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應該向淘寶學習什麼?

“理想創業”時代似乎已經結束了。一代最精英的大腦,正在把大眾的人性幽暗之處轉化為商業榮耀的源泉。但他們堅持什麼,信仰什麼呢?

在假貨輿情引發的緊急溝通會上,拼多多的核心策略是把鍋扔給淘寶。黃崢突然大談“淘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恍然讓人以為淘寶才是會場主角;遙相呼應的騰訊同門王興把話說得更直接一些,他在飯否批評“這個社會健忘”,因為“質疑拼多多卻不質疑淘寶是如何起家的”。

這頗有點“達則全新物種,窮則以淘為師”的味道。要知道,在上市前向投資者闡述“社交電商新模式”的時候,拼多多還堅稱“我們跟淘寶不是一個物種”,更批評淘寶落後於時代,且不懂五環外的人民。

輿論場被全民打假,股價在自由落體,律所要集體訴訟,但按照拼多多最近的表態,潘亂老師在《騰訊沒有夢想》、《百度沒有文化》之後,最應該寫的續篇可能是《拼多多沒有假貨》……

黃崢說拼多多還是個3歲的孩子,承擔目前的指責不公平。但當天現場就有媒體老師在臺下開玩笑說:誰還不曾經是個寶寶呢?那麼,3歲的拼多多到底是要顛覆淘寶,還是該學習淘寶?

淘寶誕生於中國互聯網草創年代,更是經歷了電子商務從無到有的全過程。在15年前,沒有交易、支付、信用等全體系的網上商業基礎設施,淘寶是真正的無車可搭。在把網購真正培養成全民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可以說淘寶試過的錯與扛過的責一樣多。

作為挖掘微信流量紅利最為成功的產品,完成三年上市的神話,無論如何拼多多都是近年互聯網創業的現象級新銳;但從中國電商的創世級產品發展為如今的國民級應用和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淘寶巨大的身影始終橫亙在拼多多身前,淘寶快速試錯不斷迭代創新的過程更是拼多多真正需要學習的地方。以淘為師,絕不應僅僅是危機溝通時甩鍋的策略。

拼多多應該向淘寶學習什麼?

拼多多首先應該學習淘寶打假的態度和力度

毋庸諱言,假貨始終是中國電商的阿喀琉斯之踵,早年的淘寶也的確在這一問題上飽受詬病。但電商在中國已經發展了15年,淘寶早已形成了複雜完備的打假機制,連黃崢如今也承認:“真心認為阿里巴巴是花了巨大的代價在打假,而且越做拼多多越能意識到它在這個地方花的精力是巨大的。”

三年走過別人十年的路,遇到問題在所難免。要想真心打假,當然需要對標淘寶。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重複“淘寶也有假貨”,卻對淘寶實實在在的打假投入和方法不聽不看不學,甚至承接被淘寶的運營及監管機制所邊緣化的商家,默許和鼓勵其假冒偽劣和虛假營銷行為,那就是沉迷於“3歲”的舒適區中難以自拔。

3歲小孩真正會說的話其實是:“我已經不是小孩了。”這才是渴望成長的心態。

黃崢27歲回國時已經因谷歌上市而財務自由,至今創業已歷11年。期間賣過段永平的手機,做過電商代運營,甚至還打著色情擦邊球做過遊戲,其實是個經驗老道的連續創業者,大可不必一遇洶湧輿情就拿3歲小孩說事。

反而是拼多多一再批評的淘寶,在當年是最有資格“裝小孩推卸責任”的。淘寶當然犯過錯,整個淘寶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電商的試錯史。那個年代,淘寶沒有“老師”,也沒有“別人家”,所有的責任都得自己來扛。

扛責任的前提是意識到自己有責任。與黃崢的“躲”相反,馬雲想到的是:“假冒偽劣未來會成為這家公司的癌症、腫瘤。如果現在不解決好假冒偽劣和知識產權侵犯問題,未來我肯定會後悔。”

拼多多常說自己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現在的這點成績。背後深意,一個是它站在了騰訊巨大流量的“肩膀”上;但更重要的,拼多多是在淘寶等行業巨頭早就搭建好的基礎設施上做電子商務的。

回到15年前,黃崢還在猶豫“去微軟還是Google上班”的“艱難抉擇”,馬雲就已經在幾乎是一片“無人區”的領域裡開拓電子商務。雖然eBay早一年入華給中國人帶來了電商的最初體驗,但淘寶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全國性的網購平臺。

開拓伊始,人們對網購這種缺少實感的購物方式很不習慣,總覺得網上都是騙子。淘寶得重視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否則隨時都會有夭折的危險。當年遇到假貨,如果淘寶也向拼多多這麼身段柔軟地左躲右閃,今天的中國根本不會有如此發達的網購電商,自然也就沒現在拼多多什麼事了。

2015年,阿里巴巴成立了專門負責打假的平臺治理部,而今打假團隊從200人發展到2000人,反覆表態“要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馬雲打假一度打到有售假商家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香港時代廣場給馬雲設了四天靈堂。

淘寶當年一沒有可借鑑的經驗,二沒有可用的技術手段,加之淘寶上作假更加隱蔽,取證當然也更困難。一切都得淘寶自己摸索,到如今已形成相當先進的打假模式。

阿里巴巴發佈的《打假年度報告》中提到過一個例子:一家淘寶店賣假冒的三星手機被消費者投訴,店家卻矢口否認,而這家淘寶店裡的其它貨品也確實都是正品。這種“羅生門”即便在實體店裡取證也難上加難,但淘寶改進了調查方式,對店家進行“神秘抽檢”。發現這家賣三星賣得名列前茅的淘寶店的確賣過翻新機,甚至還真假摻賣。調查結果一出,立即封店。

相比這種“真假摻賣”,目前拼多多上的打假其實要容易很多。根本不需要做什麼“神秘抽檢”,只要拼多多在自家搜索框裡搜個一天,一半左右的商戶都會被立馬關掉。

黃崢在媒體溝通會上說:我們跟阿里巴巴用的方式是一樣的,“只是在執行的嚴厲程度上略有差別。”但拼多多的GMV體量僅是阿里巴巴的1/30還不到,打假的難度理應小上更多倍,況且技術都是現成的。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拼多多的“嚴厲程度”可能差得有點大。黃崢說拼多多一直在學習淘寶的歷史,恐怕拼多多得先學學淘寶面對假貨時的態度。

拼多多應該學習淘寶的不斷迭代創新

拼多多的拼團模式在商業本質上是七八年前團購模式的迴歸。不同的是,拼多多充分利用了微信社交流量紅利、近幾年高速發展且非常高效的物流體系,以及在微信生態內幾乎沒有競爭的商業環境。但是,團購的商業模式的重大瑕疵依然會在拼多多的未來發展中重演:正規商家通常將團購通道視作營銷或者去庫存的一部分,非正規商戶商則將團購通道作為傾銷渠道,團購平臺創造了低價但不穩定的均衡狀態,當價格優勢一旦失去,團購作為零售的價值就會快速消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拼多多所謂的“新物種”,創新成分並不高。

反倒是此前被拼多多嘲笑為過時落後的淘寶,能夠15年一路壯大為國民級應用和中國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平臺,持續創新和自我變革才是根本原因。

淘寶創業之初,人們對電子商務還充滿疑慮。支付寶第三方擔保模式的推出,平臺運營的逐漸健全,讓中國消費者開始信任淘寶和電子商務。淘寶篳路藍縷開闢出的一條道路,讓中國本土電商開始繁榮,但淘寶從未就此止步。在這一過程中,阿里巴巴和淘寶不是沒有經歷過“十月圍城”這樣的挑戰,但阿里巴巴的決策者始終篤定, CEO張勇早公開說過:“我們再也不能走三塊九賣一雙日拋鞋還包郵的老路”。

從這個意義上說,淘寶是主動啟動了“供給側改革”。淘寶從來不是“唯GMV論”,靠低價、仿冒和殘次品堆出來的GMV,淘寶寧可不要。正因為有這樣的底氣,淘寶才一次次壯士斷腕,始終未被時代拋棄。

淘寶的創新動力之強勁,絕不是拼多多可比。時至今日,作為阿里電商體系的主入口,淘寶對阿里的戰略價值仍然無可替代。正是2013年前後阿里All in無限電商的策略催生的手機淘寶,讓阿里巴巴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的船票,奠定了今日AT兩大巨頭的格局。這種革命性的迭代對淘寶而言已經歷過多次,但拼多多還從來沒有過。

當“萬能的淘寶”已經走到千人千面、成為年輕一代“造物”平臺的全新境地,拼多多還在固守著七八年前一度興盛但最終被證明並不可行的低價拼團模式。和此前的探路者相較,拼多多最大的優勢是利用微信生態的護城河,對微信用戶的精準收割,但可以預期,這種收割並不長久。

雖然黃崢不斷地宣講其“五環內外”的理論,但從統計數據來看,今天拼多多和淘寶的用戶分佈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黃崢所謂的“五環內外”之說根本站不住腳。依然十分類似,淘寶上三四五線城市的用戶佔比甚至還更大。拼多多如果真正想要實現良性的增長,就必須滿足用戶對優質商品的需求,而不是繼續在低價拼團假貨叢生的生態下飲鴆止渴。問題在於,如果深陷路徑依賴、更畏懼GMV增速的任何短期下跌,拼多多有沒有改弦更張的勇氣?

平心而論,中國固然總體上並不富裕,但這正是相對落後地區還有增長空間的基礎。回溯中國過往的消費升級路徑,一二線城市的今天就是三四線城市的明天。一二線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終究會向三四線城市甚至鄉村地區傳導,或許今天同處一地的淘寶用戶和拼多多用戶在收入水平和消費水準上略有差別,但明天當拼多多用戶的收入有了提升,對假冒貨的容忍度相應下降,並遠離這個平臺,又還有誰會成為拼多多新的收割者呢?最近的數據表明,拼多多活躍用戶的增速已經明顯放緩,而一些用戶已經開始流失,QuestMobile的統計顯示,拼多多的卸載用戶中有78.3%流向淘寶。

拼多多最應該學習淘寶創業者的價值觀

阿里巴巴創業之初立下的價值觀第一條是“客戶第一”。這句話似乎看起來頗有口號色彩,但在阿里發展的歷史上得到反覆印證,阿里既不曾追求賺快錢,也不曾追求在短期內的上市、套現。2003年淘寶初創之後,在很長一段時期裡,電商業務也並不賺錢。就在2012年,整個阿里巴巴全年的營收,還不如騰訊同期一個季度的利潤。

拼多多創業趕上了好時候。當年馬雲找投資人不知道吃了多少閉門羹,而拼多多在風險投資階段的融資,可謂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假“新經濟”的風口,像拼多多這樣還在虧損的企業,也可以大講故事上市圈錢,GMV數字的高速增長,就是創始人財富爆炸的墊腳石。

迄今為止,除去貢獻了一個新的80後首富、再為社交媒體上的段子狂歡貢獻無數素材以外,拼多多在商業和社會價值上的貢獻,乃至願景,至少還沒有一個值得清晰講述也值得公眾認真傾聽的故事。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旨在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享受互聯網和全球化的紅利。馬雲在全球奔走,談得最多的是如何給中小企業、婦女和青年更多的機會。他們希望,互聯網讓所有人都能過得更好,尤其是造福那些相對弱勢的群體。數據也能夠證明這一點,今天,阿里巴巴零售平臺每年創造3000多萬個就業機會,這的確是實打實的社會價值。

信息的流通、機會的均等、以及隨之而來的每個人的創造力的迸發,以此為社會創造價值,曾是上一代互聯網創業的標籤。淘寶之所以更夠篳路藍縷,能夠迭代創新,能夠到今天成為創造社會價值的平臺,與創業者的價值觀,以及這樣的價值觀在公司的真正傳承密切相關。

這樣的“理想創業”時代似乎已經結束了。這一代新銳們更輕車熟路於用名校培養的精英頭腦、硅谷訓練的前沿技術,去分析數據、尋找模式,最終把大眾的人性幽暗之處轉化為商業模式榮耀的源泉,他們比老傢伙們厲害得多,不愧是這一代中國人中最聰明的大腦。但他們信仰什麼、堅持什麼呢?

這似乎是“黃崢”們的通病:在最好的環境裡,走出了一條《星戰》裡達斯維達式的墮落之路。當他們洞察人性的幽暗,就像被原力的黑暗面所吸引,便弒殺了“不作惡”的信條。

黃崢也曾經思考過創業的社會意義,在拼好貨剛孵化的時候,黃崢也想過“讓自然熟的、用藥少的或者不用藥的果子反而賣出高價”,他覺得“這是一件有社會價值的事情”。然而,當他像自己在自述《為什麼要再次創業》裡說的:“自己還有一些野心,還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沒有釋放,隱約覺得當前的機會有可能讓自己做出一個影響面更大,自己成就感更強的事。”當賣好貨滿足不了他的野望,他終於轉向了另一條道路,把目光投向了“五環外”, 精準地把人群分層,精準地識別哪些人是可以成為收割的對象。

但正如近期研究機構的分析:零售的歷史提示我們,缺乏品質管控及性價比承諾的零售平臺沒有未來。當一個平臺依靠極致低價和虛假營銷獲得巨大的利益時,其向高性價比、可信任的零售商的轉型將異常艱難,壓力不僅來自於經營團隊的慣性,更來自於消費者形成的品牌性認知標籤,“除非你把雜貨鋪徹底推平,蓋一座商廈,但那是另一件事情”。

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件有關價值觀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