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术大咖说」偋弃成人思维惯性,孩子的行为你可以换位解读

家长在面对孩子行为举止时,大多是按照成人的思维惯性去评判,总觉得孩子的一些行为不正常,是错误的,很少有家长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分析孩子的行为举止,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某些行为时,会以自己的行为观去约束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在成长中就会复制家长的世界观,丧失了自己的成长轨迹,行成了唯命是从,优柔寡断的个性。

斌斌的妈妈如约而至,“老师,我儿子现在五岁多,在幼儿园中班,他活泼好动,自尊心强,因为淘气、做事不计后果,大人总爱说他。说轻了,他不理;说重了,他马上会哭着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可过后他还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我能感觉到他很想做个好孩子,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特别在乎我对他的态度,经常问我:“妈,你爱不爱我?”“我是不是好孩子?”犯了错误不让说,只要一说他的缺点,就表现得很不耐烦,或者干脆说妈妈不爱他。他还会表述内心的矛盾,说:“我心里有两个人,一个让我做这件事,一个又不让我做这件事。

幼儿园规定不让小朋友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他就偷偷地放在内衣里带回家,对我说是他的好朋友送的。第二天我才知道,他的那位好朋友那天根本就没去。道理给他讲了不少,他也明白这样做不对。可过了几天,又把幼儿园的玩具放在内衣里带回了家,还说是那位小朋友送的。在家里喜欢上了他哥的玩具也总是掖掖藏藏的。因为经常给他讲这样做不对,有一次,他问我:“妈妈,我长大了会不会变成小偷?”对于他的这些表现,我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呢?孩子这样我真的好担心,他这样知错不改,我该怎么办?”

五岁的孩子处在价值自我评价阶段,他们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父母、老师让孩子做好孩子不做坏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三到五岁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孩子喜欢想象自己属于哪一类的孩子,但他们并没有判断的标准与能力。他们不能抽象地判断未曾做过的事是好还是坏,必须尝试着做,并通过父母、老师、同伴的语言评价去获得判断。不让五岁的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来是明显的错误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都在错误中成长。可以想象,五岁孩子的心在这两种评价中起落跌宕,有时自豪有时挫败。这样的心境会一直延续到学龄期,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一些行为指南。

「育术大咖说」偋弃成人思维惯性,孩子的行为你可以换位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