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兩面性

乾隆朝的兩面性

中國歷史上,著名盛世是唐朝貞觀開元和清朝康雍乾朝。前者兩朝之間有一段混亂,不相連續;後者三朝相連,但歷程仍然呈“之”字形。

康熙蠲免賦稅、發展經濟,為康雍乾盛世奠定根基,但晚年為政寬鬆,出現許多弊政,如:官吏貪贓枉法,冤案迭起,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皇親舊勳借支庫銀,國庫虧空;田賦不均,土地高度集中;眾皇子趁機作亂,拉幫結黨,爭奪太子位;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等,故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國庫財政虧空嚴重。

雍正登基,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官紳納糧、一體當差、重農輕商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雍乾盛世的延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25歲登基,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60年,加上退位後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63零4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自誇“十全武功”,自詡“十全老人”。但是,乾隆朝實際情況如何呢?

乾隆朝的正面

乾隆在康、雍兩朝文治武功基礎上,進一步完成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乾隆重視社會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農民負擔,重視水利建設,使國庫日漸充實(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兩倍)。

乾隆登基初,集中力量糾正前兩朝特別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並在這一過程中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幹:用寬緩代替父皇雍正的嚴苛,對百姓實行仁政,對大臣官員寬容開明。他首先緩解朝廷內部矛盾:將雍正帝長期監禁的政敵允禵等釋放出獄,恢復爵位;對雍正朝年羹堯、隆科多兩案遺留問題妥善處理;釋放雍正朝末因貽誤軍機而判死罪的嶽鍾琪、傅爾丹,賜予允禟等公爵;諭令大學士鄂爾泰等仍辦理軍機事務。

乾隆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叛亂方面做出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併拓廣了領土,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統一了新疆,疆域面積達1380萬平方公里。

前期13年,乾隆開明豁達,注重民生,五次減免農民稅收共2億兩,相當於五年全國財政總收入。乾隆在位60年中,有五年不收百姓一分稅收。他得知安徽太湖縣災民吃“黑米”(陳化糧)後,命宮內做“黑米飯”,親自嘗吃,又賜給皇子們品嚐,以求察民情,知疾苦。乾隆對救災很大方,平均每年救災的錢,事雍正年間的十多倍。

乾隆三十一年,全國已開墾土地達七億八千萬畝;人口從乾隆初年1.4億增加到乾隆六十年的近三億。乾隆五十五年是盛世頂峰,文化、經濟、手工業都是極盛時代,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全國存倉米穀4321萬石,GPT佔世界的1/3。乾隆主持修訂《四庫全書》近八萬卷9.97億字。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當時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

乾隆十分重視文化,漢學得到發展,民間藝術如京劇開始形成。乾隆四十三年《四庫全書薈要》首先告成。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二年,八部《四庫全書》抄寫完畢,並陸續入貯各閣。他勤於寫詩,留下約首各體詩作。

乾隆朝的負面

乾隆帝中年後,漸好大喜功:生活極為奢侈,多次巡幸各地,遊山玩水,靡費特甚;不但大興土木,並廣修園林,勞民傷財,任意揮霍,造成國庫空虛。

吏治腐敗是乾隆後期極嚴重問題:貪汙腐化又開始盛行,寵信和珅,導致和珅貪贓枉法、專權達24年。貪風的惡性發展使各級官吏嚴重不純,直接導致清王朝由盛轉衰,走下坡路。康雍乾盛世在乾隆死後戛然而止,他兒子嘉慶帝一生都在為挽救帝國的衰落而奔波勞碌。

乾隆時期,有位西方使者來京拜訪中國皇帝,不滿中國三跪九叩的封建禮儀,贈送一些物品(地球儀、望遠鏡、火槍、葡萄酒、鐘錶、鋼琴等)給乾隆。沒想到乾隆對此不屑一顧,還認為西方這些物品是邪物。西方使者還對乾隆說世界格局的大變化,但是乾隆卻不理會外部世界,沉迷在歌舞昇平當中,驅趕使者。這種閉關鎖國的政策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使中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後於西方;它“作繭自縛”,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瞭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

乾隆朝的用人

一.乾隆有個“本朝無名臣”理論:因為他的聖明統治,朝廷綱紀整肅,無人作奸犯科,故無清明盡責的名臣。乾隆下令,禁止百姓為官員建德政碑、送萬民傘,把一切榮譽歸於自己。結果造就和珅那樣的弄臣,巴結奉承,以乾隆的是非為是非,勾結黨羽,把持朝政。御史曹錫寶因想彈劾和珅的管家劉全,被革職查辦。

皇帝太聰明,大臣就裝“糊塗”;皇帝太好名,大臣就裝“平庸”。最典型的是劉墉,多次因“疏懶懈怠”遭乾隆申斥。最嚴重的是,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上書房總師傅劉墉因陰雨天,連續七、八天曠工,不給諸位皇子上課。乾隆勃然大怒,訓斥劉墉“不忠不孝”,把他降為侍郎,而且不再兼職南書房。前後一段時間,劉墉犯錯誤不斷,直到乾隆去世第二天,和珅倒臺,嘉慶帝重新提升劉墉為上書房總師傅,並在皇宮內當值,處理和珅問題。

嘉慶元年福康安在鎮壓苗民起義時死去。嘉慶二年十月,領班軍機大臣阿桂去世,朝中只剩下兩個暗中反對和珅的劉墉和董誥。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嘉慶皇帝沒有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太上皇乾隆和和珅。和珅掌握官員的生殺大權,所以劉墉裝老、董誥裝傻來瞞騙和珅,就連嘉慶帝也得小心行事。所以,聰明過人的劉墉,以前那種唯唯諾諾、小錯不斷、無所建樹,正是“聰明”之舉。

二.和珅屬於官二代(父親常保為福建副都統),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通讀四書五經。1772年,23歲的和珅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學,做了乾隆儀仗隊的侍從;當年任管庫大臣,管理布庫;1775年擢為乾清門御前侍衛兼副都統;11月升為御前侍衛,並任正藍旗副都統。1776年正月任戶部侍郎,三月任軍機大臣,四月任總管內務府大臣。

有人稱和珅、劉墉、紀曉嵐為乾隆時期三大中堂。但劉墉、紀曉嵐均未入軍機處,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紀曉嵐官至協辦大學士(從一品),按職級可稱為中堂。《清史稿》說“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故劉、紀為中堂還可以,宰相則不沾邊了。

和珅被處死時,究竟有多少家產?傳說不一。1.學者估計為白銀8.2億兩。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稅收七千萬兩,和珅家產相當於清廷15年收入。2.據《清朝野史大觀•和珅家財》記載,和珅總財產“二十億兩有奇。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稅(歲)入而強”。3.據清宮檔案,和珅被抄家時,抄出白銀三千多萬兩,黃金三百萬兩,土地80萬畝,房屋2800間,當鋪75座,銀號42座,古玩鋪13座,玉器庫兩間,其他店鋪幾十處。和珅的布莊、糧店等幾乎在北京及其他地區都處於壟斷地位;和珅的珠寶遠遠超過皇宮御用。和珅家中,金銀餐具各32套,各4300件。和珅的斂財技巧爐火純青,財富之巨,當時世界上無可倫比,堪稱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汙之王”。2001年,和珅入選《亞洲華爾街日報》世界級富翁行列。

和珅得到乾隆賞識,確實有才。1.為迎合乾隆,和珅下功夫學詩、寫詩,造詣很深。和珅《嘉樂堂詩集》中,很多首是奉乾隆命令所為,從中也可看出和珅書法之造詣。2.和珅頗好文史典籍,乾隆四十五年任四庫館正總裁,後又任國史館正總裁,充文淵閣提舉閣事。3. 和珅頗有古書鑑賞水平,宋刻元槧,一眼即識;文物古籍收藏頗有規模。4.有一次乾隆用論語中一句話“虎兕出於柙”來下旨,在場大臣都莫名其妙,和珅啟示說,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責任,於是被乾隆賞識。5.有一次乾隆看《孟子》,因天色已暗,看不清書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燈。和珅問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訴他之後,和珅把書上的注全部背了出來。

和珅臨死作詩《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捱曉,牆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斷。聖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見白綾又作絕命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留取香菸是後身。”這首絕命詩卻耗盡無數史家特別是附會者的心血。人們把此詩集中在和珅的前身(乾隆愛妃馬佳氏)和後身(慈禧太后)上。

據說,《紅樓夢》流傳與和珅有關:他找人刪改《紅樓夢》中“不合時宜”的文字,並續寫後四十回;他把《紅樓夢》推薦給乾隆,得以刊印。紀曉嵐雖然是《四庫全書》總纂官,而和珅是正總裁,是紀昀的上司。

三.劉統勳為雍正二年進士,授編修,乾隆年間累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為官清廉,頗能進諫,參與《四庫全書》編輯,並擔任《四庫全書四》正生總裁。劉統勳是紀曉嵐的鄉試主考官;紀昀被髮配的案件,又恰是劉統勳負責;舉薦紀曉嵐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劉統勳。

清朝,首席宰相基本上是滿正漢副的局面。乾隆把漢臣劉統勳擢為內閣首輔(副宰相),把滿臣尹繼善擢為軍機處首席大臣。尹繼善不到一年即卒於任,乾隆帝又把劉統勳擢為首席軍機大臣,成為正宰相。劉統勳是軍機處建立以來第一位漢人宰相。

劉統勳清廉正直,不結朋黨,曾因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遏必隆之孫)而名聞朝野。乾隆初政,鄂爾泰、張廷玉兩家門第鼎盛,門生故吏,遍佈朝野,結黨成群,營私舞弊。乾隆施政,頗多掣肘。劉統勳任左都御史未久,即上疏攻張廷玉、訥親。但乾隆帝拒絕劉統勳的批評,發上諭:“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勳必不敢為此奏;今既有此奏,則二臣並無聲勢能箝制臣僚。”

封建社會,對於異端法如深澗;對於貪官法如虛設。劉統勳一生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在貪黷好貨、漁色無厭的官場中清風獨標。他為官50年,累主會試及順天鄉試,門下賓友從無一人夤緣得利。經他之手所取之士,雖已列仕版,卻多不識面。這在鄂爾泰、張廷玉各擢私人、黨同伐異的情勢下,尤稱難能。史載:“嘗有世家子任楚撫,歲暮,饋千金。劉呼其僕人,正色告曰:‘汝主以世誼通問候,其名甚正。餘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歸告汝主,留贈故舊貧窶者。’”“有貲郎昏夜叩門,拒不見。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責曰:‘昏夜叩門,賢者不為。汝有何稟告,可眾前言之。雖老夫過失,亦可箴規。’其人囁嚅而退。”有貲郎者,富家弟子因家財多得拜為郎也,素為所惡。劉統勳兩袖清風,一芥不取,清貧之狀可想而知。

劉統勳家原有田數十畝,茅舍一處,服官50年,未增尺寸。他去世當天,乾隆帝特派御前大臣、尚書公福隆安攜藥前往看視,但已不及。《嘯亭雜錄》記述,乾隆親臨劉宅祭奠時,因劉家門庭矮小,轎子抬不進去,只好將轎子頂蓋拆下才抬進劉家。《清史稿》記述,乾隆“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他死後,乾隆帝特下諭:“大學士劉統勳老成練達,品行端方,服官五十餘年,實為國家得力大臣,可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賞內庫銀二千兩治喪。”乾隆親臨其喪,賜諡“文正”,故劉統勳是清朝大臣中初歿即得諡“文正”的第一人。柩歸故里前,乾隆詔令沿途20裡以內的文武官員,均至靈前弔祭。6年後,乾隆《懷舊》詩仍念念不忘劉統勳:“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乾隆十九年,朝廷加劉統勳為太子太傅,協辦陝甘總督事務,賜孔雀翎。朝廷命他巡視巴里坤、哈密駐兵,正遇睦爾撒納(回部首領)兵擾伊犁;定西將軍永常自木累退師巴里坤。劉統勳不知道永常已撤軍,上疏建言:請棄巴里坤,退守哈密,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乾隆帝不問青紅皂白,把劉統勳與擅自撤軍的永常一起逮捕治罪,不僅劉統勳在京的眷屬劉墉等全都入獄,就連其家產也被查抄。對於貪官使用查抄手段無可厚非,對於因言論獲罪的官員為何也要抄家?無非是搜查證據。未必要搜出金銀交公,其他一切違反皇帝意志的任何東西都可能是罪證。結果,抄家沒有得到什麼罪證,乾隆帝又下令釋放劉統勳及其家人,退回抄家的財產。劉統勳之獲罪完全是乾隆帝頭腦發昏所致。

四.乾隆朝還有一位狀元胡長齡。據野史記載:胡長齡殿試後成績排名第十。主考官將卷子“進呈御覽”時,79歲高齡的乾隆一看胡長齡的名字有胡人(即滿族人)長壽的意思,不禁欣喜異常,說“胡人乃長齡呀”,為借這個名字圖吉祥,“龍心一大悅就把胡長齡提拔為第一,封胡長齡為狀元。”當時文人有筆記稱之為《胡長齡以名得大魁》。

胡長齡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反對趨炎附勢,曾多次智鬥當朝權傾一時的和珅。胡長齡一生唯嗜讀書,過目成誦,住京都時,每夜燃燭數寸,用以讀書,偏閱經史,工詩賦,史學造詣尤深。他才譽卓著,位“江東三俊”(馬有章、李懿曾)之一,與山陽汪氏合稱“汪經胡史”。因勞累過度,不幸死於回鄉途中。胡長齡著作有《胡三餘堂存稿》等傳世。

照封建朝考禮儀,殿試得中的進士都算當朝宰相門下。但和珅是弄權枉法貪贓無厭的傢伙,胡長齡作為狀元卻沒有拜謁和珅。和珅就讓胡長齡當了十年翰林。胡長齡把自己的財物“典鬻殆盡”。一個朋友看他可能活不下去,就在和珅做壽時,用烏賊魚的墨汁仿胡長齡的字體寫了一副壽聯送給和珅,並請一位侍朗對和珅說:“胡長齡又窮又病,沒一件好衣裳,不能親自來賀壽了!”和坤笑著說:“胡蠻子窮到這個地步了?”沒過幾天,朝廷任命胡長齡為山東學政。那位朋友仍用烏賊魚墨汁寫了一個謝帖,趁和坤不在家時送到和珅府上。後來和珅倒臺,被抄家時發現朝廷大臣都與和珅有交往,惟獨沒有胡長齡的隻字片紙,因為用烏賊魚墨汁寫字,過一段時間字跡就會自行消失。胡長齡得到嘉慶皇帝的賞識,官職逐步升到禮部尚書,兼戶部職。

五.尹壯圖,字楚珍,雲南蒙自人,乾隆三十一年中進士,乾隆三十九年入閣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上書乾隆皇帝,直言議罪銀製度對朝廷帶來不利。敢真正與和珅鬥志鬥勇者除了“燒車御史”謝振定、御史曹錫寶,還有這位尹壯圖。

三年前他父親去世,丁憂回雲南老家,守孝期滿回京任職。一去一返萬餘里,從北到南又從西到東穿越大半個中國。沿途接觸到的人,無不訴說當地官員如何貪汙腐敗。一路看到的景象,根本不是主流媒體宣傳的那樣繁榮富庶,而各級政府報上去的錢糧庫存,更是十有八九是假的。尹壯圖揭露當朝的瘡疤:虛假繁榮以胖為強,吏治腐敗姑息養奸。

尹壯圖認為:根子是乾隆四十五年開始實行的“議罪銀”制度。必須儘快將其廢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議罪銀”危害性:1.繳了“議罪銀”的官員有恃無恐,加速斂財力度和速度,加深腐敗程度。2.使用官員變相以斂財能力為標準,而不再注重行政能力,使官員整體素質下降。3.為撈回“議罪銀”花費,官員把損失層層攤派下去,變本加厲地增加百姓負擔。4.以錢頂罪,有罪不究,法律形同虛設。

和珅設立議罪銀製度,深得乾隆欣賞,既為他帶來無數白銀供揮霍,和珅自然也從中得到極大益處。尹壯圖犯了乾隆的大忌,不僅會斷乾隆的財路,而且等於要皇帝認錯。這對揹負沉重治績包袱、三個月前剛剛辦過八十大壽慶典並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來說,是絕不可接受的。乾隆接到奏摺後,大為不悅,下詔:“壯圖既為此奏,自必確有見聞,今指實覆奏。”讓尹壯圖指出所說的事實何在?《清史稿》收錄尹壯圖回覆上諭的奏摺:“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培養皆蹙額興嘆,各省風氣,大抵皆然,請旨簡派滿洲大臣同往各省察查望。”這是對和珅執掌大權以來,貪汙營私,貪贓枉法,造成全國各省銀庫虧空的指控,請求皇上能否派出大臣下去調查清楚。

這就徹底激怒乾隆。為了帝國和自己的面子,乾隆、和珅設圈套,讓滿族大臣、戶部侍郎慶成跟著尹壯圖去調查,逼迫處處碰壁的尹壯圖認錯,並交九卿會審,定擬斬決。乾隆再假惺惺地加恩免罪,以內閣侍讀革職留任。乾隆五十五年,受乾隆戲弄的尹壯圖一氣之下辭職走人。乾隆死後,尹壯圖的冤案得平反,被召回北京“另候擢用”。嘉慶明白:尹壯圖是“敢言之臣”,授“給事中”官銜,親頒“奏事折匣”,準其奏摺可直達禁中。但他謝絕嘉慶的好意,重新回老家開館授徒,再也不出來做官。

乾隆五十五年,在乾隆看來是盛世頂峰;在尹壯圖看來是亂世開始。歷史證實:乾隆五十五年正是清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爆發,清朝統治危機出現。嘉慶繼續推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清朝落後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遺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