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张作霖不死,东北三省会丢吗?

泉城老徐


任何假设性历史问题的回答,都是基于答题者对于人物的预设判断。

虽然历史没有假如,但是我们根据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所具备历史条件可以进行合理化地推论。因此,秉持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可以断定:如果张作霖不死。东三省不会丢。

一、从人物性格看,张作霖是个铁血铮铮的东北大汉。内心之中抱有东北是自己家,我们自己窝里闹行,别人别瞎掺和,自己不做卖国贼。北伐期间,蒋军逼近济南之际,张宗昌(张作霖的部下)声称:“欢迎日本出兵华北”,张作霖知道后,申斥张宗昌说:“胜败事小,引狼入室,兹关系太大,我们可以不干。绝对不能借重日军,留下万世骂名。”张作霖曾说:“我是东北人,东北是我的家乡,祖宗父母的坟墓所在地,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是卖国贼。

二、从实践看,张作霖处理与日本关系时守住自己的底线,争取日本的大力支持。(一)反对签署二十一条,袁世凯准备签署“二十一条”时,北洋政府征询东三省意见,时任民国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独排众议,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军官会议的决议,也不参加主和派的行列”,并致电北洋政府:“中日交涉丝毫不可让步,如交涉破裂愿率全师进行决战,驱逐日寇,否则一死殉国。”“二十一条”签订后,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对日本独占中国阴谋的反对,并未能立即执行。1916年4月,张作霖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后,面对日本要求在东北兑现“二十一条”的外交攻势,仍然持抵制态度。(二)极力争取反对日军驻警察权和军事顾问,郑家屯事件中,张作霖断然拒绝在东北地区派驻日本警察和向奉军派遣军事顾问,认为“警察有关一国之主权,顾问有关军事之秘要。”至1917年1月高清和报告张作霖,张作霖表示不能让人骂我是卖国贼。就推说省议会和人民团体反对此项密约,等风头过后再议。将此事一直拖了过去。(三)强硬处理“宽城子事件”,1917年9月8日,日本以“宽城子事件”为借口,向北京方而提出六项无理要求。在事件交涉中,张作霖对日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抵制态度。他拒绝了日本的条件,他知道,如果答应日本的条件,不但在东三省人民前丢了面子,而且自己的手脚也将被束缚起来。(四)反对日本夺取在东北筑路权,自己争取铁路自营。1927年8月4日,日本驻奉总领事吉田要求东北当局立即停比自筑铁路和不得反对日本在临江设领事等。张作霖回答说,“如日方这样做,只会使我排除万难,自主地修建铁路”。8月23日,日驻华公使芳泽要求解决“满蒙”悬案。张作霖推说这些事情他都不很熟悉,请与杨宇霆谈判,同时暗中指示对日交涉的策略,一是制比反日运动,避免刺激日人,二是采取拖延手段,拒绝日本的要求。

三、从东北军政要人看:张作相、王永江、杨宇霆等人都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是反日派别。张作相作为张作霖最忠实的支持者,长时间掌权吉林省。他是坚决反日派别,以至于后来“皇姑屯事变”发生后,日本内部讨论东北最高领导人选时,直接诶指出张作相是坚定排日分子,不可支持。王永江长期执掌东北财务大权,尤其是争取东北财政自主、东北经济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涉及东北金融自主、铁路自主经营、矿产开发利用时,王永江都是日方非常头疼的对手。杨宇霆虽然是留日学生,但是自己奉行“实用主义”思想,对于日本表现出更加明确的“利用关系”。一旦自己的实力上升,杨宇霆必会脱离日本的控制,转向反日。这是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对杨的定性,也是杨在成为张作霖继承人热门人选时不被日本支持的重要原因。

四、从军事实力看,东北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是有实力可以与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进行一番较量。这也是为何日军只是采用炸弹偷偷炸死张作霖,而不是明目张胆武装进攻东北军的原因。东三省兵工厂于1928年底,能够量产13式7.9MM步枪(1928年月产量4000支,几乎可以武装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整建制的师)、17式6.5MM轻机枪(月产量40挺)、13式7.9MM重机枪(月产量100挺,国民党军队整编师全部满员的重机枪才有120挺)。奉天迫击炮厂于1928年底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82毫米迫击炮弹、82毫米迫击炮驮鞍及附属品,150毫米迫击炮、150毫米迫击炮弹、150毫米迫击炮车、150毫米迫击炮弹药车。该厂出品的炮兼具82毫米和150毫米两种口径,并且150毫米的炮到了淞沪会战仍是中国军队口径最大的炮。

五、从日本国内军政争夺看,内阁不同政要人员对满蒙、张作霖的不同意见,致使东北始终处于政策转型的权力真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他和日本历届内阁的满蒙政策存在很大背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认为:张作霖并无宦途履历,与中央政府亦无密切因缘,而在满洲,则有特殊之势力与地位。如果利用此特殊之地位,照其心中所认识者而行,则张氏将为满洲专制之王,而日本亦得利用张氏,在满洲为所欲为。1920年,日本源敬首相日记中记载张企图以日本为背景来扩张势力,而我们为了在东三省发展,有给张以优遇的必要。双方利益不谋而合。事情就是如此。

1927年6月,日本“东方会议”专门讨论北方政策时,吉田茂总领事认为:"1.东三省目前维持现在之制度组织,对我方虽然方便,但我方如过度置于张作霖之命运如何,则不可。张作霖自身如有支持自身之力量,加以支持固然为好,但如其自身已无支持之力量,而我方仍加以支持,则有百害而无一利。换言之,亦即张作霖之命运,一任张自身之力量,乃极紧要之事。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朱言文史


小编觉得如果张作霖不死,东三省乃至整个华北的局势都不会向后来的方向发展。张作霖历练丰富,出生草莽,手段与政治智慧绝非一般人可比,在与日本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张作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这样说,张作霖的政治智慧绝非张学良所能比拟。因此,如果老帅张作霖不是在1928年被炸死的话,也许东北真不会丢。

张作霖如果不死,也就不会有1928年的东北易帜,至少东北不会在1928年就在名义上归顺于南京国民政府旗下。日本人对张学良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学良急于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因此,没有了东北易帜,日本人也不会那么早的对东北下手。

其次,东北军看似庞大,其实内部派系林立,土派与洋派之争贯穿于东北军发展壮大的始终(或者称之为士官派与学生派之争,洋派是指那些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军官们,土派是指毕业于中国本土的保定军校,陆军大学的学生),同时,东北军中还有根底深厚,影响巨大的老派势力,主要就是那些与张作霖一起拉队伍起家的东北军元老们,包括张作相,张景惠,孙烈臣,吴俊升等人。东北军的内部派系在张作霖还活着的时候基本能团结在张作霖的麾下,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不论才能还是资历都不能服众,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杨常事件”。张学良与老派以及士官派的矛盾在张学良主政时期迅速激化。

实际上,“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日,日本人占领的不过是沈阳一城,随后日军之所以能够占领整个东北,与东北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很大关系,在日本占领沈阳后,与张学良存在矛盾的东北军老派和士官派许多都投降了日军,这其中就有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张景惠,这也是导致日本占领整个东三省的重要原因。

如果张作霖还活着,至少可以保证东北军内部不会出问题,张学良毕竟还是年轻人,太年轻,太缺乏政治智慧和手段。


青年史学家


至少不会轻而易举的丢!

张学良丢东北丢的即窝囊又让人可气,在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上,的确有点太小肚鸡肠的味道,还不如后来被塑造成“汉奸王”的汪精卫够爷们!(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张学良说他是奉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按说张学良自1928年东北易帜后,他听蒋介石的话本没有,作为上下级本该如此,但蒋介石究竟说没说,至今莫衷一是。

说实话,蒋介石虽然不想被拖入战争泥潭,但要说他怂的连基本的民族大义都分不清,未免也太小瞧蒋介石的政治韬略了,蒋介石不是傻子,他的领袖地位不是白捡的,混出来的,而是凭本事把民国的一众大鬼小鬼摁在手里的。

因此东北上四十余万人撤出东三省,张学良明哲保身的可能性更大,至少他不想第一个抵抗日本人,不想当那个排头兵,愣头青,他害怕他在打日本人,反过来别人趁机削弱他,吃掉他。


但是东三省对于东北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张作霖枭雄一辈子,虽然与日本人相互利用相互扯皮推诿的事件不少,但基本上是口惠而实不至。

东北是张作霖得心头肉,他岂会坐实别人在自己心头上个肉,不拼个你死我活,张作霖是断不可能收手的,更何况张作霖并不是毫无实力,他拥有整个民国装备数一数二的现代化军队。

他的兵工厂可以造枪造炮,在整个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的。另有法国的坦克、李鸿章1不舍得买的马克沁机枪若干。

如果张作霖在,进攻北大营,就那几千和日本兵红,都不够张作霖的军队打牙祭,但张学良对东北没有太多感情,不知道他爹创业不易的道理,丢了也就了,崽卖爷田不心疼!


历史三日谈


有网友问:如果张作霖不死,东北三省会丢吗?首先日军于1919年4月11日在旅顺成立了“关东军司令部”这样一个高级指挥机关。其表面的任务是:指挥其在东北的陆军部队,保卫关东州和铁路沿线地区。

日军部队便轮流进驻于旅顺至长春和奉天(沈阳)至安东(丹东)的铁路沿线各城市。轮换时间为二年。实际上,张作霖本人就是日本人扶植起来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东北在当时是张作霖和日本关东军共同控制的。

张作霖也只是日本的一个中方代理人,在北伐战争开始以后,特别是张作霖的东北军从江苏一直到河南,山东,开始全面战败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中将及其参谋长斋藤恒少将立刻出动了第28旅团控制山海关,调遣第14师团,第20师团进入东北,驻扎在奉天,锦州一线。

当奉军败局已定时,关东军预计张作霖很快将退回东北,因而村冈长太郎以及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大佐,都在布置暗杀,拟除掉官越做越大,已经是安国军总司令,开始不听摆布的张作霖。

由于主动权是日军手里,而且东北军又是日军扶植起来的,因此,日军实际掌握着什么时候动手和怎么动手的主动权。

因此,日军实际上并没有通过战争,只是通过一次暗杀行动,就除掉了张作霖。6月3日晚,张作霖由北京站乘车离开,于6月4日上午5点23分在通过皇姑屯铁路立交桥的瞬间,日军东宫大尉按下了电钮,张作霖等所乘的列车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出轨道约10余公尺,吴俊升等当场被炸死。受重伤的张作霖由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救入汽车,回到公馆后不久即死去。

到了918的时候,日本认为如果彻底由日本管理东北,那么10年-20年时间,日本就可以具备对抗美国的实力。日军认为:以此财力、用此物力,此时日本则可驱美国于夏威夷以东,屏英国于新加坡以西,而不难掌握西太平洋上之全部霸权。

918事变和后来77事变爆发以后,东北军降将如云,其实也证实了东北军是日本一手扶植起来的,东北军除了广大爱国官兵以外,日军还在东北军里安插了很多精日分子。

伪上将张海鹏,伪奉天警备司令部上将于芷山,伪吉林警备司令吉兴,伪龙江警备军司令程志远。就连东北军副司令公署参谋长熙洽,东北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都是日本人扶植出来的。

如果张作霖不把日军安插在东北军的这些身居高位的一大堆汉奸清除出去,根本无法与日军作战。但是,如果张作霖真的开始调查和清除,东北军的这些汉奸,其实也就是和日军要翻脸了,日本人就会抢先进行暗杀。


深度军事



老张他们家我去过,就是现在的沈阳大帅府,从中西合璧建筑的格局就可以看出张作霖此人绝非一般人,他有着极大的睿智和知人善用之大才,笔者认为如果张作霖不死,东北三省绝不可能和其子那样直接扔给日本人。就算东北亡了,估计也是两败俱伤,日本也没有什么能力打全面侵华战争,那咱下面就试想一下如果张作霖不死发生的情况。




张作霖出身贫寒草莽,是民国活生生的靠双手及才智混出来的,他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说,他无论遇到什么事儿,基本都能从容面对,用他一生的社会经验一一化解,说老张是“人精”一点不为过,他一步步的从一清二白打造出了一个海陆空俱全的奉军,从水里跑的军舰,到天上飞的战斗机,以及地上的硬货坦克连应有尽有,而且他善于交人,用人,而且用人不疑,唯才是用,虽然在老张的手下有很多混蛋,他们出生绿林胡子,但也有很多文化名人,“海归”也有不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干,武能打胜仗,文能管天下,老张注重保持奉系这些人才的平衡。在他当家时代,大家无一不服,所以没有严重的内讧和分裂。唯一的一次郭松龄事件,也是张学良这个败家子折腾的结果。


所以如果老张依然活着,没有发生皇姑屯事件,东北奉系的凝聚力依旧存在,日本绝对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攻下东北,反而弄不好要让老张给玩死。正是因为他这个纨绔子弟的儿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任性的作风让东北军人心大失,“杨常事件”更是一步一步的把整个东北逼向绝路,最终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人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张作霖苦苦经营了一辈子的东北。
最后用张作霖手书“天理人心”做结尾,老炮儿的江湖,其实就是人心呐。


老猪的碎碎念


会丢,但丢的方式更为和平,而不是“九一八事变”那样通过武力解决。

如果张作霖不死,那么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1、张作霖的头衔是中华民国大元帅,北洋军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不过面对北伐军的攻势,他通电表示愿意放弃北平和天津。但东三省(其实是东四省,还有个热河)依然被他牢牢掌控。

2、东北易帜不会发生,东四省继续悬挂北洋政府的五色旗,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没有完成名义上的统一,这就意味着二次北伐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简而言之,南北继续分裂,张作霖从一国最高统帅又变回了山大王。这说明张作霖的上限就是个据守东北的土皇帝,无法统一全中国。

而这种局面是日本人最愿意看到的。

日本人不希望张作霖统一全国,也不希望张作霖被北伐军消灭,只希望张作霖继续在东北占山为王,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这样日本人就有机会继续渗透东北。

所以自1918年起,日本政府对他进行了大量援助。正如日本首相原敬说的那样“事实上张作霖企图以日本为背景而扩张势力,而我们为了在东三省发展,有给张以优遇的必要,双方利益不谋而合,事情就是如此”。

张作霖借助日本人逐步控制了东北,自然要一定程度上满足日本人的利益。在其统治之下,使日本“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势力获得极大发展,基本垄断了东北的筑路权,而且把触手伸至开矿、移民、屯垦等方面。

而张作霖的失败,则让日本人有了要挟他让出更多利益的筹码。在他返回东北前,奉军就和日本方面草签了《满蒙新五路协约》,张作霖看后批示了一个“阅”。不过日本人拿着这份协约找张作相签字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

张作霖的意思是,等我回去撤免了张作相后,咱们再谈下一步的工作。可日本人等不及,你都成这样了,还和我们摆谱?于是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而协约原稿也被一并炸飞。

可以想象,如果张作霖不死,他退回东北后为了自保必将屈服于日本人,东北将继续维持原状。

而南边的蒋介石在拿下北平和天津后不仅无力继续进攻东北,而且内部很快出现了分裂。阎锡山、冯玉祥等实力派坐拥中原地区,开始倒蒋战争。

张作霖看到这种局势说不定又有了进入关内的野心。为了获取日本人的援助,也就继续出卖利益。

通过长期的经济和政治渗透,东北的离心力会越来越强,或许日本人用不着诉诸武力,张作霖治下的东北就会变成“伪满洲国”,以和平的方式丢掉了。


石头说历史


实际上,即使张作霖没死,东三省也会丢,因为:张作霖终究只是个曾侥幸左右历史的小人物。张作霖之所以“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本人的格局和远见都不够大。

注定,这样一个角色,救不了东三省,更救不了当时的中国。

坊间有句话叫“知子莫若父”,在张学良这儿,这话反过来也成立,张学良对他老子张作霖的评价,可以说是精确到了骨子里。


张学良对其父的评价非常简单,就六个字:有雄才无大略!

世人不知,张学良说完这句还有后半句,后半句是:蒋介石有大略没有雄才。

张学良认为,能把天下治理好的人,非得是位雄才大略者不可。而相比之下,大略比雄才更重要。

二者的重要程度,从雄才与大略的区别中可见一斑。雄才是武,是果断的执行力,领导力,扫平天下的英雄气魄; 大略是文,是谋略,是布局长远,放眼天下的智慧。

从此可以看出,张学良这句话是说:他老子张作霖没有谋略,缺乏放眼天下的智慧。事实,还真是如此。

张作霖此人,他的成功之路完全靠他自学,他只有兄弟、对手、部下,没有朋友、师执,因此,这个人是个注定不会听从建议的人。


这也就注定了,即使他没死,他也不会听从郭松龄等的建议,暂缓野心好好经营东北。既然如此,最终,日本还是会有机会进攻东三省。

而他不会听从建议的原因,正是他儿子张学良对他评价的那句:他只有雄才没有大略。

也正是因为张作霖没有大略,所以在他登上最高权力宝座时,他才会最终失去方向,看不清形势。

张作霖所看不清的形势正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可治一方,却治理不了变动中的中国。


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张学良就非常自知之明。 他曾对赵四小姐说:“我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但有诚心服从能统一中国的人!”

张学良的这种自知之明和他甘于服从的心,张作霖没有,这恰是张作霖即使活着,东三省也会丢的根本原因!


记者李满


这个问题问得太大,要想严谨回答,得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张雨帅的处事风格,张雨帅掌握下的东北基本实力等各个方面,做个全面考评才能回答。



皇姑屯事件爆发时,正值北伐军兴,以奉系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朝不保夕,风雨飘摇。张作霖有计划分步骤把关内的奉军主力逐步撤回东北老家,让孙传芳和张宗昌的部队做炮灰,掩护奉军撤回去。

我们假设历史在这里出偏差,雨帅没有被炸死,而是安全回到奉天帅府,继续执掌东北,历史会怎么发展呢?

首先,从人员上看。雨帅继续执政,那是东北人心所向,从官员到百姓,对雨帅充满信心。而且,两位能力出众的大将不会死。一者,杨宇庭是参座,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还执掌奉天兵工厂多年,更是奉系中难得的日本问题专家,其作用非比一般。二者,常荫槐是实干家,无论负责铁路,还是做黑龙江省长,他总能做出一番成就。雨帅若在,他们两个自然不存在功高震主,更不会被无辜杀害,东北人心安定,能做到不内耗,一致对外,这点,对东北有利。

其次,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当时来说,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实质上的统一,还是名义上的统一,反正阻挠统一就是逆势而为。在这一点上,雨帅是老人,思想上有些老旧,恐怕没这么容易转过这个湾。少帅是年轻人,受到这种思想冲击很大,对于国家统一这个观念,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雨帅若在,东北可能没这么容易统一。这就意味着,东北若有事,将得不到来自中央的支持。918事件,不管中央怎么处理,起码那时的少帅对中央的支持抱有很大期望。

最后,从实力分析看。如果按照计划,奉军主力全部安全退回关外,那么关外的奉军主力将达到20多万,加上其他支持奉军的直鲁联军和孙传芳残部,以及黑吉两省的地方军队,将达到35万左右。这些人马,如果仅仅应付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应该可以。况且,按照关东军的计划,如果奉军主力云集,他们不会采取行动。918的发动,最大原因是东北军主力开到关内参加中原大战,剩下的部队又因石友三叛乱,入关平叛,才导致关外空虚,日本乘机发动。所以,老帅若在,奉军主力云集辽宁,关东军大概率不会发动事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老帅还在,那么日本不会轻易采取918这样的冒险行动,因为这样的举动成功把握不大,吓不住枪里刀里过来的老帅。但是,如果日本真的下定决心大干一场,没有全国支持的老帅,也扛不住日本。举国之力对抗日本,尚且如此惨痛,更何况一个东北。

但老帅和少帅的不同在于,他不会一枪不发丢东北,他会让日本付出一定代价。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千万不要以为张作霖和他的东北军很厉害。起初打打内战还可以,一度把持北京政府,到后来也不太行了,退回关内。

日本人觊觎中国很久了,但张作霖的确不想和日本人合作,所以张作霖被干掉。张学良上台后,知道这个形势,所以他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要加入大家庭。为此,他下令杀了杨宇霆和常荫槐,史称杨常而去。因为这两个人和张作霖是一个路子,不想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日本人经过明治维新,到这时国力大增。进入先进的制造业强国,军事工业发达,能造飞机大炮不说,航空母舰都好多艘。想一下我们是什么时候才有航母的。

打不过日本人,无论谁在东北领军。张学良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于1929年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后来,因为蒋介石觉得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机器不如人,人也不如人,没办法和日本开战,于是让东北军不抵抗,撤入关内,期望通过国际调停解决问题。



事实上,校长和少帅心中都有数,国际怎么可能调停狼子野心的日本军国主义?无非就是想拖延时间,抓紧备战,攘外必先安内,怕走崇祯皇帝的老路。

后来,为国民政府争取了六年时间。后来发生的事,都证明了当时日军战斗力惊人。


坐看东南了


这个问题有点大,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yy一下。

张作霖,可以说是当时北洋军阀里的“东北王”,在他的领导下,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一举获胜,并入主北京,掌控着北京政府。可好景不长,随着国共合作的推进,北伐战争由此来临,短短半年光景,北伐军就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打到了长江流域。这时张作霖慌了,立马坐火车赶到沈阳,不幸的是,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那么张作霖不被炸死,东北三省会丢吗?

本人大胆猜测,张作霖如不死,东三省乃至之后的形势不会那么糟糕。要知道张作霖比他儿子张学良历练更为丰富,他出身草莽,其手段和政治智慧绝非一般人能比。尤其跟日本人打交道,更为老练。

正所谓群龙无首,张学良虽然继承了他老爸的位子,可他上台无论是威望和能力都不足以将奉军拧成一股绳,要不然张学良上台以后,还要清楚不听话的人,换成张作霖,军中虽然会有斗争,但由于张大帅的存在,这种斗争也就微不足道了。而且张作霖和日本人打交道,并不极端,他懂得拖,既不得罪日本人,也不投靠日本人,也就是利用日本人,导致最后日本人起了杀机,在皇姑屯将他炸死。

不仅如此,若张作霖还在,其九一八事变也不会落得后来如此局面。要知道当时日本人占领的只是沈阳一城,其兵力并不多,依奉军的实力,完全可以避免形势恶劣,而之所以日本能够在最后占领东北,与奉军内部派系斗争有很大关系,很多与张学良有矛盾的奉军将领,都投降了日本人。



不过历史并不存在假设,想必张作霖不死,局面也不会太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