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認爲是滿清奠定了中國的領土?

Dannysir1


首先,看拉各位的回答感覺都很有道理,滿清我雖然看不上,但是就領土而言,他確實奠定啦中國領土的基礎。

但是這個被奠定的領土基礎其實是差一點就沒有被繼承的,我感覺所有答案好像都忘記了一個關鍵人物的關鍵作用。沒有他,清政府退位後的領土合法繼承都會成為問題。


就像群友 李子木沫 所說,沒有合理合法繼承情況下,國際法是不承認的。

我們都知道偉大國父孫先生的組成的同盟會提出的革命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是一種有著漢族至上狹隘民族主義的口號,和數百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口號類似。他們致力於恢復的是傳統漢家天下。而不是,現在的中國當代的中華民族。當然,孫先生是有時代侷限性的,我們不好怪他。


隨著1911年武昌首義開始,革命狂潮席捲全中國。

無數省份紛紛獨立,建立國民革命政府,獨立的各省份,共推孫先生為中華民國政府首腦,與此同時,北京的原清政府還沒有退位,並積極籌備軍餉,命令北洋軍出兵討伐中華民國政府。

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角老奸巨猾的袁世凱出現了。

他先是派兵南下攻擊武昌城,威逼國民政府,並充分展示自己的強大實力。在展示實力之後又按兵不動,養寇自重。回過頭去又去要挾清政府要錢,要糧,要權力。



並表示條件不批准,他就打不贏革命黨。

當時清政府是女人執政,加上前不久爆發的上海金融危機,將清政府最後一點積蓄也賠的一分不剩下,可以說是國庫空虛。僅僅剩下個空架子。於是隆裕皇太后無奈,吧能賣的所有都賣啦,還是湊不齊軍費。

袁世凱眼看大清朝是真的沒錢,也弄不出什麼油水,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來,終於松啦一口氣,頓時野心膨脹,他就開始二面談判,一面和國民政府孫先生談,要求成立聯合革命但是先決條件是,政府有我和北洋軍領導,一面和清政府談判,要求皇帝提條件退位。



二面談判讓袁世凱佔盡主動,有名望無軍權的國民政府和孫先生急於讓革命成功清帝退位,就答應了袁世凱的要求,成立共和政府,並由北洋軍閥主導聯合政府。

眼看,南邊已經談妥只剩北邊清帝退位條款,袁世凱越發的急不可耐。終於在1912年2月12日, 清朝在袁世凱要求,或者說脅迫之下發布退位詔書。


清帝溥儀的退位詔書是由江蘇首富,晚晴著名實業家狀元張謇所擬定。

第一次書寫詔書時候,所謂的狀元郎張謇完全不明白袁世凱意圖。

這份詔書裡只寫了“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袁世凱可是聰明人,不可否認他比孫先生要聰明的多,他看到這第一份詔書,尋思很久,在後面補充啦一段話。

就是這一段話,讓中國佔據法理位置,保住了東三省,內外蒙古和新疆西藏六個邊疆省份。


這就話就是:“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大一統之中華民 國”

好吧,這關鍵的一句話,就足以讓袁某人成就偉人之名啦,原因很簡單,如果不加這段話,按照孫先生同盟會黨人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所言,那麼東三省就將是滿族所有的土地。

清帝如果退位回東北,他們要獨立建國也是有法理基礎的,東北很有可能會脫離中國,這樣的情況也同樣適用於蒙古,西藏。新疆這三個邊疆省份。

要知道這三個省,其實在明朝時,也不算作是中國核心領土,明朝實力強就會有一定控制力,如果實力弱的時候,那就是分裂割據的化外之地。是因為滿清的民族政策,這數個邊疆省份才加入到中國領土中來,如果這時候還要“驅除韃虜”必定是會鬧分裂的。


當時邊疆形勢並不好,英國對西藏有領土野心,沙俄對新疆蒙古也一直虎視眈眈。

正因為袁世凱加了這麼一句話,堅持五族共和,各族平等,才算是吧六個省民心穩住了,也給啦北洋政府,以及之後的民國政府,新中國合理合法繼承清朝完整領土的法理依據。

誠然袁世凱後也來因稱帝,淪為“竊國大盜”,但不可否認,退位詔書這件事上,他可謂是立下拉再造中國的大功績。

另補充一下袁世凱並沒有和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籤的僅僅是《中日民四條約》他在對日事件上,已經儘自己最大努力保留民族權益。

他的黑點除了,最後稱帝,其實並沒多少,也是一個有氣節的中國人。


阿斗不傻


因為本來就是清朝奠定的當代中國版圖啊!

每當我們在說清朝奠定現代中國版圖時,總會有人不承認。他們總共有三種說法:

1.中國現代版圖是各代共同奠定的。這話是有問題的。之前各代就是奠定了漢地基本盤,對於各藩部一直是強則有,弱則無,現代版圖的東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各代都沒有真正納入中國。(可以去看我在”如果沒有清朝,中國會止步漢地十八省嗎”的回答),這個叫“化四夷入中華”。



2.中國現代版圖是蔣公通過《開羅宣言》奠定的。這話最初是某論壇的神論,被很多人支持,但這句話問題更明顯,《開羅宣言》只說日本要歸還東北臺灣等,像西藏等根本就沒提過,那問題來了,這些地方誰奠定的。

3.中國現代版圖是我軍解放全國奠定的。但這問題更明顯了,這個全國從哪裡來的,我軍解放新疆,為什麼不解放外西北呢?我們是先有全國,後有解放。另外,如果我們是通過我軍武力征服或佔領得到的領土,就是承認在新中國之前,否認了全國各地在1949年之前就是中國的事實,屬於無主地或別人的領土。以此推知,那些獨立分子就合理合法了,因為這種理論下,他們是我們強佔的。所以我深刻懷疑這個論點是不是分裂分子搞出來的。以後對於這種觀點,直接可以問:1949年之前是不是中國?如果是中國,那就不是奠定。奠定是以前沒有,現在有了,難道後人打下基礎的說法?這不是開玩笑嗎?我軍不是奠定,而是重新統一了我們的領土。

下面,我從法理的角度講一下,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了我國現代版圖基礎?本文一共七千多字,會涉及一些法律名詞,可能會有些難懂,需要慢慢看。

說道法理基礎,就要從國際法和領土主權說起。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沒有很嚴謹的領土主權觀念的,但到了17世紀,即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各國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國際關係中國家主權、領土、獨立等原則,也形成了以條約體系為基礎近代國際法體系,現代國際法法學也一般以此作為開端。之後經法國大革命,一戰等發展,到二戰後,一系列的《維也納公約》和《聯合國憲章》簽訂後,現代國際法體系基本形成。國際法的形成時間決定了傳統中國的朝貢體系勢必會在清朝受到現代條約體系衝擊,因為朝貢關係就不符合現代國際法的獨立主權國家原則,所以這就需要改變自己天朝上國的地位,與各國站在同等地位上交流,由原有的疆域觀變為領土觀,這就是“化天下為萬國”。

說到國際法和條約,我想大多數中國人都是秉持著“國際法沒什麼用,弱國無外交”。其實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誠然國際關係的基礎是實力,但不意味著只有國家實力,其

實弱國更需要外交,更需要有效利用國際法。國人這種觀點在現實社會有三個問題:

1.忽視了現代國際外交大背景。在現代國際社會,隨著反戰呼聲的高漲,戰爭已經不在是國際社會的主流,國際上雖戰爭不斷,但總體是和平的。在這種和平的環境下,就不可能隨時進行武力威懾,更多的還是外交層面的鬥爭,所以我們看到平時都是外交部發聲,因為和平時期外交部是衝在前面的。而外交其實就是一個理字,那這個理從哪來的,就是按照國際法來的,像美國之前通過臺灣海峽,就是以國際法公海行駛為由,中國外交部無話可說(其實我國通過瀨戶內海也是依賴這一原則)。合理利用國際法,才能更好的保障國家利益,這一點,在美國外交中很明顯,我們媒體一說美國就喜歡說霸權主義,實際上,美國國防部等部門都有一大批專門為其服務的國際法專家,為其行為找法律依據,使美國外交屢佔上風,我們以前也是吃過虧的(八八年,中美貿易談判,美國司法部帶了2000位國際貿易律師,導致中國實際被牽著走),所以我們現在也在儲備國際法的人才,這就是法理基礎在現代外交的作用。

2.忽視了現代國際法的效力。隨著現代國際法逐漸形成,國際法體系的效力不斷提高。在一戰之前,國際法更多的只是相互遵守的約定,沒有更多的約束力。一戰後,很多人認為要有一定的國際對話體系制約,在這一背景下,國際法的效力逐漸提高,在一些國際交往中各方開始將國際法作為解決爭端的途徑,比如在1925年的荷蘭與美國就帕爾馬斯島在海牙法院進行領土仲裁。類似的例子還有如北海漁場仲裁案等,國際法的認同度提高了。到了二戰之後,隨著現代國際法的完善,國際法的效力和執行力不斷提高,比如現代的引渡協定等被各國認同,再比如審判了一批國際戰犯(比如臭名昭著的烏干達軍閥孔尼)。在當代國際社會,在許多國家,國際法的效力是很高的,甚至在某些國家被視為與本國法律具有同等效力,比如德國的審判中,國際法的一般原則是允許作為法律條文引用的,特別是涉外事務。再比如像俄羅斯1993年仿照西方的新修憲法就規定:“普遍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準則及俄羅斯聯邦國際條約是俄羅斯聯邦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如果俄羅斯聯邦國際條約確立了不同於法律所制定的規則,則適用國際條約規則”(第十五條第四款)。這就是現代國際法在國際社會較高的法律效力。

3.忽視了現代國家的民眾新變化。在20世紀之前,民眾一直是被操控的對象,所以所謂國際真理掌握在上層手中,往往是上邊說我們要反美,下面就群情激憤,當雙方和好時,又宣傳雙方親如一家。所以就不存在什麼上層做的不對。但隨著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民眾意識的甦醒,使上層們在處理國際事務時不得不考慮更多的民眾心理。有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美國,美國開戰之前必先找對手的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需要說服國內的民意和反對派,比如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就是以911作為藉口。在西方社會,民間對國際法的認識程度較高,特別是一些社會學家和社會媒體,他們在指責政府時國際法就是他們的重要武器。比如羅素就以違反國際法,觸犯戰爭罪為由進行示威。在當代,民眾的覺醒是政府不可能再搞一家之言,而民眾對國際法的認知無疑是增強了國際法的效力。

中國對於國際法的認知是曲折的,最早清朝道鹹時期對國際法不屑一顧,還抱著天朝上國的想法,完全不懂國際法,還出現扣留使團的愚昧行為。但到了洋務運動後,清政府開始學習近代外交,在後期也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果,也為北洋政府儲備了一批外交人才。到了北洋和南京時期,依靠外交手段,運用國際法逐漸把丟失的權益慢慢要了回來,到1945年,大多數權益差不多都被要回來了。到了新中國時,由於我們外交不成熟,加上外交反西方的大環境,我們對於現代外交和國際法是有所輕視的,也吃過不少虧。到了新時期,我們才又開始重視外交法理,而且越來越善於運用國際法維護自身權益,比如在幾天前的貿易戰,中方就指出美國製裁不符合國際法。這就是國際法在中國的變化。

國際法的主要載體就是國際條約(指廣義上的條約,包括公約、政府協定等),清朝也就是通過條約形式,為我國領土奠定了法理基礎。說到條約,大家一定會想到不平等條約和開國廢除條約。實際上,這是有誤區的。條約指國際法合法主體之間通過合法程序締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協定,所以第一個要說明的從法律角度來看,是不存在什麼不平等條約的,條約只有合法條約和非法條約,我們說的不平等是政治意義上的不平等,而非法律上的。第二點,我們知道,在政治中,國家和政府是兩個概念,中國(China或CHN)是國家,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也好,我朝(People’s Repubic of China)也好,都只是一任政府,是代表中國這個國家的合法政府。而條約是國與國的條約,由其合法代表政府簽訂,就屬於有效條約。它不因政府變更而失效或廢除,這一點在領土條約中更為明顯。為什麼呢?因為政府只是代表國家的,就像你們家和鄰居決定劃分走廊,結果沒過幾天鄰居家說,簽字的是我爸,現在我媽當家,之前的不算。沒有這樣乾的,否則西方政府換這麼快,條約就沒有用了,隨時都可以否定。條約是國與國的事,合法條約是沒有不承認的說法的,除非你否認這個國家,除非你認為你是一個新國家,原來的國家亡國了,否則條約就是有效的,就是要繼承的。另外,領土條約作為非人身條約,一般是不能單方面廢除,單方面廢除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們國家自己簽過字又要否認,這是標準的違約,就是打自己臉。所以,我朝並沒有廢除清政府的領土條約,而是承認並加以繼承,所以我們才會說清奠定了版圖基礎。

當然,有人會不信了。下面我會詳細講解我國的邊界條約,這些條約可以在外交部,人大和一些國際法網站查詢,不信的可以自行百度。另外,普及一個知識,國際法有個規定叫國家繼承,就是某個地區獨立建國或國家合併,原來的關於本地區領土的條約,自動被新的國家繼承,就像蒙古獨立了,但是蒙古國自動繼承以前中國和俄羅斯在蒙古地區的邊界條約。同理,以前從俄國分裂的各個國家仍然繼承俄國的條約。還有,條約即行失效和不承認是兩個概念,不承認這個條約就是說這個條約是非法的,自始至終是無效條約。而條約即行失效指以前有效,現在無效,以承認其有效合法為前提。這兩個要分清楚。

1.中俄東部邊界。中俄的東部邊界其實就是東北邊界。清朝先於康熙年間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這一邊界持續到1858年才有變化。1858年,俄國強迫簽訂《璦琿條約》,之後又簽了《北京續增條約》,到1911年,趁清政府內憂之時,強迫簽訂《滿洲里界約》。之後民國沒有簽訂有效條約(東北軍籤的條約被南京政府以越權為由沒有批准),所以從法理上來看,我們的東北邊界就是這幾個條約(實際上,還有一些地方被非法佔領了)。到了我朝,一開始相安無事,但到了中蘇關係破裂後,邊界問題重新提上日程,但談判一直到1991年,中蘇才達成共識,在之前條約的基礎簽訂《中蘇國界東段協定》。之後俄羅斯獨立後又進行了詳細劃界,並於1999年和2004年簽署了《敘述議定書》和《補充協定》,基本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附:

締約雙方同意,以有關中蘇邊界的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本著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並根據中蘇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中蘇邊界問題並明確和確定兩國間的邊界線走向。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第一條(1991.5.16,這也是自1911年後中俄東段邊界的第一個合法有效條約)

2.中俄西段邊界。目前的中俄西段邊界只有阿爾泰山一小部分,這個邊界是由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俄國人划走幾十萬領土。之後中俄的那段邊界就一直沒有簽訂過新約,爭議較小。所以我朝於1994年簽訂《中俄國界西段協定》,兩國西段邊界確定。

附:締約雙方同意以有關目前中俄邊界的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本著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並根據在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中俄邊界問題並明確和確定兩國的邊界線走向。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西段的協定》第一條(1994.9.3,本協定是清亡之後第一個中俄西部邊界條約)

3.中哈,中吉,中塔邊界。這三國都曾是沙俄和蘇聯的一部分,所以根據國家繼承原則,三國與中邊界延用沙俄蘇聯時期條約。有關於兩國邊界的最早的是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之後又於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及之後子約,基本確立了兩方邊界。之後雖然俄方非法前進,但自此之後直到蘇聯解體,並未訂立過新約。蘇聯解體後,中方與三方積極接觸,分別於1994年簽訂《中哈國界協定》,1996年《中吉國界協定》,1999年《中塔國界協定》及一系列相關文件,確定了中方與三方邊界。

附:締約雙方同意,以有關目前中塔邊界的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本著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並根據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中塔邊界問題並明確和確定兩國間的邊界線走向。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關於中塔國界的協定》第一條(1999.8.13,這是自1884年後第一個雙方國界條約。其它兩國與這個大致相同,不寫了)

4.中緬邊界。緬甸以前是清朝藩國,1885年英國佔領緬甸後,於1886年與清政府簽訂《緬甸條款》五條,提出要劃定邊界。1894年《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二十條,大致進行劃界。1897年又簽訂《續議緬甸條約附款》,對邊界進行了修改,並租借了中國雲南一塊土地,並在1899年確認。但至此,中緬邊界只劃定了中段,南段北段均未確定,雖然1910年英國侵佔北段片馬地區,並希望購買,被中國拒絕,所以清末未有新約。1941年,英國趁火打劫,以救援物資為要挾,逼民國政府簽訂《中國滇緬界換文協定》,割讓部分南段領土。到了新中國時期,我軍原本已經深入1941年線,但與緬軍發生衝突,雙方展開談判。但由於雙方意見不一,加上國際國內環境影響,一直談不攏。直到1959年,中國本著大國風範,也囿於國際上第三世界的聲音,用睦鄰友好態度,達成了一致,於1961年1月簽訂初步形成的邊界協定,於10月簽訂了確立邊界的《中緬邊界條約》,確立了雙方邊界。也正是本條約中,承認了1941年中英換文協定,所以香港問題時英方也要中方承認香港島割讓。

附:在本條約生效後,除1960年1月28日雙方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在本條約第十條中另有規定外,過去一切有關兩國邊界的條約、換文和有關文件即行失效。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第十二條(1960.10.1)

5.中老邊界。1893年,法國佔領老撾。1895年,中法簽訂《中法續議界務條約》,割讓了西雙版納的一部分領土,劃定兩國三方(中老越)交界邊界。但中老邊界的西段沒有劃分,之後法國佔領了中老西段的部分中囯領土,約佔今老撾的四分之一多,但清朝並未承認。法國人退出之後國民黨的殘軍還佔領這裡,一直到六十年代才滅亡。由於建國後中老都是共產國際一分子,關係較好,就沒有劃界。到了七十年代,中越交惡,老撾追隨越南。中越戰爭後,中方決定與老方劃界,1989年達成《中老邊界協定》,1991年《中老邊界條約》簽訂,兩方劃界完成。由於外交需要,我方對過去法方強佔土地予以承認,不得不說是遺憾了。

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的邊界業經一八八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續議界務專條》的一八九五年六月二十日《續議界務專條附章》劃定。雙方有義務尊重《續議界務專條附章》所劃定的兩國邊界線,並按這條邊界線進行管轄

;在雙方認為當前實際情況與《續議界務專條附章》不符的地段,雙方同意必要時可進行重新檢查。如有問題將由兩國政府協商解決。在重新檢查前,雙方須按現在實際情況進行管轄,任何一方不得人為地改變邊界現狀。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關於處理兩國邊境事務的臨時協定》第一章第一條第一款(1989.10.8,這是新中國與老撾政府第一份邊界條約)




6.中越邊界。中越邊界最早是中法戰爭後訂立的,此戰之後法國控制越南,於1885年簽訂《中法新約》要求劃界,根據此條約中法雙方於1887年簽訂《續議界務專條》劃定邊界。之後一直未變,由於建國後兩國關係緊密,越方多次向中方索要領土,佔了部分地區。到1979年,兩國交戰。戰後談判,於1991年簽訂臨時協定,1999年簽訂《中越邊界條約》。

附:締約雙方以有關目前中越邊界的歷史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和中越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了邊界問題,並重新確定了兩國間的陸地邊界線。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第一條(1999.12.30)

7.中尼(泊爾),中巴(基斯坦),中阿(富汗),中不(丹)邊界。這四國邊界在我朝之前沒有條約的,國際法中沒條約,就需要歷史依據,我們談判依據的是康熙的勘輿全圖,《清史稿》以及《西域圖志》等清代文獻中傳統習慣線。因為之前各代在疆藏都沒有邊界,只有清代設立過邊界卡倫和界碑,所以便以清代邊界作為傳統習慣線,以此分別訂立了邊界條約。但不幸的是,由於前三個條約是六十年代簽的,為了外交需要,對於各國非法侵佔的土地,我們大多予以承認了,不得不說遺憾了。學者沈志華專門寫過六十年代邊界談判文章,可以看看。



8.中蒙,中朝邊界。內蒙外蒙之分是清代劃分的。1945年正式獨立後,有過簡單劃界,之後不斷侵佔內蒙土地。六十年代,我們“深信本著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精神,根據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互諒互讓的原則,通過友好協商”,承認了侵佔合法性,看嘉慶年地圖就知道侵佔有多大。中朝也是六十年代簽的,因為是密約關係,就略過了,不過大家可以看清朝末期的東北地圖,那時的邊界和現在還是有區別的。

9.臺灣問題。總有人說《開羅宣言》奠定領土,但都不去看看開羅宣言到底說的什麼?《開羅宣言》明確表示,日本要歸還中國臺灣等地區,是歸還不是放棄。為什麼說是歸還的?是因為這以前是我們的領土,這個法理就是《馬關條約》割讓了,所以才能歸還。開羅宣言不是獲得,而是收回。所以所謂開羅宣言奠定論,本身邏輯就有問題。

10.澳門問題。澳門問題有些特殊,就是從法理上來講,澳門就是我國領土。為什麼呢?明嘉靖十四年,葡萄牙商人靠賄賂上岸。清王朝時設澳門同知管理。1887年,葡萄牙人逐走澳門同知,不再繳納租金,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要求有永駐、管理權(並不是割讓,而類似於永租)。之後在英國支持下,在北京正式簽訂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對其永駐權予確定。但當時談判時由於國內反對聲音大,葡萄牙又比較弱以及中方談判人員的努力,這個條約加了個限制條件。什麼限制條件呢?這是一個有時效的條約。它只有四十年有效期,四十年後即1928年便無效了,之後要十年一修約,重新訂約。所以到1928年4月28日條約失效。國民政府於7月10日通知葡萄牙駐華公使,聲明《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已於1928年4月28日期滿。其後在同年12月27日,國民政府與葡萄牙籤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在本條約未規定澳門事務,也就是說葡萄牙佔據澳門從法理上不具有合法性。但由於國民政府與葡萄牙秘密照會,所以對葡佔予以默認,並未收回。我朝則延續了這一默契。直到收回香港時才想起來。

11.香港問題。香港問題總共有三個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中英北京條約》割九龍司,《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租界九十九年。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租期將滿,英方與中方討論香港問題。一開始英方想續租,中方拒絕。之後英方想保留割佔地,只還租界,中方拒絕。最後英方想雙方都不管,中方拒絕。經歷了22輪談判,終于于1984年簽訂《中英聲明》,規定三地為一整體,於租期屆滿一併歸還。至此,香港問題才以簽訂新約方式結束。

12.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界最早是乾隆五十八年定界。到了近代,英國控制西藏後不斷入侵,於1888年入侵,清政府被迫於1890年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割讓藏南部分領土,劃定邊界。之後民國時,英國再次威逼北洋政府簽訂《西姆拉草約》,雖然出使代表陳貽範畫行,但北洋政府拒絕承認陳貽範畫行,不承認此條約合法性(因為這個只畫行未畫押,正式條約上中方並未簽字)。之後南京政府和北京政府都延續此態度。所以,至今《中英藏印條約》依舊有效,這也是中方堅持對西藏邊界的重要依據。

附:外交部發言人於2017年7月7日答記者問。



綜上,清政府通過條約等形式,為現代中國版圖奠定法理基礎。對此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明確的認識。這個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最後講一個小問題,每回說到法理基礎,明粉們說不過總會丟下一句:那你們拿著清朝條約去要回領土啊!說這句話的人不僅是史盲,還是法盲。

這些條約(除藏印條約)在我朝簽訂新約時,都註明了過往條約自新約簽訂之時即行失效,也就是這些已經被新約覆蓋了的無效舊約,所以麻煩明吹們去學點法律吧,不要來丟人了。

唉,明吹又該罵了。


李子木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感謝滿清,雖然滿清割讓了150多萬的平方公里的領土,但華夏領土的大的基本領土還在,尤其是新疆和西藏的有效控制。是對華夏最大的貢獻惡,因為在明朝晚期,明朝中央政府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這兩個地方的有效掌控。如果繼續下去,再有外來干涉的話,新疆和西藏的完全有可能脫離。明代晚期對於西藏,新疆實際都是依附關係,而在東北遼寧以外是沒有直接統治過。而滿清則是駐軍,有駐疆和駐藏大臣。有著最高權力和控制權。

如果沒有滿清,西藏、新疆、蒙古、東北三省在明朝的時候。是完全有被分割出去的危險。在明代晚期這些地區沒有在大明的有效控制之下。也就是說,明代擁有這些地區只是名義上的,而滿清則是實際控制,完全是兩個概念。滿清從建國一直到道光年間,國土基本上都是一直在擴張。而明代自朱棣死後國土面積就在萎縮。應該說,如果沒有滿清,我們現在的領土大概現在的三分之二,絕不可能在俄羅斯、加拿大之後位居世界第三。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感謝滿清。

滿清全盛時期國土面積是1300萬平方公里,在滿清中期之前,我們並沒有領土邊際的概念,但明代的領土應該和滿清差不多,但最後明代卻是逐步喪失了控制權。 在明代西南地區完全處於土司的實際控制中,是滿清進行改土歸流,將西南一帶納入中央政府控制之下。而滿清朝通過盟旗制度和聯姻方式限制和有效地了蒙古,所以在滿清時代蒙很平靜,而有明一代,蒙古則幾乎年年叛亂。完全不在明代控制之下。《尼布楚條約》是滿清的第一個也是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功國家邊境條約,應該說,從那天起國家中國正式誕生!具有政治屬性的國家正式確定。

可以說,滿清一朝基本確定我國現有疆域上,起到了決定性重要的作用。當然也不能把所有的功勞都記在它身上。


清水空流


滿清奠定中國今天之領土的說法,只能算說對了大部分,而不是全部正確。因為一國之領土傳承是個極為複雜的事情,而且又分為古今兩種認識體系,滿清既經歷了古代的領土認識時期,又經歷了現代領土認識時期,遂將後世領土傳承弄得更加複雜了,不得不分開來說明。


古代來說,中國的領土繼承基本上由文化認識,歷史傳承和繼承者實力三部分構成。所謂文化認識,就是凡是認同並執行漢文化的,都被當做是一國之民,那麼一國之民所有的領土自然是一國之土,並且以此文化延伸出朝貢體系,我們保衛領土的方式就四個字:以徵不享。

對於不執行漢文化的四周小邦,我們就讓他們臣服,他們不臣服,我們就征討他們,讓他們朝貢,享食社稷。所以我們領土傳承多是文化傳承,清全面漢化,從文化傳承上講,可以說她奠定了今日之領土規模。



歷史傳承,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此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個領土是靠厚重的時間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但不是說自古以來是我們的領土,後代就一定能繼承。滿清作為入主中原的統治者,實際上她自己也按照歷史傳承繼承了原漢文化地域的大部分領土,然後在由她傳承給後世,從這點上說,她只是接力棒中的一環,不過將領土從前人傳給後人,要說這些領土完全是她奠定的,還是太過牽強的,不能完全這樣說的。



再來說繼承者實力。不管是文化積澱,還是歷史傳承,這些領土能否被後世繼承,重要的還是看後世繼承者的實力!燕雲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也是漢文化地域,宋就是繼承不下來,沒辦法,這地方被遼佔領,她打不過人家,只能讓人家佔著,由文化和歷史傳承很多時候也沒什麼用。滿清滅亡的時候,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還在中國範圍內,可是中華民國繼承過來,最後還是丟了,沒法子,國弱如此,愣是拗不過北極熊,就是傳給你,你也接不住啊!這叫什麼奠定。所以,按照古代傳承製度,滿清不能完全算奠定了今日的版圖。



再來說現代。為什麼要講現代,因為滿清經歷了!現代的領土傳承與古代大相徑庭,原因就是古代的領土傳承是漢文化因素決定的,而現代的是歐洲文化決定的。晚清的時代,正好處在這個兩千年來未有之大變革時期,可以說,滿清開了現代的一個頭,讓後人有所承接。


按照現代領土繼承的觀點,就是說這個領土繼承要合法!合什麼法?國際法!怎樣的國際法?要符合社會契約!這樣說太抽象,舉個例子來講,古時候,遼國人想佔燕雲十六州,只要武力威脅或武力佔領後,與擁有該領土的國家締約則可。而現代情況下,你要符合國際上通用的規則來辦事,就是在考慮擁有領土的國家之外,你還得考慮與國際認識是否一致,否則簽了違揹人類秩序的條約,那些都是無效的,比如日本侵佔中國之東三省,一直都被認為是無效的。


滿清在劃定中國領土上,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可以說,今天版圖的釐定,疆界的劃分,都是在國際準則的條件下進行的,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以文化定領土的國家的領土保全有著重要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的確是滿清奠定了今日中國之版圖,無他。

所以說,從古今兩個不同的劃分法來看,滿清在今日中國版圖的奠定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但並不能完全說是她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中國版圖的奠定,應當是從古至今所有的生活在這片美麗地域的人們,並且將一直屬於他們。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一說起清朝,滿臉的不屑和鄙視,說清朝奠定中國的領土,更是一臉不爽。他們的理由是:

1)新疆是前60年西漢在輪臺設置西域都護府,標誌著新疆納入中華版圖。所以1757年乾隆皇帝消滅準噶爾收復新疆和1876年左宗棠收復新疆都沒有意義;

2)西藏是1248年蒙蕃“涼州會盟”,標誌著西藏納入中華版圖。所以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以及乾隆時期福康安擊敗廓爾喀入侵維護西藏完整都沒有意義;

3)東北地區是725年唐朝在東北設置黑水都督府,標誌著東北地區正式納入中華版圖。所以1689年清朝兩次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東北邊界的行動沒有意義;

4)寶島地區是1292年元朝在澎湖列島設置澎湖巡檢司,標誌著寶島正式納入中華版圖,所以1683年清朝平定鄭氏集團,收復寶島就沒有意義!

這樣看起來,清朝都是撿了現成的,那所謂的清朝和蒙古的百年戰爭,和沙俄的領土爭奪,都成了徒勞的無用功!

很顯然這種言論是不負責任的。

然後,他們又拋出一個觀點,即: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都是解放軍叔叔打下來的,和清朝沒有任何關係!

這聽著很有道理,實質是典型的強詞奪理!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國的領土?“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清朝面臨的國際環境不同以往

在明朝以前,西伯利亞地區是真正意義上的白地。

也就是說,這裡除了中原王朝,不存在其他的領土競爭者。

所以理論上說,唐朝和元朝的北界,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的北界可以向北無限大。

而根據學者郭沫若等的考證,遊牧民族最北界,應在北緯58度附近,在往北就是廣袤的凍土冰原區,難以生存。

但即便如此,這裡也沒有人競爭,說直白點,中原王朝想要就要,不想要就扔。

但是明朝中期以後,沙俄自歐洲來,很快鯨吞西伯利亞。

而明朝後期,北部邊界在長城,東北邊界到鐵嶺、開原一帶。這意味著,如果明朝繼續存在,那麼長城以北的東北和蒙古地區,將盡為沙俄所有,因為蒙古難以抵擋沙俄。

所以清朝鞏固北部邊疆的舉措,本質上是和沙俄爭奪西伯利亞以及蒙古地區。《尼布楚條約》標誌著清朝開始具有了現代國家的意識,這和明朝以前的以烽燧為邊界的古代國家意識完全不同。

試想,如果沒有清朝,任由沙俄徹底佔據蒙古,形成沙俄領土的既定事實,即使解放軍叔叔戰鬥力再強,也不能侵入別國的領地。

所以沒有清朝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等邊界條約的界定,就沒有中國北部疆域的今天。

2、清朝的疆域鞏固措施更有成效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這決定了它在鞏固邊疆問題上比漢人王朝有更多的選擇和手腕。

首先,不斷髮動戰爭,在1757年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收復新疆,這標誌著從唐朝中期以來,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1000多年的新疆重新納入版圖。

一塊新土地形成領土既定事實需要多長時間?美國只用了不到300年。

清朝通過和沙俄的戰爭,確立了東北地區主權,通過和準噶爾的戰爭,得到了西藏、青海以及新疆。

在準噶爾和沙俄的壓力下,康熙舉行“多倫會盟”,標誌著漠北喀爾喀蒙古正式臣服於清朝。

清朝在蒙古地區推行盟旗制度,消除了草原遊牧民族的威脅,在青藏地區鞏固達賴班禪制度,設置駐藏大臣,後又有金瓶掣籤制度。加強中原對青藏的控制。

為了鞏固和少數民族關係,清朝皇帝除了是蒙古大汗,在承德建立外八廟溝通聯繫之外,還在木蘭圍場舉行秋狩制度,加強練兵和加深和少數民族聯繫。

在西南地區,雖然從明朝開始就開始了“改土歸流”,但是,真正完成改土歸流的,是清朝時期。除此之外,清朝末期還在西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改土歸流”意味著中央真正實現了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西南地區正式納入清朝版圖。

另外,在清朝晚期,開始在邊疆設置行省。1884年,新疆建省,1885年,寶島建省。

正是因為清朝的一系列舉措,到辛亥革命前,清朝仍統治著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很多人說清朝滅亡時只剩下紫禁城,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滿清奠定的不僅僅是中國的領土,還有中國的民族意識、民族自覺等現代政治的核心要素。

因為現代社會不是中國傳統的朝貢秩序,而是在西方文明主導下的民族國家政治秩序。滿清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中國,參與現如今民族國家政治秩序的形成的過程,對中國現階段出現在國際政治場合中的很多政治倫理都有著奠基的作用。

民族國家的概念,是歐洲在19及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決和自治概念及實踐的稱謂,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這是歐洲幾千年來不斷戰爭,民族矛盾無以解決的無奈的情形下,做出的政治妥協。歐洲現在的政治版圖破碎,就與這樣的政治倫理有關。

(歐洲國家在17世紀就形成了民族君主國)

歐洲人說到國家,一般都暗含著民族概念,以一種非彼即此的二分法來確定自己的陣營和採取的立場,這是一種博弈的心理暗示。而中國的“國家概念”形成的比較晚,在歷史上數千年來都是一個文化概念,這與中國歷史的演進息息相關。

在周王朝“以德配天”,佔據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後,大肆分封,建立了聯邦政體。達到封國後,面對這數量超出自己人很多的野人(未開化的四夷部落),周人建設了城池,形成了國野之別。在當時的語境中,“中國”稱謂自此而始,其原本含義是“國中之人”,即“城裡人”,“中國”是有著人煙阜盛,文化繁榮之地,“中國”一詞從一出現就是和文化聯繫起來,這種趨勢不斷得到加強、延伸。

西周末年,遭遇了一場堪比後世“靖康之恥”的犬戎攻破鎬京的事件,蠻族的活動範圍到達了中原一帶,東周王朝和春秋早期的幾個諸侯國都沒有辦法攻滅這些深嵌在華夏勢力範圍的蠻族。在這樣的生存壓力下,諸夏國家逐漸形成了民族認同,“中國”一詞也包括了種族的意思。“中國有文章光華禮義之大”,凡是文化上達到這個標準者,即為中國;文化既不斷進步,中國的地域範圍於是不斷放大,中國的成員也不斷增多。秦、楚、吳、越都是邊緣民族,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主動認同中華始祖,以此來謀取中原諸夏國家的認同以及在爭霸戰爭搶奪話語權。

(在蠻族的衝擊下華夏形成民族自覺意識)

韓愈《原道》中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夷夏的劃分全以行事是否符合仁義道德為進退,夷狄有德者可進而為中國,諸夏無德者則退而為夷狄。因此,“中國”的精神內核是一種文化的大同理想,和而不同的文化盛世。

這樣的一個“中國”,與現代社會的民族國家的政治屬性有很大不同。在傳統的朝貢秩序裡,中央王朝以一朝一姓以示華夏傳承,是為正統所在。然而歐洲人不懂這一套啊,他哪裡能夠區分清朝與“CHINA”之間的關係?他們要與一個民族國家政治實體來談判,要商定商務條款,要劃定邊界,大清王朝於是就在這一事件代表了“CHINA”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那麼,清朝與中國的關係如何?

《白虎通德論》說,“百王同天下,無以相別。改制天下之大禮號,以自別於前,所以表著己之功業也。必改號者,所以明天命已著,欲顯揚己於天下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因此,中國的各朝代名,實際上只是中央王朝的“美號”而已,道統和法統依然還是那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

到了明清易鼎,滿洲以東胡異族入主中國,在當時士人看來,這無疑是奇恥大辱。大好河山淪於異族,生民困於水火,全民族遭受到了一場空前的浩劫,這正是“亡天下”的表徵。民族意識逐漸由宗親思想昇華而出,民族精神開始覺醒,以及文化的傳播和族際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概念中的民族性開始顯現出來了。

雍正皇帝曾說“中國之一統於秦,塞外之一統於元,而極盛於我朝”,炫耀自己擴大了“中國”的地域範圍,表明了其對“中國”一詞的超越民族和朝代的認同。

(清王朝疆域圖)

到了滿清封建王朝末世,面臨空前危機,如何走出朝代更替老路自然就擺著了救亡圖存的知識分子面前,“中國”概念被挖掘和廣泛使用顯然具有強大號召力和啟發性。因此,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說“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

這一句話,論證了“我大清”與“中國”的關係,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的眼中,此為全民性的“中國”,是國內民族利益合為一體之後的更高的認同。中國作為我們共同的明確的身份面前,人們沒有理由再作為旁觀者,在千年的文化薰陶和潛移默化下成就了這種中國式的民族主義。中國近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屬性及內涵在風雨飄搖的封建末世被建立起來,成為中國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旗幟。

清王朝處在“中國”式的民族主義形成關鍵時期,通過當時的國際社會通行的法律法規,確定了現代中國的地理邊界和民族國家內涵,在退位詔書中,言稱“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奠定了現代中國的法理基礎。

(五族共和奠定了民國版圖)

因此,在西方政治學意義上中國所代表的政治內涵,是在清王朝時期奠定的,其領土範圍也是清王朝用條約的形勢固定下來的;而作為文化傳統下的“天下觀”的中國文化內涵,則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參與了創建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則有著超過“清王朝”的內涵。

但如果以清王朝的開拓之功,並以“嫁妝論”來說明清王朝入主中原奠定中國的領土範圍,是一種以靜止的眼光看待動態的歷史問題。且說晚清時期面臨的亡國滅種的危機,難道不是封建末世時中國民族英雄救亡圖存以應對的嗎?單純以版圖而論,而不涉及中國的文化內涵的演進,是把歷史視為一種無主體的偶然結果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中國本是一個文化的大同理想,在中國實力恢復之後,東方的政治倫理再一次發揮作用,傳統文化意義上的中國才會再一次迴歸。


而知而行


他們為什麼這麼認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滿清是奠定了民國領土,而不是中國領土,這中間還是有區別的!

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誰奠定誰領土這麼一說,天下大多數時候都是打下來的。朱元璋打敗元朝,建立了明朝,算是法理上的王朝更替。但不能說是元朝奠定了明朝領土,因為明朝的領土是從元朝手裡一點點奪過來的,奪不過來的就成了外國!

(元朝)

(明朝)

但清朝和國民政府的政權交替卻不一樣,1911年的時候不要說革命黨,就連清政府內部的大臣甚至貴族都知道,這個王朝早晚完蛋。但並不清楚以什麼樣的方式完蛋。

武昌起義後,清王朝在內外壓力下被迫退位。同時,清朝所控制的所有領土也一併交給了國民政府。沒有通過流太多的血就完成了王朝交替,在當時來看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清王朝都值得大書特書!應該說,這是一次中國版的光榮革命!所以,國民政府和清政府之間是一種財產繼承關係。

(清朝)

(中華民國)

所以,滿清只是奠定了國民政府的領土而已。


歷史風暴


因為,清朝奠定了我國的疆域大致界線。我國的領土範圍,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超出過原來清朝的版圖!


清朝版圖:北接西伯利亞,西跨蔥嶺,東臨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嶼。



而且,清朝對於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金瓶掣籤”等政策,保證朝廷對於地方的實力控制權!各地都服從中央統治,不再是鬆散的附屬領土。

清朝沒有統治過的疆土,現在也不屬於我們。清朝以前統治過的疆土,大部分歸我們所有。而我們再也沒有把統治權擴張到,某些不屬於清朝的疆土。


勇戰王聊歷史


滿清奠定中國版圖說法,眾說紛紛。中華朝代五千年的歷史,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無比璀璨。歷朝歷代君皇開疆拓土,將中華版圖拓展擴大,得己有今天中華國土。所以說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媒體、網絡論壇上大部分人都支持滿清奠定中國版圖說法,究竟是不是呢?本人乃是歷史愛好者,歷史專科生草根平民者。為各位道說詳盡吧!

何謂奠基,奠基乃是開創、創始之意。如果說清朝奠基中國版圖,那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的朝代開疆拓土功績是沒有了嗎?中華版圖是由清朝打下來的?顯然不是。今天中華版圖是歷朝歷代君皇英勇善戰,開疆拓土的,決不是清朝奠基所謂國土。真正奠基中華版圖的是秦始皇,中華國土版圖創始者。

公元221年秦始皇掃六合,滅六國。平嶺南,收兩廣,一統天下。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語言及其制度。奠基現在的中華版圖。歷朝歷代的執政者在原有的國土疆域開疆拓土,並鞏固其疆域。

漢朝將河套地區和西域納入中華版圖。

隋朝將青海地區納入中華版圖。

唐朝將蒙古、東北地區、西伯利亞納入中華版圖。

元朝首次將西藏納入中華版圖,並初現現代版圖框架。

明朝首次將雲南納入中華版圖,收復臺灣。

清朝更迭明朝政權後,鞏固其疆域。收復國土,依法有據,師出有名二收新疆。

清朝乃是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滿族誕生地於東北女真族,世代皆受明朝政府的管轄,明朝政府將女真諸族分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後來努爾哈赤起兵叛亂,成立後金。明朝萬曆年間薩爾滸兵敗,標誌著後金崛起。皇太極將後金改為清。

公元1644年,多爾袞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擊敗李自成。同年多爾袞攜幼帝順治入主北京,滅亡明朝,問鼎中原。清朝更迭明朝,屬於正常朝代更迭。清朝更迭明朝,天下一統,秉承漢制,傳承漢文化。在明朝原有疆域收復領土,鞏固其疆域。

所以說:清朝更迭明朝,屬於正常朝代更迭,在原有疆域開疆拓土,並鞏固其疆域。清朝乃是中華朝代的開拓者,並不是奠基中華版圖奠基者。奠基中國版圖的乃是千古一帝秦朝秦始皇。

今天中國版圖,是由秦漢隋唐元明清的朝代開拓的。決不是清朝奠基中華版圖的。

所以說:清朝奠基中國版圖,純屬謬論。





歷史愛好者88


1:滿清是靠近現代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現代思潮影響下真正有了領土意識的概念,而恰巧其實際控制的範圍又超越除元之外的所有王朝,其所控制和羈糜地區的穩定時長又超越以往所有王朝,故而在現代思潮影響下清統治者趁機也將所控制區域變成了國際公認領土(雖然期間東西方承認與不承認之間的博弈讓清也失去了很多領土)。

2:以前中原的漢族王朝一般沒有領土意思(其實清晚期以前也沒有),在傳統觀念上,所謂“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也就是說天下所有的領土都是天子家的,而天子奉行 華夷秩序觀,即:中原關內漢民為華,是天子直接的子民,四方諸夷是化外之民,可以仰慕中原文化但不屬於自己的子民,最多武力強盛時出兵協調一下矛盾或打擊一下對手,即便段時間佔領了也只是採取羈糜之策。這也不怪漢族王朝,畢竟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自信文化起源。



我知道說出這兩點肯定有很多人不服,那麼我詳細解釋一下。

滿清是一個特殊的朝代,其統治者是少數民族,起源於關外,按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跨界統治者。

其本身在關外最早是遊牧漁獵出身,所以有遊牧民族的野性灑脫以及對草原荒漠和騎兵的重視,另外,其在關外崛起的過程持續半個多世紀,長期與明朝這個對手接觸,並統治了燕北漢地,對明朝及華夏觀念的制度也深諳其道(比如 滅了漠南蒙古得到了宋朝金印則號稱比明更正統,正式立國改國號,在清看來畢竟明沒有真正推翻元朝)。



除了這些其實因它靠近工業革命爆發,它還碰上了中國歷史上很多第一次,。比如:真正在陸地上碰到來自西方觀念的挑戰,與俄羅斯的擴張碰撞,導致其不得不重視北部邊防,甚至簽訂了第一個東西方都共同認可的領土條約《尼布楚條約》,其實這個條約在中俄觀念看來都不平等,中國說丟失了很多土地,貝加爾湖 雅克薩以北大片土地都應該是我們的,但是卻因這個條約丟失了。而俄羅斯看來,這是無人地帶,當他擴張到這裡的時候沒有人,而且自己還在這裡建城生活了很多年,你卻發動戰爭圍城把我打敗,並讓我撤出了這個地區。



由於滿清出身關外,其比漢王朝重視來自北方的威脅,所以康熙一方面平定關內中原分裂勢力一方面也對關外發動擴張,利用漠西蒙古葛爾丹壓力,逼迫臣服及結盟漠北科爾克蒙古(現外蒙古),打敗葛爾丹吞併青海新疆西藏,做到了沙俄想做卻沒實力做到的事情。

因為是在與俄羅斯及蒙古的擴張進行激烈競爭,而這些都裡自己的龍興地東北很近,所以清朝統治者對這些地方的控制也不斷強化,擊敗漠西蒙古後直接就地駐軍設伊犁將軍管轄。

俄羅斯不得不承認了滿清帝國對這一區域的控制,這期間曾經發生一件事情,叫土爾扈特東歸,實際上這是俄清瓜分中間地帶的一次法理事件,這也就是為什麼乾隆如此重視這件事情的原因。



在長達近300年的大清時代,其實清統治者的拓展性很強,對臺灣的收復,朝鮮的控制,對越南緬甸中南半島的征戰臣服,實際上,當時在還沒有領土概念的時候如果與西方洋人博弈得當,這些地方也完全可以算入中國領土之內,然而西方轉換概念,而大清自顧不暇,即便打贏了中法戰爭仍然讓中南半島獨立了,也讓英國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一個麥克馬洪線劃界,但即便如此,也算是法理上承認了中國包含外蒙古的廣大領土法理。

而,在這之前的王朝,基本上以天下觀和華夷觀看待中原和西部 東北等地區,強大時羈糜以保護內地十三省,衰弱時則棄之回防本部長城以內。即便漢武帝如此偉大,打跑匈奴後也只是在緊挨中原的河套地區建城移民。從而有限的擴大了華夏區域,而在滿清開始,滿清因為跨界王朝,直接將華夏整合成多民族概念,正好碰上東西方對撞,則同為黃種人的滿蒙漢共同認定了自己是華夏中國人的身份(蒙古騎兵在與西方人作戰中是最勇猛的)。

所以,雖然清朝有著我們所熟悉的太多的屈辱史,但我們依然說清朝確實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痛失外蒙是我等華夏子民心中永遠的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