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 題/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 文/一恆獨步:永恆的歷史,新鮮的今日,她總在悄悄的暗示你我怎樣前行。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摘要: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操之過急,終究未能鬥過燕王朱棣,最終還是把江山讓給了朱棣,可悲可嘆。

1398年,對於剛剛登上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來說,面臨最為頭痛的問題,不是國家內部民不聊生,也不是邊境外患頻繁讓他始食不甘味,難以入眠。

而是他因為繼承大統後,面臨的是他的那些為大明王朝建立了顯赫的功勞,並且至今還擁有重兵的一位又一位皇叔,每天如影形隨的在他眼前晃來晃去,怎能食之有味呢。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志在削藩的建文帝朱允炆)

削藩很快就成為建文帝唯一的選項

是讓諸王乖乖的交出兵權,再給他們換個地方享受人生,成為建文帝朱允炆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封建專制時代,誰不想成為貴為天子,讓人人跪拜的帝皇。

而太多的手握重兵的叔叔輩的諸王,無疑成為威脅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最大不穩定因素,削藩自然而然擺在了他的龍案之上。

只要皇帝有了這樣的念頭,當然不缺乏和他同樣一條心的大臣,完全支持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首推黃子澄和齊泰這倆位大臣。

尤其是黃子澄,無論是處於憂國憂民也好,還是更好的鞏固朱允炆皇帝之位坐得更穩當,這個良好願望出發。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朱元璋像)

黃子澄向朱允炆闡述西漢時期的漢景帝劉啟削藩的經過,那時的漢景帝面對的可是受到太后支持的“七王之亂”,完全不同於皇上您現在的處境,您是先皇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整個國家都支持您的決定,沒有人敢唱反調的,就是敢公開和您叫板,也可以調動全國的輿論,當然是軍隊去征討。

黃子澄的一番講述,徹底堅定了朱允炆削藩的信心和意志。很快,朱允炆以皇帝的名義,開始推行削藩政策,目的很簡單,只要他的皇叔們交出手中的兵權,願意異地安置,天天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和錦衣玉食的生活。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力主削藩的黃子澄)

周王開刀成功朱允炆削藩信心十足

怎樣才能讓皇叔們心甘情願的交出手中的兵權呢,朱允炆還是採納了黃子澄和齊泰的意見,採取各個擊破,吃柿子先從最軟的開始。

首先瞄準了雖然佔據重鎮開封,手裡卻有沒有多少人馬的周王朱橚。選擇朱橚作為突破口,是因為朱橚在朱元璋時期,沒有完全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 》規定的:

“凡自古親王居國,其樂甚於天子。何以見之?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亞於天子,而自奉豐厚,政務亦簡。若能謹守藩輔之禮,不作非為,樂莫大焉。”

擅自離開封地到鳳陽而獲罪,被朱元璋下令遷往雲南留下了劣跡。

更讓朱允炆動了要從周王朱橚開刀的,還因為他養了一個對朝廷特別忠誠的兒子汝南王朱有爋。這位不孝子竟然不顧父子之情,主動向建文帝舉報他的父王竟然要造反,並且證據確鑿。

朱允炆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好的事情,犯上作亂,真的死有餘辜。不用說,一個小小的周王手下的兵將,又怎能抵擋住朝廷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進攻呢。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周王朱橚像)

再說,周王朱橚的將士們,可不願意為叛亂賣命,因為他們的妻兒老小和家族都是在國家的疆域之內,如果參與叛亂,那可是要滅九族的,基於這樣的心理,周王朱橚被捉住了。

拿下了第一個,建文帝朱允炆覺得心裡有底了,他迅速把目標指向了代王朱珪、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

原以為會大費周章。誰知,一年之內,竟然這麼輕鬆的解決了4個皇叔,這讓朱允炆感到削藩並不是那麼激烈和不可預測的。

或許是削藩推進的很容易,或許是其他的原因,朱允炆覺得要讓燕王朱棣就範也絕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

當然,朱允炆知道燕王絕不像上面四位皇叔那般好動,不然他也不會採取先易後難的方式進行的。

因為,朱允炆非常瞭解他的這位四皇叔,當然知道四皇叔鎮守北方已有數十年,一直擔負著阻擊蒙古人南下進犯的重任,手裡兵多將廣。但是,由於削去了四位藩王,朱允炆已經沒有什麼顧忌。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明初藩王分封圖)

操之過急最終削藩失敗

朱允炆恰恰忘記了他的對手,絕不是一個平常之輩,尤其是他削去四位皇叔的王位採取的一項政策,完全違背了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 》中的要求,擅自在這些異地安置的皇叔的王府裡設置了賓輔和伴讀,並讓翰林學士以儒家的為政傳統教育和輔導諸位年幼的王子。並規定王子們不準參與文、武政事,這個命令顯然與《皇明祖訓 》中的內容大相徑庭。

僅僅這一條,就讓燕王朱棣抓到了痛處,他開始反擊,同樣的,朱棣還有一個最為有力的武器,也是《皇明祖訓 》中的重要一條: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這對於朱棣來說找到了最大的師出有名的旗號,那意思很明瞭,朱棣不指責這是朱允炆執意削藩,而是把矛頭指向朱允炆身邊主張削藩的大臣黃子澄和齊泰這兩位,因為皇帝身邊出了奸臣,那親王責無旁貸就要領兵征討“清君側”了。

朱棣料定建文帝不會去殺黃子澄和齊泰的,因為當皇帝在這個關鍵時候誅殺重臣,那還有人為皇帝盡忠嗎。朱允炆不用說嚴詞訓斥朱棣的強詞奪理,是以下犯上,清君側只是藉口。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朱棣像)

當然,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把話說絕,他的意思只要四皇叔你交出兵權,同樣可以享受榮華富貴,豈不是人生快事。

朱棣感到既然已經動了這樣的念頭,根本沒有回頭路可言。朱允炆覺得仁至義盡,平定叛亂自然也是輕而易舉之事。

於是,由平定諸王的曹國公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再次擔綱去進攻燕王朱棣的府衙之地北京,在朱允炆以及李景隆的心裡,50萬大軍就是一個一個排著前進,也把北京城踏平了。

可是,朱允炆在南京城望眼欲穿,等來的消息確實這樣的,李景隆的50萬大軍竟然被燕王朱棣打的落花流水。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朱棣劇照)

更為不幸的是,燕王朱棣的鐵騎已經過了黃河、又過了淮河,已經到了長江邊。尤其是讓朱允炆無法理解的是,真正的由他爺爺朱元璋建立起來的強悍的軍隊,竟然會被朱棣打的這麼慘,他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朱棣竟然跨過了長江,更讓他懵逼的,他沒有殺掉丟了50萬兵馬的李景隆,這個傢伙竟然為朱棣打開了城門。

傷心不已的朱允炆是真的死了,還是乘混亂時化妝之後逃出了南京城,至今給歷史留下了巨大的懸案。

朱允炆之敗要“怪”朱元璋,朱棣之勝要“謝”朱元璋

(朱允炆劇照)

一場因為削藩引發的政變,竟然以朱允炆的失敗收場,真的令人唏噓不已。

更讓人心痛的是力主削藩的黃子澄和齊泰被朱棣以凌遲之罪處死,俱滅九族。朱棣尤其是對黃子澄更為殘忍,家中女眷世代皆為官妓,可以想見朱棣對黃子澄可謂恨入骨髓。

朱允炆之所以落到這樣的下場,包括陪他一起上路的黃子澄和齊泰這倆位大臣遭受如此酷刑,都源於朱元璋的頂層設計。

倘若沒有朱元璋事先弄出這樣的頂層設計,或許不會出現這樣不堪的局面。朱允炆一道聖旨讓朱棣自盡,朱棣還會謝主隆恩,當然,事實絕不是那樣,歷史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