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碑記(碑文裁《鄆城縣誌》)

儒學碑記

【碑文】

夫子以天縱之聖,師表萬世。自漢魏以來,崇德報功,立廟於魯,後世周天之下皆得廟祀。禮用王者,唐宋為盛。元以沙漠君中國,亦能復新闕里之廟貌,使孔子之道益尊而明。大明受命聖王,贗歷數以正大統。稽古典禮,遣使具太牢、香幣,祀孔子於闕里。繼命國都暨郡邑興學延儒。自百辟、卿士、庶人子弟皆得入學以承教。育具有訓程,非徒文具。大昕適領濟州事,奉命兢惕,若罔克承。蓋濟寧乃東魯大郡,兗之所屬,闕里在焉。元季兵革之餘,衣冠禮樂,寂然無聞,而三州十七縣廟學存而未毀者十無一二。鄆邑,古薛地。後改東平王國,其地豐沃。儒生江漢領邑丞職,能以不墜孔子之祀為任,遂捐俸秩以就工役。不期年,廟貌崇嚴。聖賢配享之位有煥其容,師生講業之所,克壯其室。二年十月告成,且辭曰:“董是役者,雖丞負微勞,而相之者主薄張伯閏也。丞蒞政以學校為先,可謂知本。將使邑之父老諸生觀廟貌,習俎豆,禁其攻劫鬥暴,歸於禮義廉恥之域,化從於魯庶乎?孔子之道,昭如日月,垂鑑後學。他日登崇俊良以張治具,將有徵焉。夫如是則彼文翁之用儒以化蜀不得專美於漢矣。詩曰:“煌煌大明,華夷混一。赫赫聖王,繼天立極。功紀武成,世資文治。飭祀嚴教,罔敢或替。鄆邑有丞,爰念聖功。思妥神棲,建茲廟宮。邑民之良,報禮欽崇。學有訓程,禮有冠帶。聖道斯彰,大法斯在。後之繼者,慎之無怠。”

【註釋】

劉大昕:時任濟寧府主官,曾任中書省掾,洪武三年(1370年)任刑部尚書。濟寧:濟寧元時曾稱路、稱府。明洪武初年,仍襲元制,濟寧府轄一司(直轄縣七)、三州(下轄縣共九個)。本文稱“三州十七縣”與此相當。至於洪武十八年以後,兗州升為府,濟寧降為州,並屬兗州府管轄,那時的兗州府所轄,已經是四州二十三縣了。鄆城重修文廟,是在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年,所以,劉大昕所指稱,應當是指當時轄有兗州的濟寧府,而不是後來轄有濟寧州的兗州府。闕里:這裡應指曲阜孔廟。江漢:明洪武年間任鄆城縣丞。洪武元年重建文廟,明、清《鄆城縣誌》均有記。俎豆: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後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

【文章大意】

孔夫子以天賦的聖聰,成為萬世師表。自漢魏以來,歷朝歷代崇尚孔子的品行和功德,並在曲阜為他建立孔廟,其後又在全國各地都建廟祭祀。天子為孔子上封號,並將其封為王,以唐代和宋代為最。儘管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但也能尊崇孔子,重修曲阜孔廟,使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得到尊崇。明朝建立以後,朱氏皇帝成為中國的正統統治者,繼承古代,重視典禮,派使者拿著祭品,到曲阜孔廟祭祀孔子。接著下令在首都國子監及各府、州、縣興辦官學,延請老師。各種人家的子弟,無論貴賤,都可以學校學習。學校有嚴密的規章,並非只有設施教具。大昕我此時正擔任濟州的知州,奉朝廷之命謹慎地治理,對失卻的事能繼承起來。濟寧是山東省的大州,兗州又屬於它管轄,曲阜孔廟便在兗州這個區域。元末兵荒馬亂的,官員失去,禮樂譭棄,文化浩劫,濟寧府所屬的三州十七縣的廟學,存而未毀的佔不到十分之一二。鄆城縣,上古曾屬薛郡,後來又曾屬東平國,這裡土地肥沃,田產豐富。儒生江漢到鄆城擔任縣縣丞,能以不墜孔子之祀為任,帶頭捐贈俸祿來重修文廟。不到一年,便完成施工,使廟貌崇嚴。孔子和配享的先賢先儒容貌一新,老師講授的地方廳堂較前更加高大。文廟於洪武二年十月重建完工,江漢報告說:“主持這項工程,我這個縣丞是付出了一些辛勞,而輔助我完成這項工程的,是主薄張伯閏。縣丞江漢開展工作,以建好縣學為先,可以說是抓到了根本。他要使鄉間父老和學校的學生,看到文廟的面貌,學會崇奉先賢,禁止出現暴力打鬥,把他們的思想歸攏到禮義廉恥之中,利用儒家學說形成美好教化。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昭昭如天上的日月,可教育啟迪後代的學子。以後鄆城能走出有才德的人,將能證明這些。由此可知,運用儒學的力量教育民眾,不只是文翁治蜀的專利,天下各種尊崇孔孟之道者都能如此。 我的詩是這樣的:“輝煌正大的大明王朝,使漢族和少數民族都成為統一中國的文化承繼者。今皇受天命而成為最高統治者,打江山靠武力得來,而治理國家則靠的是文化。朝廷要求嚴格按儒家學說施教,這一點沒人敢改變。鄆城的縣丞江漢,能念及孔聖人之功。他考慮的是建立這座文廟,讓儒學發揚光大。鄆城的人民群眾有良好的觀念,都願崇祀孔子。學校的管理有校訓和規程,都按禮法去做。這樣,孔聖人的學說便能在這裡得到弘場。江漢已經把文廟重修好了,也建立了一套制度。以後再來接替他的官員,一定要謹慎努力,千萬不要懈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