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此家族為科舉第一大戶,獲功名者198人,而且還出了兩個宰相

“富不過三代”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這其實也是一個基本的定律,和現實情況很相符。所謂“富”倒也不一定是特指錢財,也包含了功名。中國古代,三代為官的家族有不少,但放在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並不多見。

清代此家族為科舉第一大戶,獲功名者198人,而且還出了兩個宰相

如果說一個家族能在近二百年的時間內人才輩出,而且還有父子同為宰相的更是鳳毛麟角。以清代為例,數來數去,恐怕只有安徽桐城的張家和山東諸城的劉家了。張家就是康雍乾時期著名的大臣張英和張廷玉家族,劉家就是乾隆朝著名的劉統勳和劉墉家族。

真要是將張家和劉家進行系統的對比,恐怕劉家還要更勝一籌。這裡有一組關於劉家的數據:劉氏家族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的有198人,中舉人的有35人,中進士的有11人,佔到家族男丁的25%。在這些人中,二品以上的高官7人,大學士2人。因此,時人稱劉家為“父子九登科,三公二宰相。”

清代此家族為科舉第一大戶,獲功名者198人,而且還出了兩個宰相

如果上面列出來的數據恐怕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那麼從清代科舉錄取的比例上看就十分搶眼了。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最低級別的秀才錄取率為8%左右,秀才中舉人為3%,舉人中進士為5%。筆者數學不好,但不管怎麼算,一個讀書人想通過科舉一步步成為進士,其概率不會超過0.1%。

不過,科考僅僅是諸城劉家一個突出的成就,更能體現劉氏家族的還是在為人做官上。自順治年間劉必顯第一個進入仕途開始算起,至道光末年為止近兩百年的時間裡,劉家七品以上的官員就有73位,從知縣、知府、道員、學士、布政使、巡撫、總督、尚書直至大學士,大清各個崗位都有劉氏家族的成員。

劉氏家族最巔峰的時期就是康、雍、乾時期。劉統勳的父親劉桀於康熙二十四年高中進士,他一共生了十個兒子,其中八個兒子考中舉人,這八人中又有三人考中進士。劉統勳為第五子,是雍正二年的進士。這就是劉氏家族“父子九登科”的由來。

清代此家族為科舉第一大戶,獲功名者198人,而且還出了兩個宰相

乾隆時期,劉統勳父子深受乾隆帝的信任,劉統勳成為了第一個位居首席軍機大臣的漢人,他歷任內閣學士、禮部和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和刑部尚書、陝甘總督、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他擔任大學士一職長達十二年之久,劉統勳去世後,還獲得文官最高的榮譽“文正”。

劉墉的名字更為後人所熟悉,儘管他的官場履歷沒有其父那樣顯赫,但同樣也是位居文官最高品的大學士。與當朝名臣紀曉嵐、王傑、董誥等人成為乾隆晚期和嘉慶初期的股肱大臣。劉墉死後,獲賜“文恭”,這也是就是“父子同宰”的由來。

清代此家族為科舉第一大戶,獲功名者198人,而且還出了兩個宰相

劉氏家族不但為官政績好,且人品、學問都被時人讚揚,深受百姓的愛戴,這為劉家積累了很好的名聲。劉家的興旺發達,與其重視文化的傳承是分不開的。劉氏家族對後人灌輸“一曰德行,二曰學問,三曰功業”,族人為官者多在渾濁的官場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風。

當年劉統勳的父親劉桀,身為四品官竟然沒有盤纏回家奔喪,後來變賣田產,才為母發喪;劉統勳久居相位,不置田產,其俸祿和朋友饋贈所得,皆分給貧困鄉親,他去世時,乾隆帝親自到府上慰問,可是劉家的大門竟然寒酸的連乾隆的轎子都進不去,這讓乾隆感慨萬千。

重視教育、詩書傳家是劉氏家族的傳統,先祖劉必顯中進士開始,就嚴厲督促子弟讀書,歷代科舉入仕者不斷,家族文化得以傳承。即使在乾隆年間,劉氏受朝廷恩寵日隆,但仍把讀書放在首位。因為家底深厚,劉氏家族中知識淵博、學問精深者不乏其人。山東諸城劉氏被稱為“山東詩文世家”。

清代此家族為科舉第一大戶,獲功名者198人,而且還出了兩個宰相

“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諸城劉氏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血脈不斷文明不墜的最好體現,也是留給後人最珍貴的家族文化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