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王公世系圖譜:朱元璋大明如何的「解放」遼東(東北)(1)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朱元璋大明如何的“解放”遼東(東北)(1)

大明朝二百多年幾乎一直在與蒙古作戰,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之患,但是大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蒙古人像噩夢一樣存在,時刻威脅著大明江山,為此大明朝傾國之力修建九邊長城防範彪悍的蒙古鐵騎的不斷騷擾,遼東號稱九邊首鎮,自山海關經錦、義,過廣寧、跨開、鐵,南下寬甸、遼、沈,這條明代遼東長城被“北虜”不斷叩邊,東邊還要小心防範“東奴”女真的做大:萬曆前防“北虜”萬曆後防“東奴”,戰火硝煙終明一朝瀰漫不斷。

對此人們更熟悉的是“愛新國”後金與明軍的戰事,對於延續二百多年的明蒙恩怨語焉不詳,試著還原一下遼東邊外特別是遼西綏中二百多年的抵抗蒙古侵擾的歷史: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等率軍攻佔大都,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北奔上都,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建立的統治了中原97年的“元朝”滅亡了。蒙古人退守蒙古本部但國號仍叫大元,明人稱其為"殘元"、"故元",後稱之為"韃靼"或"北虜"。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朱元璋大明如何的“解放”遼東(東北)(1)

一、大明朝是如何“解放”遼東(東北)的之“輕取“遼西

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大明朝魏國公(中山王)徐達佔領元大都,

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朔

○庚午(初二),大將軍徐達命馬指揮守通州,進師取元都。師至齊化門,命將士填壕登城而入,達登齊化門樓。執其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及太尉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戮之。並獲宣讓、鎮南、威順諸王子六人及玉印二、成宗王璽一。

洪武元年九月,戊戌朔

○戊申(農曆九月十一日),都督同知張興祖率師徇永平,下之。

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大軍佔領元大都,兵不卸甲、將不離鞍,九月即進軍永平。

元分省參政崔文耀以州縣來降。興祖留平章俞通源等以元五省八翼兵守之。

元時綏中地區(瑞州)屬於大寧路,大寧路和永平路搭界,那時還沒有修建山海關,遼西和山海地區是一體的。這從元代的史料記錄中可以瞭解

元至正二十年秋七月乙未,平章程思忠叛,陷永平路,昌黎縣尹周宏死之。詔也速討之,復灤州及遷安、昌黎、撫寧三縣。

元至正二十一年春正月,思忠棄城走,追至瑞州,殺獲萬計,復永平路。【開平府志】

廣寧前屯衛(今遼寧綏中縣前衛鎮),元,瑞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廢。二十六年正月置衛。【明史•地理二】

瑞州(金時,轄境約當今遼寧省綏中縣和興城市西南部及河北省秦皇島市,元歸屬大寧路),明朝初年瑞州(今遼寧綏中縣前衛鎮)曾短時歸屬永平府,大概就是這段時間。

永平路是元大德四年(1300年)改平灤路所置,明洪武二年(1369年)永平路改為平灤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平灤府改為永平府。

這可能是明軍進入東北的開始,但由於明軍當時主要進攻方向是北方大漠的元順帝,暫時沒有進一步向東推進,遼東地區暫時還得擱一擱。

洪武五年春正月,己酉朔

○庚午,上御武樓與諸將臣籌邊事,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曰:“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虜歸附者相繼,惟王保保出沒邊境,今復遁居和林。臣願鼓率將士以剿絕之。” 上曰:“彼朔漠一窮寇耳,終當絕滅,但今敗亡之眾遠處絕漠以死自衛,困獸猶鬥,況窮寇乎?姑置之。”諸將曰:“王保保狡猾狙詐,使其在終必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上曰:“卿等必欲徵之,須兵幾何?”達曰:“得兵十萬足矣。” 上曰:“兵須十五萬,分三道以進.”於是,命達為徵虜大將軍出中路,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東路,宋國公馮勝為徵西將軍出西路。《明實錄太祖實錄》

○(洪武)五年春正月乙丑,詔賜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交趾弓五十、彤弓百。庚午,命達為徵虜大將軍,出中路,文忠為左副將軍,出東路,勝為右副將軍,出西路,三道並進,以清沙漠。”《明史紀事本末》

大軍中路由雁門趨和林,東路由居庸出應昌,西路由金蘭趨甘肅。”這三路軍中西路軍頗有收穫,掃蕩了甘肅行省,但中路和東路軍大敗。明朝這次北征失敗之後蒙古人得以喘息,揮軍南下,襲擾明朝北部邊界。

《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六年十二月丁酉朔。癸卯,胡兵寇永平之撫寧縣及瑞州,大肆剽掠而去。詔以瑞州逼近虜境,宜罷州治,遷其民於灤州,徙撫寧縣治於洋河西,民之近邊者皆徙內地。”萬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邊事》記載:“洪武六年十二月,胡兵寇撫寧及瑞州。詔罷瑞州,遷其民於灤州。徙撫寧縣治於洋河西。”明談遷《國榷》記載:“太祖洪武六年十二月癸卯,故元兵侵撫寧、瑞州,詔徙撫寧、瑞州之民,廢瑞州。”

遼西瑞州(綏中)得而復失,明朝的勢力只是經營到山海關一線。

洪武十四年春正月丁亥朔 

○戊子,故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寇邊,上命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諸將士往討之。

○辛亥,徵虜大將軍魏國公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

洪武十四年九月 

○命魏國公徐達鎮北平,軍民悉聽節制。

○置北平山海衛指揮使司,遂於永平府置遷民鎮、榆關、盧峰口三驛。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

○乙未,調燕山左衛指揮僉事張敬、通州衛指揮僉事韓和、燕山前衛指揮僉事張龍俱為山海衛指揮僉事。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

○乙未,調燕山左衛指揮僉事張敬、通州衛指揮僉事韓和、燕山前衛指揮僉事張龍俱為山海衛指揮僉事。

洪武十五年十二月

○築山海衛城,週一千五百八丈,高四丈一尺。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朱元璋大明如何的“解放”遼東(東北)(1)

對於遼東地區朱元璋倒是自有安排,忙於應對北面的殘元勢力,遼東地區早晚會自動投降: “昔元都既下,有勸朕即取遼陽 者,朕謂力不施於所緩,威不加於所畏,遼地雖遠,不必用兵,天下平定,彼當自歸。

就這樣,遼西地區被暫時放棄,撤瑞州,遷往灤州,這也是瑞州的第二次因戰亂而“僑遷”於外地。上一次是唐朝末年李盡忠叛亂期間。

“瑞州(本威州,貞觀十年以烏突汗達幹部落置,在營州之境。咸亨中更名。後僑治良鄉之廣陽城。縣一:來遠。)右初隸營州都督府,及李盡忠陷營州,以順州隸幽州都督府,徙瑞州於宋州之境。神龍初北還,亦隸幽州都督府。”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志第三十三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