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爲什麼說「李濟三十一歲起就做學閥,八十四歲才在武俠小說中死去。」?

藝是網拍


李敖說:“李濟三十一歲起就做學閥,八十四歲才在武俠小說中死去。”


李濟是誰?這個名字對一般大眾來說可能陌生,但提起充滿神話般色彩的殷商王朝估計無人不曉,而使傳說中的商代成為信史,證明它是整個東亞地區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將我國有據可查的歷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的就是著名的殷墟發掘。殷墟的成功發掘和一個人緊密相關,他就是李濟。(下圖附李濟“小哥哥“時期美照一張!↓↓↓↓↓)

1918年,赴美留學時的李濟



壹.


1926年初春,李濟曾和地質學家袁復禮沿汾河流域進行了一次旅行調查。在西陰村,他們偶然發現了一片佈滿陶片的地方。從10月15日到12月初,考古隊再次來到山西西陰村,這次發掘撿拾起中華文明的一段重要歷史——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而且,這也是中國境內第一次由中國人自己主持進行的挖掘。挖掘中,李濟創造的“三點記載”、“層疊”、“探溝探坑”等田野科學考古工作方法,奠定了現代科學考古的基石,今天仍被考古界沿用。


仰韶文化遺址


1929年,李濟主持的殷墟第三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龜四版”。1936年4月的第14次挖掘,則發現了一個埋有完整馬車和四匹馬的車馬葬坑。1936年6月,對殷墟的最後一次挖掘,獲得了至為重要的成果:共發現有字甲骨17096片。一個失落30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安陽發掘的成果確立了傳說中的商文明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使世界為之震驚,牽引出一場史學界的大變革。它是整個東亞地區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文明,也證明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殷代王室的譜系幾乎沒有任何差錯。事實上,《史記》中記載的帝繫上的名字,幾乎全都能在李濟所發現的考古標本——卜辭上找到。


商朝地圖


1899年,小屯村的農民在耕種時發現了刻有文字的甲骨,遂被金石學家王懿榮首次認識為殷商文字,後經王定生、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發展,揭開了研究中國早期文明的帷幕。


殷墟遺址


然而,要揭示殷商都城真面目,必須對殷墟作考古發掘。1928年春,與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名導(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齊名的中國考古事業開拓者李濟正值英姿勃發的盛年,他懷著一顆從美國留學歸來,矢志於人類考古學研究的雄心,毅然揮師南下。李濟和北平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主持殷墟的發掘,前後共15次,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這次劃時代的考古活動,震動了國內外,也成了李濟考古生涯的輝煌頂點。


貳.


李濟和翁文灝、董作賓等學者在荒涼的田野中仔細發掘,當他們發現土層中大量的甲骨文時,高興得歡呼雀躍,從而為當下可認的2000多殷商文字打下了基礎。他們還挖出了殷商時代的史料(青銅器、玉器、建築遺蹟、日用器具、藝術品、鳥獸的骨頭等)。這些都是我國3000多年前歷史的真實面目的記載,連孔夫子也無緣一睹它們神秘的容貌。


1931年春第三次殷墟發掘時,李濟(左二)、董作賓(左一)、梁思永(右一)在小屯駐地歡迎傅斯年所長(右二)視察


李濟對出土的陶器大感興趣,他仔細整理了2000多種瓷器,他認為這些古物與甲骨一樣,可以較準確、全面地反映殷商時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李濟將這些陶器運回北平,多年來悉心研究,得出了許多寶貴的結論。他發現商朝的白顏色的陶器,即考古學家稱之為白陶的,原料與現在一樣。還發現商朝已製造出上過釉的陶器,這是世界上陶器最早用釉的例子。當李濟宣佈這一發現後,英國的考古學家立即在皇家亞細亞學會的雜誌上,將這一特大新聞登了出來。


民國十八年秋,殷墟第三次發掘,

橫十三丙北支坑,李濟手持彩陶片。



叄.


1937年,在殷墟第15次發掘收工後的18天,“盧溝橋事變”爆發,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和正在規劃中的中央博物院向西南遷移。1132箱文物文獻,在李濟的“押運”下,先到長沙,再由長沙轉到昆明,最後遷到四川南溪的李莊。一路顛簸,受盡磨難。途中,兩個隨李濟一起遷移的女兒,患病後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先後去世。


民國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殷墟第十五次發掘,

YM390獸坑清理情形。


抗戰勝利後,李濟以中國赴日代表團顧問的身份,前往日本東京、大阪等地調查戰時被日本掠奪的中國文物文獻。這次調查,追回了周口店遺物、中央圖書館館藏經典書籍等重要文物文獻。但是李濟一直遺憾,沒有找到“北京人頭骨”。

1948年年底,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的文物都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遷移到臺灣。1979年8月1日,李濟心臟病猝發,在臺北逝世。


袁家花園養壽堂西南之亭,亭中坐案上者李濟


當年胡適去世的時候,李濟送的輓聯是從西方借過來、打破陳規舊俗的三句話:

明天就死又何妨,

努力做你的工,

就像你永遠不會死一樣。

這副輓聯,也彷彿是在寫李濟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