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大臣——劉統勛

內閣大臣——劉統勳

劉統勳

人物大概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劉統勳官至宰相,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於上朝途中,乾隆皇帝聞訊慨嘆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諡號文正。

早年經歷

劉統勳,字爾鈍,號延清,祖籍山東諸城(今高密),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出生於陝西羌州。父親劉棨是康熙朝進士,生劉統勳時擔任羌州知州,後調任四川布政使。劉統勳的祖父劉必顯也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劉統勳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舉人,雍正二年(1724年)考取進士,被翰林院選為庶吉士,擔任編修。雍正時期,劉統勳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和詹事等職務。


乾隆元年(1736年),皇帝將劉統勳提拔為內閣學士,跟隨大學士嵇曾筠到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乾隆二年(1737年),劉統勳升任刑部侍郎,留在浙江繼續工作,翌年返還京城。乾隆四年(1737年),劉統勳因母親病逝而辭官回家守孝。

直言敢諫

乾隆六年(1739年),劉統勳守孝期滿,被朝廷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負責監察朝廷官員言行。 不久後劉統勳向皇帝上疏,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稱:大學士張廷玉曆經三朝重用,名望很盛,但晚年實在應當謙謹些,外面對他的責備已經很多。有輿論說現在縉紳望族裡,張、姚兩姓佔據一半,他們互相通婚,為官舉薦時互相包庇。請皇上三年內不要提拔重用張廷玉。又稱:尚書訥親管轄吏部和戶部,部中議論大事,訥親說什麼別人必須執行,完全沒有心存謙誠、集思廣益。請皇上給予他批評,讓他反省改正錯誤。

兩個奏章呈上後,乾隆答覆道:朕認為張廷玉和訥親如果不擅自作威作福,劉統勳必不敢上這樣的奏章。大臣責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別人的指責。聽到別人指出缺點應當高興,這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心存不快或嫌怨,那就沒有大臣的氣度了。隨後乾隆將兩人革職,並將劉統勳直言敢諫的奏疏公開給眾臣看,劉統勳由此名聞朝野。

歷史評價

《清史稿》: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

劉統勳書御製詩勝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則以其通敏。慎密則不洩,通敏則不滯,不滯不洩,樞機之責盡矣。世宗舊臣, 統勳罷而復入,尤以決疑定計見契於高宗,許為有古大臣風,亮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