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作者 | 孫瑞希

前言:

你是不是總有這樣的困惑:

對工作內容沒有熱情,忙得很空虛,沒有成就感;

感覺工作和生活割裂,上班只想著要下班;

總覺得老闆刁難、客戶難搞、看同事不順眼;

總在想自己是不是入錯行,常常想著遞辭呈、換工作……

為什麼同樣的崗位,有人卻能做得相當出彩?而你,卻找不到任何工作熱情?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看看我們如何從各方面為工作找到新動力!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01

渾渾噩噩的狀態,也許只有辭職才能解脫

來訪者劉佳(化名),40歲,剛剛裸辭,離開了她工作8年的一家教育培訓公司。

一年前,身為公司合夥人的劉佳發現自己對工作已經沒有新鮮感和成就感。面對工作,她感覺越來越倦怠,不願意主動溝通、不願意上班、時常遲到。她把這種情況歸因於自己“年齡大了,孩子又處於青春期,精力不夠用”。

劉佳負責公司培訓課程在某一區域的市場拓展工作,公司的產品體系比較完備,課程設置非常豐富。前些年,劉佳帶領團隊東奔西突打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在線教育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對傳統教育培訓行業產生了一定衝擊。這個領域的每家公司都做得很拼命,劉佳感覺,自己每天都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她說,除了工作,她留給自己和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

她沒有時間學習新知識、沒有時間陪伴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成長、沒有時間照顧愛人的生活。她也曾跟領導溝通過這個問題,領導建議她換個項目或者分管片區,她考慮了一下,覺得換不換沒有什麼價值,換湯不換藥。經過認真考慮,她還是決定裸辭。

劉佳告訴我:“瑞希老師,八年了,我一邊學習,一邊奔跑,我有成長、有進步,但是近兩年主要是以消耗存量為主,我感覺自己都要被掏空了。現在的工作已經不再適合我了,對於工作的厭煩讓我沒辦法更好的開展工作,我覺得還是先給自己點時間,歇一歇,放空一下大腦,然後再考慮以後的路該怎麼走。”

02

辭職只是解脫並不能阻止職業倦怠

劉佳所表現出的狀態是比較典型的職業倦怠症(JOB BURNOUT)。

“職業倦怠”又稱“職業枯竭”,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是不一樣的,而是

緣自心理的疲乏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症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

職業倦怠跟人的年齡沒有太大關係,在職業比較適合個人的前提下,如果一個員工工作三五年了,沒有新的挑戰,沒有升職空間,就很容產生現職業倦怠;而職業認可度低的人,一兩年甚至幾個月就可能會產生倦怠。

出現職業倦怠的時候,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是否適合這份職業,其次是可以休假調整,另外還可以尋找職業規劃師的專業諮詢。

辭職只是一種解脫,並不是解決職業倦怠的根本辦法。沒有找出職業倦怠的癥結,即使找到新的工作,仍然會舊病復發。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然而,對很多有職業倦怠的人而言,他們一面因為倦怠而陷入無助,一面卻幾乎沒有尋找專業諮詢的意識。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職業倦怠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涉及的人數相當龐大。

03

怎樣確定自己有職業倦怠呢?

按照國標公認的定義,衡量職業倦怠的三項指標分別為:

1.情感衰竭

指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感到自己的感情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它被視為職業倦怠的核心維度,並且也是最明顯的症狀表現;

2.去人格化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採用冷漠、忽視的態度;

3.個人成就感低

指傾向於消極地評價自己,並且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

當個人對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或缺乏動機,而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產生厭倦情緒,身心陷入疲憊狀態,工作績效明顯降低。

職業倦怠一旦出現,就像人生病一樣,必須治療以恢復正常,而不能坐視不管,任其發展,這樣對個人和組織都會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據一項對6000多人的網絡調查統計顯示,有58.6%的受調查者出現了輕微的工作厭倦,對工作失去熱情;有26.5%的人出現了中度工作厭倦,需要藉助休假或跳槽進行調整;還有9.1%的人表示極度厭倦工作。三者相加,高達90%以上的受調查者厭倦工作。

如果你有上述“症狀”,說明你已面臨職業倦怠的危機。意識到這些危機並積極進行調節,將有助於你重新找到工作的激情。

人的行為背後,都存在著一種動力,心理學稱之為動機。

動機具有激起、調節、維持行為的功能,它的產生和人的需要、興趣有密切的聯繫。當動機消失時,被它所推動的行為就會終止。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04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怎樣避免職業倦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和LEITER於1997年提出了職業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論。他們認為,個體與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包括:

工作負荷:如工作過量;

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與職業倦怠中的無力感有關,通常表明個體對工作中所需的資源沒有足夠的控制,或者指個體對使用他們認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沒有足夠的權威;

報酬:可以指經濟報酬,更多的指生活報酬;

社交:比如員工和周圍的同事沒有積極的聯繫(有可能由於工作把個體隔離或者缺乏社會聯繫,但同時工作中與他人的衝突影響嚴重);

公平:由工作量或報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評價和升遷的不公平則容易帶來情感衰竭;

價值觀衝突:員工和周圍的同事或上司價值觀不一致。

一直以來,關於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都在反覆強調個體的心態建設。比如:心態決定工作狀態,激發激情、適應工作。

從人本主義的觀點出發,我們認為對於職業倦怠的干預應該放在對工作不匹配的轉變上,而不僅僅是心態上。

在劉佳的個案中,通過職業測評和訪談,我們發現,導致她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是崗位與個人的適配度出了問題,而不是心態的問題。她的興趣、性格、價值觀與當前崗位的適配度較低。

早年,劉佳受限於經濟因素選擇了銷售崗,並從普通的項目顧問做到了合夥人,多年的職場歷練,讓她擁有了較強的工作能力,但工作能力不代表工作意願。高能力低意願的工作,只能是生存力的體現。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如果你的工作處於生存力這個區域,那麼你會感覺,工作帶給你的僅僅是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料,工作樂趣較少,久而久之,難免倦怠。

理想的工作狀態應該是:高意願高能力。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處於職業倦怠的狀態中時,首先要做的是:對照上面的六個工作不匹配中的一個或多個,看看自己中了哪條。你要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機會,不會因為不恰當的期望和努力失敗產生職業倦怠。

在應對職業倦怠時,想想以上那6條,哪些為你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哪些因素是你個人控制力較小或無法控制的。

如今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有職業倦怠。 很多人認為它只是生活的另一部分。但你要明白的是你不需要這樣生活。如果你達到了某個臨界點,你再也無法忍受了,那麼,切換職業生涯軌道或者退出現在的公司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改變能改變的, 接受不能改變,不想接受的就換個修行的道場。

但請記住:因為害怕而拒絕變化,往往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應激研究泰斗塞裡曾說:“很多人停滯在一個階段感到失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不願改變現狀”。

隨著應激而改變,這是適應工作的最關鍵的問題,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要改變,那就行動吧!

附福利——【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1.對工作感覺到有挫折感( )

2.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

3.我的工作讓我身心疲憊( )

4.我覺得我過度努力工作( )

5.面對工作時,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

6.工作時感到心灰意冷( )

7.覺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當( )

8.想暫時休息一陣子或另調其他職務( )

9.認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結果( )

10.我能肯定這份工作的價值( )

11.認為這是一份相當有意義的工作( )

12.我可以從工作中獲得心理的滿足( )

13.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標和理想( )

14.我在工作時精力充沛( )

15.我樂於學習工作上的新知( )

16.我能冷靜地處理情緒上的問題( )

17.從事這份工作後,我覺得對人變得更冷淡了( )

18.對某些同事發生的事情我並不關心( )

19.同事將他們的遭遇的問題歸咎於我( )

20.我擔心這份工作會使我逐漸失去耐性( )

21.面對眾人時,我壓力很大( )

22.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上班( )

計分方法:

這個測試包括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方面:情緒衰竭(1-8)、低個人成就(9-16)、去人格化(17-22)。其中,9-16題為反向題,需要反向計分,即選5時計1分,選4時計2分,選3時計3分,選2時計4分,選1時計5分。其餘題目正常計分。

將所有題目得分相加除以22得到平均分,即代表自己職業倦怠問題的嚴重程度。1分代表沒有職業倦怠,5分代表職業倦怠問題很嚴重。得分越高表明職業倦怠的程度越重。

說明:

前八題,按A、B、C、D、E五檔分值依次為1、2、3、4、5,分數總和除以8是最後得分。

中間八題,按A、B、C、D、E五檔分值依次為5、4、3、2、1,分數總和除以8是最後得分。

後六題,按A、B、C、D、E五檔分值依次為1、2、3、4、5,分數總和除以6是最後得分。

按照情緒衰竭、低成就感、去人格化三項得分,其中一項得分2.5即視為中度職業倦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