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地區的歷史

因為有鄰近的“臺灣觀光學院”“東華大學”,壽豐站成為轉接點,才較為外地人所知。而也因為“牛犁社區協會”,沉寂了近三十年的“豐田”地區,才重新吸引眾人的目光。

“豐田”地區的歷史

啊!才知道原來始自1913年,日本人即來此開村,當成日本人的“移民村”。豐饒的田疇、森林,使得這片介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有山有水的平坦良地,成為“豐田村”, 包含豐山、豐裡、豐坪等地。

“豐田”地區的歷史

還不需要滄海桑田,只消“二戰”日本戰敗撤離,來自新竹苗栗的客家人即來此墾殖,現仍佔六成的人口,閩南人約佔兩成。而很快地,1960年代豐田玉的開採,帶來新-波的繁華。也很快地,玉礦被濫採盡,豐田再度沒落。豐田地區的落沒,可以說是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不得不說,人類在不斷消耗自然資源,一旦這片土地的資源被消耗殆盡,那麼它通常會被懶惰的人類拋棄。

“豐田”地區的歷史

不曾消失的",是日本人 當初建移民村時,整齊劃的旗盤街道規劃。原日本神社(現碧蓮寺)的鳥居、開村紀念碑、石燈石狗、不動明王、祭典鍾仍在。而原警察廳舍,在牛犁社區的努力下,成為幽雅的“壽豐鄉文史館”。一段殖民歷史仍有跡可察,對臺灣近代史建構,“眼見為憑”十分珍貴。

便是在這樣一個 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牛犁社區最早的源起,是1996年由吳鳳娜、張百合與遊雅帆三位社區媽媽,將先生、孩子一起拉來辦活動開始。

“豐田”地區的歷史

當時主要是太太們籌劃,接下來先生們加入,逐步形成核心的四個家庭:徐永光、鳳娜、鍾國祥、百合,加上永遠的總幹事楊鈞弼、雅帆,還有永光的弟弟永明、秀蘭夫婦。鈞弼出身軍人家庭,雅帆則從小生長在高雄左營。初搬到豐田,老大放學回家總被同學丟石頭。兩人至今都還租房子住,世俗定義上經濟情況不佳,我也才瞭解他們何以開那麼老舊的車子。但他們以著自己的理想,養大了兒女,深具社區關懷。但要得到政府部門頒發的社造榮譽獎項後,鄰居才“真心”肯定,這樣的生活,也有其意義。“否則哪會得到那麼高的榮譽”,這對夫妻如此解釋。

“豐田”地區的歷史

牛犁社區有三不政策:絕不在組織內談政治,不談宗教,更不談私利。所以當我問起鈞弼對“花東高速公路”(或什麼“那條路”)的建立有何意見時,他謹慎地表示:他個人有其立場,但不會站出來代表牛犁社區支持或反對。”在臺灣已近十年的歷史,從中鼓勵了社區的關懷與結合,也做出不少成績,基本上培養了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

“豐田”地區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