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茜说李敖一生都站在权利的对立面,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态度吗?

黄淑辰

首先,问题中“权利”一词用错了,应该是“权力”。

“权力”与“权利”是经常弄混的两个词,说简单点:

权力的意思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造成影响的能力。

权利则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

人只能站在权力的对立面,不能站在权利的对立面,否则自己就要把自己关监狱了。

确实,两个词太接近了,主要是当初翻译的问题,而严复非常反对这种翻译,可严复使用了非常怪的词,这就让大家无法接受。遂使“权利”“权力”不分的问题长期延续了下来。

这种误会还包括自由,自由也是一个典型的误译,西方语境下的自由是一种政治权利,和我们生活中的自由没有太大关系,严复给翻译成“自繇”,这是借鉴了佛经而形成的译法,可惜太怪异了,没能通行,否则后来很多争论就不必发生了。

其次,知识分子是否应该站在权力的对立面

这取决于不同人、不同情境的看法,没有一定之规。

比如胡适先生常常和权力合作,只是保持了他的独立性,这样的结果是两边不讨好,一方面,蒋介石非常讨厌胡适,胡适去世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了很多刻薄话,另一方面,政治上和胡适对立的派别又会产生误会,以此为口实,比如郭沫若就篡改胡适的诗句“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成了“做了过河卒子,只能奉命向前”。

胡适在世时,饱受各方诋毁,他能保持独立人格,因为他有背景。他英语好,上大学时就参与政治活动,得到欧美自由派的认可。回国后成为风云人物,拥有了社会影响,然后再以此为条件,与西方合作,成为庚款退还基金会的代表,有权决定退还庚款的使用,这样国内的读书人不得不围着他转。

可以说,胡适能立身,在于他找到了国内影响力、外国钱这两大资源,当时别人做不到。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他想保持独立人格也不行。

1949年后,他滞美十年,生活一度困顿,由于大量美国汉学学者离开中国回美,大学无教职,胡适只能做到大学的图书馆长,他想去蒋介石那里,蒋又不愿意接纳。后来蒋明确承诺胡拥有言论自由,胡才去中研院任职,但在“雷震案”中,胡中途闭嘴,让蒋得逞。究其原因,胡此时资源不够,只能靠国外影响力来生存,在具体操作上,已无多大影响力。且打雷震的是小蒋加老蒋,胡难以匹敌。

可见,站在权力同一面是有巨大风险的,因为权力不允许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又是读书人的本分,没有它就难称是读书人,当二者冲突时,读书人往往成为牺牲品。

老舍、储安平、梁漱溟、郭沫若、曹禺、冯友兰等,他们曾努力赞美权力,主动献身权力,从结果看,对双方都是伤害。今天单独强调知识人牺牲,也不完全公平,他们也有政治人的一面,他们是作为政治人一面而出问题的,规则如此,无可奈何。

所以,个人觉得,读书人最好能置身权力场之外,这样也许能做出真正的好东西,能真正传之久远。

其三,李敖并没有站在权力的对立面

陈文茜的说法过于抬高李敖了,无非是“创作不好人格好、没有精品有操守”的路数。

李敖曾是立委,本身就是权力中人,只是因为他人格不成熟,还只是一个沉溺于自我表演的巨婴而已,所以没能承担起权力的义务,一味地用胡闹炒作,他的胡闹不仅没有推进权力进步,促进公共福祉,反而起到了负作用。

李敖加入了权力,却没有做出贡献,而是以权力为舞台,满足了他个人出风头、游戏人间的趣味。

权力可能犯错误,但权力的意义在于为公众谋福利,当它背离了这个目标时,我们就说这是坏的权力。李敖的所作所为,与坏的权力同调。

知识分子应该站在权力的对立面,或者干脆逸出权力场(做不到绝对,但可以做到相对),但必须保持建设性,否则有同于无。


老虎他爹

其实李敖的一生并不是站在权利的对立面,而是一直都在监督着权利!

知识分子应有的态度什么样,从没有绝对的定义!

自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分门别类,花样百出,自春秋战国,有百家争鸣,至清末民初,有文化运动!

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各自为战,自我定位的!

同样是知识分子,有人潜心学术出书立传,有人高谈阔论出将入相,有人问鼎中原独霸一方,有人隐居山林笑傲江湖!

知识分子,从来不一,特立独行,自古牛叉!


胆哥人文

知识分子应该有什么态度,没有标准,很多掌权者,也是知识分子。只是也有很多种。主要是社会责任感强不强,道德修养好不好的问题。在官场,为官者考虑的是利益。而李敖先生一生都对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感,批评一些不好的事情。看不惯官场做派。所以显得是站在权利的对立面。


风调雨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