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紀曉嵐的高考生涯

紀曉嵐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他是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州市)崔爾莊的人氏,曉嵐是他的字,姓名是紀昀。少年即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稱,為官後更是當朝第一才子,為一代文宗。那麼,他的學習生涯是怎樣的呢?是否取得了看起來像囊中之物的狀元呢?

神童紀曉嵐的高考生涯

紀曉嵐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據說出生時有火光進入內室,隨即紀昀降生,因此也就留下了他是火精轉世的傳說。他自幼聰慧,傳說擁有在深夜也能看清東西的特殊才能,可惜後來因為一場重病而消弭無形。而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是,他一日在街上與同伴們玩球,正好知府經過,球被誤扔進知府的官轎。別的孩子一看,早就四處逃散,只有紀曉嵐居然上前攔轎索球。知府見他憨態可掬,也素來指導他的名聲,便提出要紀曉嵐對出下聯才能還球的要求。紀曉嵐表示同意。知府便出上聯:“童子六七人,唯汝狡。”意思是這麼多小孩,就屬你“狡猾”。哪知道紀曉嵐不假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獨公……”最後一個字卻是含在嘴邊遲遲不說出來。知府納悶,紀曉嵐清脆的回答說:“那得看知府大人怎麼辦了,您要是把球還我,就是‘廉’;若不還,便是‘貪’了。”知府聞言不禁哈哈大笑,自然把球還了回去。

神童紀曉嵐的高考生涯

隨著紀曉嵐慢慢長大,他也到了參加科舉的年齡。科舉,便是那時候的高考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卸去了姚安知府之職,到北京任職。紀曉嵐也隨父入京,在天子腳下開始了生活。乾隆五年(1740年),十六歲的紀曉嵐又從京城回到家鄉準備童子試。 只有通過童子試取得了生員資格才能參加正式考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鄉試、會試和殿試這三個能夠產生“連中三元”的大學神的階段。對於他來說,通過童子試自然不在話下,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他參加鄉試前的科試,獲得了第一名;紀昀不由得飄飄然起來,不料次年回鄉鄉試,他卻因破題違背考試規則而名落孫山。三年後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捲土重來的紀昀再應順天府鄉試,終以第一名解元奪魁。而他的主考官正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天,紀昀繼續參加會試,卻再次失利,被擋在進士的門檻外,他沒有氣餒,中間還經歷了母親去世的守孝經歷,錯過了乾隆十六年的會試和同年增加的恩科。這也更增加了他的進取意識。乾隆十九年(1754年),紀昀終於等來了新的會試,他以第二十二名的成績進入是殿試,在殿試中,他考了二甲第四名,位列全國第七,放到今天就是全國高考的第七名。他也憑藉這個成績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繼授編修,從此告別了讀書生涯,開始了他的官宦經歷。

神童紀曉嵐的高考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