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術大咖說」偋棄成人思維慣性,孩子的行爲你可以換位解讀

家長在面對孩子行為舉止時,大多是按照成人的思維慣性去評判,總覺得孩子的一些行為不正常,是錯誤的,很少有家長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分析孩子的行為舉止,所以,家長在對待孩子某些行為時,會以自己的行為觀去約束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複製家長的世界觀,喪失了自己的成長軌跡,行成了唯命是從,優柔寡斷的個性。

斌斌的媽媽如約而至,“老師,我兒子現在五歲多,在幼兒園中班,他活潑好動,自尊心強,因為淘氣、做事不計後果,大人總愛說他。說輕了,他不理;說重了,他馬上會哭著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這樣了。”可過後他還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我能感覺到他很想做個好孩子,很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特別在乎我對他的態度,經常問我:“媽,你愛不愛我?”“我是不是好孩子?”犯了錯誤不讓說,只要一說他的缺點,就表現得很不耐煩,或者乾脆說媽媽不愛他。他還會表述內心的矛盾,說:“我心裡有兩個人,一個讓我做這件事,一個又不讓我做這件事。

幼兒園規定不讓小朋友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他就偷偷地放在內衣裡帶回家,對我說是他的好朋友送的。第二天我才知道,他的那位好朋友那天根本就沒去。道理給他講了不少,他也明白這樣做不對。可過了幾天,又把幼兒園的玩具放在內衣裡帶回了家,還說是那位小朋友送的。在家裡喜歡上了他哥的玩具也總是掖掖藏藏的。因為經常給他講這樣做不對,有一次,他問我:“媽媽,我長大了會不會變成小偷?”對於他的這些表現,我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呢?孩子這樣我真的好擔心,他這樣知錯不改,我該怎麼辦?”

五歲的孩子處在價值自我評價階段,他們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父母、老師讓孩子做好孩子不做壞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好孩子還是壞孩子。三到五歲是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孩子喜歡想象自己屬於哪一類的孩子,但他們並沒有判斷的標準與能力。他們不能抽象地判斷未曾做過的事是好還是壞,必須嘗試著做,並通過父母、老師、同伴的語言評價去獲得判斷。不讓五歲的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來是明顯的錯誤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基本上都在錯誤中成長。可以想象,五歲孩子的心在這兩種評價中起落跌宕,有時自豪有時挫敗。這樣的心境會一直延續到學齡期,在那裡他們可以獲得一些行為指南。

「育術大咖說」偋棄成人思維慣性,孩子的行為你可以換位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