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零距離
做生意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消費者在哪裡,會在哪裡購買產品與服務。今天我們位置的改變已經成為一個常態,甚至在數字化的時候,這種改變更為常見。
拿最近這一二十年來做一個分析:
最早在網購出來前,消費者都在線下實體店;
網購出來後,消費者移到PC上;
移動互聯網出現後,PC上消費者移動到手機上;
移動互聯網出現後,同期人又向線下遷移,也就是O2O;
消費者先是從線下實體店轉移到線上,這段時期電商大量發展起來。之後消費者又轉移到移動端、再到如今的迴歸實體店。如果說此前是由於科技技術、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帶動了電商,也是的消費者轉移到線上,那麼如今就是消費升級、體驗至上使得消費者重歸實體店。這當中市場的導線已經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不難看出,這幾次遷移共同特徵:都是由互聯網公司引起的,傳統零售商沒有帶來變化。市面上大都說電商的出現使得實體店關店潮、空城效應愈加明顯,其實不然,純粹的線上消費不足20%,80%以上的消費還在線下;很多有消費力的人群很多還是集中在線下。逼死實體店的從來不是電商,而是實體店落後的營銷模式。傳統實體店固守租金、價差、商品等模式,使得電商通過便宜、便利、實惠等特點硬生生從無到有的快速佔領消費市場,並對傳統零售造成威脅。
如今電商在線上流量紅利趨於飽和、成本與線下接近的情況下,及時作出反應:
1、落地體驗店。他們抓住消費者追求體驗、享受服務的特點,通過落地體驗店彌補體驗、服務的缺失。
2、線上線下同價、同品。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打破線上線下的差異,讓消費者享受線上線下無差別的購物服務與體驗。
3、會員體系。曾經的會員體系的價值變得更加重要,佈局線下,手機更加完整、準確的用戶信息,更完整的刻畫一個用戶的喜好等用戶畫像,有利於未來商業的擴展。
實體店在經受電商的打擊後,也大量轉戰線上,不過相對於互聯網基因的原住民,他們入局的時間較晚,但也有大量實體零售在線上獲得成功。這次新零售線上線下的浪潮,他們終於抓住了,不少實體店也逐漸推行線上線下同品同價、活動同步、會員同步等服務。零售市場幾乎人人再喊新零售變革,線上線下融合。
電商佈局實體店肯定會加速實體店的洗牌,但是在線上線下融合的大趨勢面前,電商消滅的是那類不能跟著時代變化的實體店,因為線上線下一定是融合發展的,不存在誰消滅誰。實體店也會在這次衝擊中不斷調整商品結構、盈利模式、服務質量、體驗感等。零售的未來還是屬於實體店,但是屬於那些改變的實體店。
成就新零售
實體店曾經被電商逼死。現在電商又反過來開實體店。
看起來好像不可思議,實際上,正是基本的經濟學理論能解釋的。
傳統的實體店,在小範圍的區域裡是壟斷的,也是有定價權的。這就造就了這些門店的租金也比較高。當電商來襲,這些實體店的租金和固定運營成本沒有能夠及時降下來,但生意已經受影響了。然後,關門大吉。
而電商呢?早期依靠低價和網絡效應,很快獲得了客戶。在電商獲得了客戶,有乾死了實體店之後,電商就成了壟斷性的銷售者了,價格反而賣的比原來的實體店高。
但是,接下來的競爭,就是電商之間的競爭了。實體店被滅掉之後,消費者感受到了沒有實體店不方便,還是需要實體店的。於是,哪個電商能夠搶佔實體店資源,無疑在競爭中就會佔據優勢。
那麼,電商做實體店,與原來的實體店,有什麼區別呢?至少有幾點不同。一是租金,電商的議價能力強,租金可能就有優惠了。二是貨品調配能力,電商能夠根據該區域消費者的需求,配置最佳的產品組合。三是成本和物流優勢,這也是單個實體店個體戶實在無法比擬的。
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屬性。有很多商品,是需要實體店的,當電商壟斷了網上銷售之後,反過來建設實體店的網絡,是一個電商戰勝另一個電商的關鍵。就是網絡和渠道的能力。
現在,有不少電商巨頭,參股超市,大概就是這個邏輯吧。不過,像7-11,便利蜂等小微型實體網點,也許在未來更有價值。建議創業者要重點考慮這種業態。
孫建波
我曾經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在光線暗沉、貨品雜亂、空間逼仄的小店裡,哪怕只是順道買瓶礦泉水,也能聽到店主在與朋友的聊天中慨嘆電商的衝擊之大,哀呼實體店沒法做了。
但環顧四周,我實在想不到這樣的小店還有多少生存空間,將“電商衝擊”當成自己做不下去的理由,簡直是往自己臉上貼金了。
其實,所謂的“國內實體店難做”,僅僅是一部分實體店的現狀,相反,還有不少實體店越過越滋潤。
近年來,中國電商發展極其迅速,許多人用歐美仍以實體店為主作參照,呼籲保護實體店,但這個說法簡直是偷換概念。發達國家固然在電商領域走得相對慢一點,實體店的生存空間相對也大得多,但自有其客觀原因。比如歐洲人相對更習慣實體店,其實是因為生活節奏太慢,生存壓力小,日本的便利店體系極其發達,則是因為全世界最發達的交通網絡覆蓋,由此衍生了通勤族消費模式。至於中國,地域太大,經濟不均衡,但大家的物質需求又因為網絡化社會而呈現一定程度的趨同,這就給電商提供了發展空間。
更重要的是,無論歐美還是日本,實體店都跟國內的舊實體店有很大差別。明亮的店面、或通透或柔和的採光、精心設計的擺放,還有無處不在的美學,都使得逛街變成享受。大品牌的標準化,小店的個性化,都體現了“設計無處不在”的思維,也提高了購物體驗。我不少設計界的朋友都曾專門為了拍攝店面設計而出國拍拍拍,每家小店都能拍出匠心獨運之處。
換言之,國內許多實體店近年做不下去,根子並不在電商,而是因為自己的落伍,因為自身無法給顧客提供好的購物體驗。而那些有特點的實體店,還活得很滋潤呢。有個性的小店自不必說,標準化品牌也有其長處,比如7-11,讓你在它和那些逼仄陰暗的雜貨店裡挑一個,你挑誰?
所以,所謂“電商衝擊實體店”,實際上僅僅是實體店的自我洗牌。在這一背景下,電商選擇做實體店就再正常不過了。一直以來,電商受限於網絡的隔閡,無法給用戶提供直觀的購物體驗,這也成了網購的最大短板。再加上線上成本越來越高的因素,電商由線上轉向線上線下結合,實屬必然。我倒是很期待這樣的洗牌,因為在電商思維的驅動之下,因為對購物體驗的重視,我們的實體店在設計、在美學上應該都會更上一層樓吧。
葉克飛
在電商剛剛出現時,實體店確實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但並沒有被逼死,就像馬雲說的,這批死的實體店並不是電商太強,是實體店本身就有重大的問題,電商只是加速了它的死亡而已,不少傳統的實體店由於經營模式傳統,租金人力成本高昂但售賣不足,服務態度差,鋪貨渠道有限等原因,倒在了電商快速生長的週期裡。最好的反例就是那些注重“消費者體驗”、“人性化設計”、結合現代支付方式的24小時便利店,他們在電商的衝擊下基本沒有太大的影響,反倒是因為移動支付的發展,降低了運行成本,隨著新零售的出現,這些24小時便利店好像又站到了風口上,重新煥發生機了。
至於,為什麼電商到今年又開始大量的開實體店,比如京東的便利店,阿里的盒馬生鮮,各類無人便利店等等,客觀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線上流量越來越貴:隨著線上電商的激烈競爭,很多線上流量的成本已經不比線下流量低了,甚至在很多領域線上的流量成本比線下成本更高,反觀線下,很多實體店正需要進行升級和改造,移動支付已經越來越方便,這正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呀。
2. 線上數據與線下數據:隨著移動互聯網這幾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在網上的行為基本已經被採集完畢,但線下的數據還是維度較少,佈局線下能夠更完整的刻畫一個用戶的喜好等用戶畫像,對未來的商業擴展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觀點,希望對你有有所幫助。
鉛筆道
逼死實體店的電商?
我認為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我認為線下實體店大量倒閉不僅僅是因為電商,更關鍵的問題出在實體店本身,電商只不過是擔當了篩選者的角色而已。
那些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沒有特色的線下實體店不能夠帶給人們良好的服務和購物體驗,被淘汰掉在自然不過了。相反那些服務良好、產品品質好,有自身獨特文化魅力的實體店反而活的更好。畢竟人們線下購物更看重的是良好的服務與購物體驗。
因此在電商的衝擊下,線下實體店將會朝著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店內佈局設置更加貼心有格調、產品品質更有保證的良好態勢發展。
再來看電商反過來大量開實體店,無非是以下幾點原因:
1.線上流量紅利期已過
目前電商客戶流量已經趨於飽和狀態,線上流量紅利期已過,需要到線下找尋突破口。
2.運營成本增加
目前電商線上的運營成本也在上升,有的“網店”成本已經超出實體店的房租了,而且
3.消費升級,人們更注重產品質量和購物體驗
開設線下實體店,剛好能夠彌補電商的短板。其實馬雲提出的新零售概念,也是基於這個目的出發的,將線上線下相結合,互相取長補短,線下門店能夠帶給用戶良好的購物體驗,如果覺得產品不錯需要復購還可直接線上下單,足不出戶即可等貨到家。如此一來,線上線下互相引流,達到合作共贏。
總結: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唯有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升級才能長久發展,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從線上到線下的轉變,更像是阿里提出的新零售概念。
新零售是什麼?
零售,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
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2016年10月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新零售的興起
新零售的概念仍然是由電商巨頭提出的,旨在聯通線上線下,解決線下管理落後、物流缺失,線上流量有限、體驗差等特點。雖然也有人懷疑這是電商巨頭為轉戰線下而找的藉口,但是接受這種模式的人不在少數。
銀泰和阿里合開了場景化營銷的生活選集、大潤發與阿里打造了盒小馬、永輝超市與京東打造了超級物種、王府井百貨開起了主題百貨……從百貨、餐飲到服裝、文娛,大家都在打造自己的新零售,訴說著各自的故事。
切實來講,新零售模式符合消費升級的社會現狀,帶動了線下市場的新消費。據悉,今年一季度,中國消費市場呈現穩步加快增長態勢,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繼續增強,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8%。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可以看到,線下消費持續回暖態勢。今年一季度重點監測零售企業百貨店、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7%、4.4%、6.3%和7.2%,較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8、0.6、0.5和0.4個百分點。這與實體零售企業的積極轉型升級、傳統商業體調整商品結構和業態結構,開展供應鏈、渠道和服務方式創新等因素是分不開的。
對於新零售取得的成績,或許我們可以舉出幾個例子,盒馬鮮生短時間內就實現盈利,坪效達到普通超市的3到5倍;小米之家坪效做到27萬/平米;五芳齋的無人智慧餐廳營業額提升了40%。這些消息更直觀地說明了新零售可以拯救傳統零售。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商開始轉戰實體。
36氪
馬雲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其實是讓淘寶沒有難做的生意,而現在的新零售正在做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可以幫你引來客流,免費為你做廣告,讓附近的顧客找到你店。二可以幫你鎖定顧客,實現跨界經營,利潤翻倍。
紅人裝北京站
電商已淪為傳統,實體店將逆襲崛起
電商的成本越來越高。
電商已經突飛猛進地發展了很多年,現在的電商成本之高已不低於實體店:人工11%、天貓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後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加上稅務,如果沒有50%以上的毛利率,電商根本沒有辦法持續經營。
每當萬物沉寂,必有強大的新生命在孕育,它會引領下一輪萬物復甦。
大蕭條裡必然藏著大機會。
在這個充滿著變數的時代,各種逆轉都會隨時發生。
比如,在PC時代,淘寶革了百貨的命,京東革了電器賣場的命,天貓超市革了賣場的命!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它們卻又被淪為了傳統企業,而近期,關於實體店逆襲案例越來越多...
實體經濟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敗給了自己。
傳統的一打品牌,線上銷售越好,線下關店越狠。
價格優勢就是關鍵因素,所以,只要做不到線上線下同價,實體商家就會被自己打敗。
請記住:最優秀的商業模式,一定誕生最兵荒馬亂的時代!
反觀幾大電商平臺,無論是阿里巴巴、京東,還是亞馬遜等,他們無一例外的遭遇到了瓶頸,抬頭就是天花板,利潤增長趨於放緩,市場需求幾近飽和。
電商靠著“價格攪局者”、“成本攪局者(輕資產)”的身份,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吹起了一陣風,也釀造了很多泡沫。
導致了一切以所謂“創新模式”和“投機性經營”的電商企業死亡之路。
雙11經濟是典型的賠本賺吆喝,價格戰導致中國零售走向無利潤時代,電商在毀滅傳統經濟結構的同時,本身也陷入了沼澤無法自拔。
最近的兵敗2017的黃太吉,要搞餐飲生態做移動互聯外賣,每單的抽成比例高達40%-50%,目前半數工廠店已關閉,合作的有品牌餐企,目前2/3已出走。
還有之前熱門的美味七七,順然倒閉。
不只是傳統電商大戶,垂直領域的電商更是在經歷大逃亡,今年上半年已有20多家電商倒閉。
電商的優勢也正在消失,現在開一家“網店”的成本已經超過實體店房租了,比如對於淘寶來說,每引來一位顧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價都不到80元!
2017年的前2個月還沒結束,一批電商企業已經倒下!
無法持續打動消費者,盈利模式弱,陷入補貼大戰,巨頭卡位競爭,商業模式過重,盲目擴張,創新缺乏已成為電商致命癥結。
這兩年,電商的運營成本在大幅增加,但反觀實體商業,降租早已是共識,這兩年,連地標性的購物中心都在順應趨勢,給商家更多折讓,不乏恆隆、華潤、瑞安這樣的頂級商場。
其實,日本也曾有過實體店衰退期,但幾年的調整後,更強調人性化的細節服務,匠人品質打造家的延伸,更多貼心的基礎設施,品質至上打造特有賣點,還有商場無敵的售後服務,目前已重新穩定崛起,當下的中國正如同當年的日本。
現在眾多實體店之所以還在徘徊,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醒來。
一直在拼價格、拼門面優勢。未來那些同質化的產品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唯有那些能為用戶提供獨有體驗的實體店,將脫穎而出。
在這個大趨勢下,很多電商也被倒逼著從線上走到線下,開設實體店為消費者提供一個體驗的場所,彌補自家短板。
這就是“消費升級”的本質,如今的90後、00後,消費的喜好及習慣已大大不同,越來越多實體店玩出競爭力,選擇顛覆出發展新路。
未來5年,實體店真正的機遇已降臨,傳統實體店一定會贏!
aisweets
很少純電商品牌開實體,是平臺開實體。
潮流都在談“新零售”,如何為新零售,就是線上線下結合,電商平臺都在推行這思路,自己還不先去搞個模樣,平臺去開實體非常有技巧的,並非適合每行業去模仿。新零售其實早就有,nike,adidas,早就實體遍佈全國,再入電商。
平臺進入實體,細看一下做的是什麼行業,盒馬賣的是什麼,如何7天無理由退換?消費=實際消費,供應鏈上的優勢更不用說了,資本運作下,貌似又呈現一新趨勢,讓各行各業跟隨這新模式。
純電商品牌落地實體基本上很難,沒有實體經驗,地方成本,人員成本,倉儲運輸成本,各方面開銷不小。兩大重點:一:電商銷售流量的差異造成消費者在選產品上完全不在同一平面上對比,流量越大肯定銷量越大,這不在於其產品有多麼突出,線下不一樣,消費者看到摸到,選品方式就不一樣了。二:電商覆蓋範圍是全國,實體覆蓋範圍有侷限的區域。
周誠皓
為什麼大家寧願去網上買不願意去實體店,最重要的原因是網上購物便宜。最近幾年實體店主一直抱怨生意不好做,利潤遠遠不如往年,想想也是在以前信息不透明的時候,很多實體店往往是躺著賺錢,不用在乎客戶體驗,不在乎產品質量。
很多行業利潤甚至是賣一個產品賺一倍的利潤,或幾倍的利潤。突然間網購出現了,一樣的東西便宜很多的價格,消費者自然會去選擇同質量最便宜的價格。
就算是現在,部分實體店在選擇產品的時候也並不是首先考慮產品質量,而是先考慮產品利潤,利潤低根本就不願意銷售。這樣最終導致的就是廠家提高市場零售價增加門店利潤,提高零售價又導致產品銷售量降低。造成了消費者買不起,廠家產能也上不去,產能上不去工廠工作人員收入不能提高,收入低自然不能大量消費市場上的產品。
實體店不景氣主要還是消費者手裡沒錢,社會利益分配不公,大部分人沒錢怎麼消費?高房價透支了人的消費能力,房價年年漲,消費能力年年下降。
中國經濟發展有點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