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为什么说“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

艺是网拍


李敖说:“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


李济是谁?这个名字对一般大众来说可能陌生,但提起充满神话般色彩的殷商王朝估计无人不晓,而使传说中的商代成为信史,证明它是整个东亚地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将我国有据可查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的就是著名的殷墟发掘。殷墟的成功发掘和一个人紧密相关,他就是李济。(下图附李济“小哥哥“时期美照一张!↓↓↓↓↓)

1918年,赴美留学时的李济



壹.


1926年初春,李济曾和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旅行调查。在西阴村,他们偶然发现了一片布满陶片的地方。从10月15日到12月初,考古队再次来到山西西阴村,这次发掘捡拾起中华文明的一段重要历史——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而且,这也是中国境内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进行的挖掘。挖掘中,李济创造的“三点记载”、“层叠”、“探沟探坑”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今天仍被考古界沿用。


仰韶文化遗址


1929年,李济主持的殷墟第三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龟四版”。1936年4月的第14次挖掘,则发现了一个埋有完整马车和四匹马的车马葬坑。1936年6月,对殷墟的最后一次挖掘,获得了至为重要的成果:共发现有字甲骨17096片。一个失落30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安阳发掘的成果确立了传说中的商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使世界为之震惊,牵引出一场史学界的大变革。它是整个东亚地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也证明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殷代王室的谱系几乎没有任何差错。事实上,《史记》中记载的帝系上的名字,几乎全都能在李济所发现的考古标本——卜辞上找到。


商朝地图


1899年,小屯村的农民在耕种时发现了刻有文字的甲骨,遂被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认识为殷商文字,后经王定生、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发展,揭开了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帷幕。


殷墟遗址


然而,要揭示殷商都城真面目,必须对殷墟作考古发掘。1928年春,与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名导(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齐名的中国考古事业开拓者李济正值英姿勃发的盛年,他怀着一颗从美国留学归来,矢志于人类考古学研究的雄心,毅然挥师南下。李济和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主持殷墟的发掘,前后共15次,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这次划时代的考古活动,震动了国内外,也成了李济考古生涯的辉煌顶点。


贰.


李济和翁文灏、董作宾等学者在荒凉的田野中仔细发掘,当他们发现土层中大量的甲骨文时,高兴得欢呼雀跃,从而为当下可认的2000多殷商文字打下了基础。他们还挖出了殷商时代的史料(青铜器、玉器、建筑遗迹、日用器具、艺术品、鸟兽的骨头等)。这些都是我国3000多年前历史的真实面目的记载,连孔夫子也无缘一睹它们神秘的容貌。


1931年春第三次殷墟发掘时,李济(左二)、董作宾(左一)、梁思永(右一)在小屯驻地欢迎傅斯年所长(右二)视察


李济对出土的陶器大感兴趣,他仔细整理了2000多种瓷器,他认为这些古物与甲骨一样,可以较准确、全面地反映殷商时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李济将这些陶器运回北平,多年来悉心研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结论。他发现商朝的白颜色的陶器,即考古学家称之为白陶的,原料与现在一样。还发现商朝已制造出上过釉的陶器,这是世界上陶器最早用釉的例子。当李济宣布这一发现后,英国的考古学家立即在皇家亚细亚学会的杂志上,将这一特大新闻登了出来。


民国十八年秋,殷墟第三次发掘,

横十三丙北支坑,李济手持彩陶片。



叁.


1937年,在殷墟第15次发掘收工后的18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正在规划中的中央博物院向西南迁移。1132箱文物文献,在李济的“押运”下,先到长沙,再由长沙转到昆明,最后迁到四川南溪的李庄。一路颠簸,受尽磨难。途中,两个随李济一起迁移的女儿,患病后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先后去世。


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殷墟第十五次发掘,

YM390兽坑清理情形。


抗战胜利后,李济以中国赴日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大阪等地调查战时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文献。这次调查,追回了周口店遗物、中央图书馆馆藏经典书籍等重要文物文献。但是李济一直遗憾,没有找到“北京人头骨”。

1948年年底,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的文物都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迁移到台湾。1979年8月1日,李济心脏病猝发,在台北逝世。


袁家花园养寿堂西南之亭,亭中坐案上者李济


当年胡适去世的时候,李济送的挽联是从西方借过来、打破陈规旧俗的三句话:

明天就死又何妨,

努力做你的工,

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这副挽联,也仿佛是在写李济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