不死,東三省乃至整個華北的局勢都不會向後來的方向發展。張作霖歷練豐富,出生草莽,手段與政治智慧絕非一般人可比,在與日本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張作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這樣說,張作霖的政治智慧絕非張學良所能比擬。因此,如果老帥張作霖不是在1928年被炸死的話,也許東北真不會丟。

張作霖如果不死,也就不會有1928年的東北易幟,至少東北不會在1928年就在名義上歸順於南京國民政府旗下。日本人對張學良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張學良急於與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因此,沒有了東北易幟,日本人也不會那麼早的對東北下手。

其次,東北軍看似龐大,其實內部派系林立,土派與洋派之爭貫穿於東北軍發展壯大的始終(或者稱之為士官派與學生派之爭,洋派是指那些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的軍官們,土派是指畢業於中國本土的保定軍校,陸軍大學的學生),同時,東北軍中還有根底深厚,影響巨大的老派勢力,主要就是那些與張作霖一起拉隊伍起家的東北軍元老們,包括張作相,張景惠,孫烈臣,吳俊升等人。東北軍的內部派系在張作霖還活著的時候基本能團結在張作霖的麾下,張作霖死後,張學良不論才能還是資歷都不能服眾,因此才有了後來的“楊常事件”。張學良與老派以及士官派的矛盾在張學良主政時期迅速激化。

實際上,“九一八”事變爆發當日,日本人佔領的不過是瀋陽一城,隨後日軍之所以能夠佔領整個東北,與東北軍內部的派系鬥爭有很大關係,在日本佔領瀋陽後,與張學良存在矛盾的東北軍老派和士官派許多都投降了日軍,這其中就有張作霖的拜把兄弟張景惠,這也是導致日本佔領整個東三省的重要原因。

如果張作霖還活著,至少可以保證東北軍內部不會出問題,張學良畢竟還是年輕人,太年輕,太缺乏政治智慧和手段。


青年史學家


至少不會輕而易舉的丟!

張學良丟東北丟的即窩囊又讓人可氣,在九·一八事變的處理上,的確有點太小肚雞腸的味道,還不如後來被塑造成“漢奸王”的汪精衛夠爺們!(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張學良說他是奉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按說張學良自1928年東北易幟後,他聽蔣介石的話本沒有,作為上下級本該如此,但蔣介石究竟說沒說,至今莫衷一是。

說實話,蔣介石雖然不想被拖入戰爭泥潭,但要說他慫的連基本的民族大義都分不清,未免也太小瞧蔣介石的政治韜略了,蔣介石不是傻子,他的領袖地位不是白撿的,混出來的,而是憑本事把民國的一眾大鬼小鬼摁在手裡的。

因此東北上四十餘萬人撤出東三省,張學良明哲保身的可能性更大,至少他不想第一個抵抗日本人,不想當那個排頭兵,愣頭青,他害怕他在打日本人,反過來別人趁機削弱他,吃掉他。


但是東三省對於東北軍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張作霖梟雄一輩子,雖然與日本人相互利用相互扯皮推諉的事件不少,但基本上是口惠而實不至。

東北是張作霖得心頭肉,他豈會坐實別人在自己心頭上個肉,不拼個你死我活,張作霖是斷不可能收手的,更何況張作霖並不是毫無實力,他擁有整個民國裝備數一數二的現代化軍隊。

他的兵工廠可以造槍造炮,在整個亞洲,都是首屈一指的。另有法國的坦克、李鴻章1不捨得買的馬克沁機槍若干。

如果張作霖在,進攻北大營,就那幾千和日本兵紅,都不夠張作霖的軍隊打牙祭,但張學良對東北沒有太多感情,不知道他爹創業不易的道理,丟了也就了,崽賣爺田不心疼!


歷史三日談


有網友問: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三省會丟嗎?首先日軍於1919年4月11日在旅順成立了“關東軍司令部”這樣一個高級指揮機關。其表面的任務是:指揮其在東北的陸軍部隊,保衛關東州和鐵路沿線地區。

日軍部隊便輪流進駐於旅順至長春和奉天(瀋陽)至安東(丹東)的鐵路沿線各城市。輪換時間為二年。實際上,張作霖本人就是日本人扶植起來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東北在當時是張作霖和日本關東軍共同控制的。

張作霖也只是日本的一箇中方代理人,在北伐戰爭開始以後,特別是張作霖的東北軍從江蘇一直到河南,山東,開始全面戰敗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村岡長太郎中將及其參謀長齋藤恆少將立刻出動了第28旅團控制山海關,調遣第14師團,第20師團進入東北,駐紮在奉天,錦州一線。

當奉軍敗局已定時,關東軍預計張作霖很快將退回東北,因而村岡長太郎以及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大佐,都在佈置暗殺,擬除掉官越做越大,已經是安國軍總司令,開始不聽擺佈的張作霖。

由於主動權是日軍手裡,而且東北軍又是日軍扶植起來的,因此,日軍實際掌握著什麼時候動手和怎麼動手的主動權。

因此,日軍實際上並沒有通過戰爭,只是通過一次暗殺行動,就除掉了張作霖。6月3日晚,張作霖由北京站乘車離開,於6月4日上午5點23分在通過皇姑屯鐵路立交橋的瞬間,日軍東宮大尉按下了電鈕,張作霖等所乘的列車在一聲巨響中被炸出軌道約10餘公尺,吳俊升等當場被炸死。受重傷的張作霖由奉天憲兵司令齊恩銘救入汽車,回到公館後不久即死去。

到了918的時候,日本認為如果徹底由日本管理東北,那麼10年-20年時間,日本就可以具備對抗美國的實力。日軍認為:以此財力、用此物力,此時日本則可驅美國於夏威夷以東,屏英國於新加坡以西,而不難掌握西太平洋上之全部霸權。

918事變和後來77事變爆發以後,東北軍降將如雲,其實也證實了東北軍是日本一手扶植起來的,東北軍除了廣大愛國官兵以外,日軍還在東北軍裡安插了很多精日分子。

偽上將張海鵬,偽奉天警備司令部上將於芷山,偽吉林警備司令吉興,偽龍江警備軍司令程志遠。就連東北軍副司令公署參謀長熙洽,東北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都是日本人扶植出來的。

如果張作霖不把日軍安插在東北軍的這些身居高位的一大堆漢奸清除出去,根本無法與日軍作戰。但是,如果張作霖真的開始調查和清除,東北軍的這些漢奸,其實也就是和日軍要翻臉了,日本人就會搶先進行暗殺。


深度軍事



老張他們家我去過,就是現在的瀋陽大帥府,從中西合璧建築的格局就可以看出張作霖此人絕非一般人,他有著極大的睿智和知人善用之大才,筆者認為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三省絕不可能和其子那樣直接扔給日本人。就算東北亡了,估計也是兩敗俱傷,日本也沒有什麼能力打全面侵華戰爭,那咱下面就試想一下如果張作霖不死發生的情況。




張作霖出身貧寒草莽,是民國活生生的靠雙手及才智混出來的,他適應社會的能力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說,他無論遇到什麼事兒,基本都能從容面對,用他一生的社會經驗一一化解,說老張是“人精”一點不為過,他一步步的從一清二白打造出了一個海陸空俱全的奉軍,從水裡跑的軍艦,到天上飛的戰鬥機,以及地上的硬貨坦克連應有盡有,而且他善於交人,用人,而且用人不疑,唯才是用,雖然在老張的手下有很多混蛋,他們出生綠林鬍子,但也有很多文化名人,“海歸”也有不少,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幹,武能打勝仗,文能管天下,老張注重保持奉系這些人才的平衡。在他當家時代,大家無一不服,所以沒有嚴重的內訌和分裂。唯一的一次郭松齡事件,也是張學良這個敗家子折騰的結果。


所以如果老張依然活著,沒有發生皇姑屯事件,東北奉系的凝聚力依舊存在,日本絕對不可能那麼輕易的攻下東北,反而弄不好要讓老張給玩死。正是因為他這個紈絝子弟的兒子,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任性的作風讓東北軍人心大失,“楊常事件”更是一步一步的把整個東北逼向絕路,最終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人竟然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張作霖苦苦經營了一輩子的東北。
最後用張作霖手書“天理人心”做結尾,老炮兒的江湖,其實就是人心吶。


老豬的碎碎念


會丟,但丟的方式更為和平,而不是“九一八事變”那樣通過武力解決。

如果張作霖不死,那麼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1、張作霖的頭銜是中華民國大元帥,北洋軍政府的最高統治者。不過面對北伐軍的攻勢,他通電錶示願意放棄北平和天津。但東三省(其實是東四省,還有個熱河)依然被他牢牢掌控。

2、東北易幟不會發生,東四省繼續懸掛北洋政府的五色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沒有完成名義上的統一,這就意味著二次北伐沒有取得最終勝利。

簡而言之,南北繼續分裂,張作霖從一國最高統帥又變回了山大王。這說明張作霖的上限就是個據守東北的土皇帝,無法統一全中國。

而這種局面是日本人最願意看到的。

日本人不希望張作霖統一全國,也不希望張作霖被北伐軍消滅,只希望張作霖繼續在東北佔山為王,獨立於中央政府之外,這樣日本人就有機會繼續滲透東北。

所以自1918年起,日本政府對他進行了大量援助。正如日本首相原敬說的那樣“事實上張作霖企圖以日本為背景而擴張勢力,而我們為了在東三省發展,有給張以優遇的必要,雙方利益不謀而合,事情就是如此”。

張作霖藉助日本人逐步控制了東北,自然要一定程度上滿足日本人的利益。在其統治之下,使日本“滿鐵(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勢力獲得極大發展,基本壟斷了東北的築路權,而且把觸手伸至開礦、移民、屯墾等方面。

而張作霖的失敗,則讓日本人有了要挾他讓出更多利益的籌碼。在他返回東北前,奉軍就和日本方面草簽了《滿蒙新五路協約》,張作霖看後批示了一個“閱”。不過日本人拿著這份協約找張作相簽字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

張作霖的意思是,等我回去撤免了張作相後,咱們再談下一步的工作。可日本人等不及,你都成這樣了,還和我們擺譜?於是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而協約原稿也被一併炸飛。

可以想象,如果張作霖不死,他退回東北後為了自保必將屈服於日本人,東北將繼續維持原狀。

而南邊的蔣介石在拿下北平和天津後不僅無力繼續進攻東北,而且內部很快出現了分裂。閻錫山、馮玉祥等實力派坐擁中原地區,開始倒蔣戰爭。

張作霖看到這種局勢說不定又有了進入關內的野心。為了獲取日本人的援助,也就繼續出賣利益。

通過長期的經濟和政治滲透,東北的離心力會越來越強,或許日本人用不著訴諸武力,張作霖治下的東北就會變成“偽滿洲國”,以和平的方式丟掉了。


石頭說歷史


實際上,即使張作霖沒死,東三省也會丟,因為:張作霖終究只是個曾僥倖左右歷史的小人物。張作霖之所以“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本人的格局和遠見都不夠大。

註定,這樣一個角色,救不了東三省,更救不了當時的中國。

坊間有句話叫“知子莫若父”,在張學良這兒,這話反過來也成立,張學良對他老子張作霖的評價,可以說是精確到了骨子裡。


張學良對其父的評價非常簡單,就六個字:有雄才無大略!

世人不知,張學良說完這句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是:蔣介石有大略沒有雄才。

張學良認為,能把天下治理好的人,非得是位雄才大略者不可。而相比之下,大略比雄才更重要。

二者的重要程度,從雄才與大略的區別中可見一斑。雄才是武,是果斷的執行力,領導力,掃平天下的英雄氣魄; 大略是文,是謀略,是佈局長遠,放眼天下的智慧。

從此可以看出,張學良這句話是說:他老子張作霖沒有謀略,缺乏放眼天下的智慧。事實,還真是如此。

張作霖此人,他的成功之路完全靠他自學,他只有兄弟、對手、部下,沒有朋友、師執,因此,這個人是個註定不會聽從建議的人。


這也就註定了,即使他沒死,他也不會聽從郭松齡等的建議,暫緩野心好好經營東北。既然如此,最終,日本還是會有機會進攻東三省。

而他不會聽從建議的原因,正是他兒子張學良對他評價的那句:他只有雄才沒有大略。

也正是因為張作霖沒有大略,所以在他登上最高權力寶座時,他才會最終失去方向,看不清形勢。

張作霖所看不清的形勢正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可治一方,卻治理不了變動中的中國。


相比之下,他的兒子張學良就非常自知之明。 他曾對趙四小姐說:“我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但有誠心服從能統一中國的人!”

張學良的這種自知之明和他甘於服從的心,張作霖沒有,這恰是張作霖即使活著,東三省也會丟的根本原因!


記者李滿


這個問題問得太大,要想嚴謹回答,得從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張雨帥的處事風格,張雨帥掌握下的東北基本實力等各個方面,做個全面考評才能回答。



皇姑屯事件爆發時,正值北伐軍興,以奉系為首的安國軍政府朝不保夕,風雨飄搖。張作霖有計劃分步驟把關內的奉軍主力逐步撤回東北老家,讓孫傳芳和張宗昌的部隊做炮灰,掩護奉軍撤回去。

我們假設歷史在這裡出偏差,雨帥沒有被炸死,而是安全回到奉天帥府,繼續執掌東北,歷史會怎麼發展呢?

首先,從人員上看。雨帥繼續執政,那是東北人心所向,從官員到百姓,對雨帥充滿信心。而且,兩位能力出眾的大將不會死。一者,楊宇庭是參座,不僅足智多謀,而且還執掌奉天兵工廠多年,更是奉系中難得的日本問題專家,其作用非比一般。二者,常蔭槐是實幹家,無論負責鐵路,還是做黑龍江省長,他總能做出一番成就。雨帥若在,他們兩個自然不存在功高震主,更不會被無辜殺害,東北人心安定,能做到不內耗,一致對外,這點,對東北有利。

其次,從國際國內形勢看。當時來說,天下統一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實質上的統一,還是名義上的統一,反正阻撓統一就是逆勢而為。在這一點上,雨帥是老人,思想上有些老舊,恐怕沒這麼容易轉過這個灣。少帥是年輕人,受到這種思想衝擊很大,對於國家統一這個觀念,比較容易接受。也就是說,雨帥若在,東北可能沒這麼容易統一。這就意味著,東北若有事,將得不到來自中央的支持。918事件,不管中央怎麼處理,起碼那時的少帥對中央的支持抱有很大期望。

最後,從實力分析看。如果按照計劃,奉軍主力全部安全退回關外,那麼關外的奉軍主力將達到20多萬,加上其他支持奉軍的直魯聯軍和孫傳芳殘部,以及黑吉兩省的地方軍隊,將達到35萬左右。這些人馬,如果僅僅應付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應該可以。況且,按照關東軍的計劃,如果奉軍主力雲集,他們不會採取行動。918的發動,最大原因是東北軍主力開到關內參加中原大戰,剩下的部隊又因石友三叛亂,入關平叛,才導致關外空虛,日本乘機發動。所以,老帥若在,奉軍主力雲集遼寧,關東軍大概率不會發動事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老帥還在,那麼日本不會輕易採取918這樣的冒險行動,因為這樣的舉動成功把握不大,嚇不住槍裡刀裡過來的老帥。但是,如果日本真的下定決心大幹一場,沒有全國支持的老帥,也扛不住日本。舉國之力對抗日本,尚且如此慘痛,更何況一個東北。

但老帥和少帥的不同在於,他不會一槍不發丟東北,他會讓日本付出一定代價。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千萬不要以為張作霖和他的東北軍很厲害。起初打打內戰還可以,一度把持北京政府,到後來也不太行了,退回關內。

日本人覬覦中國很久了,但張作霖的確不想和日本人合作,所以張作霖被幹掉。張學良上臺後,知道這個形勢,所以他明白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必須要加入大家庭。為此,他下令殺了楊宇霆和常蔭槐,史稱楊常而去。因為這兩個人和張作霖是一個路子,不想服從南京國民政府。



日本人經過明治維新,到這時國力大增。進入先進的製造業強國,軍事工業發達,能造飛機大炮不說,航空母艦都好多艘。想一下我們是什麼時候才有航母的。

打不過日本人,無論誰在東北領軍。張學良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才於1929年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後來,因為蔣介石覺得槍不如人,炮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機器不如人,人也不如人,沒辦法和日本開戰,於是讓東北軍不抵抗,撤入關內,期望通過國際調停解決問題。



事實上,校長和少帥心中都有數,國際怎麼可能調停狼子野心的日本軍國主義?無非就是想拖延時間,抓緊備戰,攘外必先安內,怕走崇禎皇帝的老路。

後來,為國民政府爭取了六年時間。後來發生的事,都證明了當時日軍戰鬥力驚人。


坐看東南了


這個問題有點大,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yy一下。

張作霖,可以說是當時北洋軍閥裡的“東北王”,在他的領導下,奉軍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一舉獲勝,併入主北京,掌控著北京政府。可好景不長,隨著國共合作的推進,北伐戰爭由此來臨,短短半年光景,北伐軍就消滅了吳佩孚和孫傳芳,打到了長江流域。這時張作霖慌了,立馬坐火車趕到瀋陽,不幸的是,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那麼張作霖不被炸死,東北三省會丟嗎?

本人大膽猜測,張作霖如不死,東三省乃至之後的形勢不會那麼糟糕。要知道張作霖比他兒子張學良歷練更為豐富,他出身草莽,其手段和政治智慧絕非一般人能比。尤其跟日本人打交道,更為老練。

正所謂群龍無首,張學良雖然繼承了他老爸的位子,可他上臺無論是威望和能力都不足以將奉軍擰成一股繩,要不然張學良上臺以後,還要清楚不聽話的人,換成張作霖,軍中雖然會有鬥爭,但由於張大帥的存在,這種鬥爭也就微不足道了。而且張作霖和日本人打交道,並不極端,他懂得拖,既不得罪日本人,也不投靠日本人,也就是利用日本人,導致最後日本人起了殺機,在皇姑屯將他炸死。

不僅如此,若張作霖還在,其九一八事變也不會落得後來如此局面。要知道當時日本人佔領的只是瀋陽一城,其兵力並不多,依奉軍的實力,完全可以避免形勢惡劣,而之所以日本能夠在最後佔領東北,與奉軍內部派系鬥爭有很大關係,很多與張學良有矛盾的奉軍將領,都投降了日本人。



不過歷史並不存在假設,想必張作霖不死,局面也不會太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