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穩信號頻發!網貸行業加快回歸本位

維穩信號頻發!網貸行業加快回歸本位

維穩信號頻發!網貸行業加快回歸本位

這是《中國經營報》為您分享的第674篇原創文章;我們只發有態度,有乾貨的原創。

本文大約:3400字

閱讀需要:6分鐘

5年貸款餘額增加200多倍後,野蠻生長的網貸行業正在經歷一個不太愉快的“瘦身”過程。

六月以來,全國各地發生了區域性、集中性的平臺暴雷,引發一些投資人的情緒恐慌,甚至出現非理性的資金出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風險傳導甚至波及到一些正常運營平臺的流動性。

在此背景下,監管、行業均在積極尋找穩定市場之策。繼7月16日銀保監會召開專題座談會,要求穩妥有序推進網貸專項整治工作後,北上深三地互金整治辦相繼宣佈將開啟網貸現場檢查工作,強化監管聯動。與此同時,一些頭部機構也在積極通過線上線下的投資人見面會、引入更多保障機制等方式來減小震盪。

而據多方消息顯示,187條網貸備案驗收細則已經下發到省一級,預計將在近期頒佈。網貸平臺也將被分為合規、整改、兼併、清退四大類後進行分類分級的有序驗收管理。

事實上,目前監管、行業和學界的普遍共識在於:此輪震盪是多重疊加因素下,一批網貸問題平臺的集中暴露,也是網貸行業走向有序合規的必然陣痛。因此,要以分級分類的角度看待當下金融風險,在問題平臺加速退出的同時,也為合規平臺騰挪出了更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網貸行業也正在逐漸迴歸到信息中介的本位上。

1

震盪根源:問題平臺模式不可持續

投資者信心的喪失是此輪震盪產生的最惡劣影響。

北京大學金融科技情緒指數在2018年7月15日一週已經跌到了歷史最低位。2013年1月到2016年底,該指數的平均值為-5。2017年至今,該情緒的均值為-157,而最近幾周已經下降到了-600以下。這種負面情緒的嚴重程度前所未有。

而據融360數據顯示,2018年6月,當期出借人、借款人數量分別為470.41萬人、779.65萬人,環比分別下降6.61%、9.26%。尤其是6月出借人數量創近11月新低,較網貸行業最高值已經下降了13.87%。

維穩信號頻發!網貸行業加快回歸本位

2017年1月-2018年6月網貸出借人與借款人變化

維穩信號頻發!網貸行業加快回歸本位

重建信心的根源首先需要明確是什麼造成了這種集中性的震盪?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一個顯而易見的外部因素是,在宏觀經濟下行週期中,降槓桿、破剛兌等趨勢對每個領域都會產生滲透,壞賬升高、資金吃緊是全局性的。而一個特殊因素在於,網貸備案驗收的延期讓一些經營吃力的平臺無以為繼,問題開始集中出現。

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副主任沈豔看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大部分平臺本身的經營模式存在硬傷,不具有可持續性和抗風險性。

沈豔告訴記者,在多年野蠻生長過程中,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投資收益,也為了解決分散不同標的給投資人風險差異大的問題,拆標打包模式也被廣泛使用;為了方便對投資人的回款管理,大部分平臺都採用了自動投標和債權轉讓的方式。這就涉及了較多的期限錯配。“這個模式在市場繁榮的時候可以運行,而當特殊時期資金端和資產端都出現萎縮時,平臺就難以為繼。

根據網貸之家2017年的調查數據,超過85%的投資人都偏向12個月以下的投資期限。這也讓上述拆標、錯配等模式成為普遍現象。

沈豔認為,在信息中介定位下,平臺可以採用拆標打包、自動投標和債權轉讓等方式幫助借貸雙方實現撮合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 小額、海量支付的成本不高;
  • 平臺上有足夠多的需求各異的貸款人;
  • 平臺風控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足夠強大。

但調研顯示,滿足上述要求的平臺為數不多。

長期研究小額貸款領域的資深業內人士嵇少峰也持有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這淪震盪本質不是行業危機,只是問題平臺的集中暴露。

“本輪危機暴露的是絕大部分P2P機構是不具備高息下組織安全資產的能力問題,多數平臺本身對金融的嚴肅性與專業性缺乏足夠的認知,理財類本身就是期限與金額錯配的手段,是不合規的。”他向記者表示,如果沒有資金池、沒有錯配、不良可控,老標到期收回後退款給投資人即可,不會出現要求清盤的問題。

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沒按照監管思路運營的模式長到了很大後的必然結果。目前看來,對於“迴歸信息中介”定位這件事,監管部門沒打算讓步. 這就意味著,大部分不能做到真正信息中介的平臺,也必須要退出市場。

2

監管組合拳:白名單、風險緩釋、退出機制協同

不過上述小平臺暴露後,加重了恐慌情緒瀰漫,間接導致大平臺也開始出現資金端的萎縮、借款人還款意願下降等問題,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行業的流動性緊縮。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7月第二週網貸行業的總成交量為405.17億元,較前周環比下降5.90%,當週資金淨流出額高達40.47億元,其中14家平臺資金淨流出額均超過億元。此外,不少平臺的債轉轉讓數量快速激增,但仍有超過一週無法債轉情況,甚至一些頭部平臺也不得不調整相應規則以維護基本的流動性穩定。

在此背景下,監管已經開始加速釋放維穩積極信號。據此前媒體報道,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7條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按照合規、整改、兼併、清退四類進行管理,並強調多地監管聯動。

以北京為例,近期北京市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公室在相關座談會上透露,北京將加快推進“數據管理機制”、“良性退出機制”、“白名單機制”、“風險緩釋機制”、“媒體溝通和監督機制”以及“金融消費者教育機制”等六大機制的建設。

而其中,對減少社會風險影響巨大的良性退出機制規則已經出臺。7月23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向轄區內網貸平臺各成員單位下發(以下簡稱“規程”)。據瞭解,規程共分為7章30條,涉及業務退出的程序、退出備案與資料報送、消費者保護、業務處置、機構註銷等方面內容。

但如何執行上述退出機制,仍對相關平臺提出巨大考驗。北京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郭大剛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些有的平臺沒有什麼實質問題,但是運營稍微困難了也發個“良性”清盤公告,具體的追償情況、資產回收計劃、還款資金來源如果沒有更好的監督機制,就會給行業健康發展帶來隱患。

事實上,在近年來的網貸行業發展中,良性清盤的案例確實並不多見。

一個成功的例子是2016年7月20日,美利金融宣佈主動清盤,並在三天內完成所有投資人的本息返還。美麗金融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天完成清盤,建立在三個多月籌備的基礎上。“首先需籌集到能夠承接對應資產的資金;其次需平臺技術支持,完善財務退款系統,平臺上的冗餘資金客服挨個電話通知用戶;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公司通過其他業務平臺的發展,在戰略上以及在業務端,早就做好了轉型的準備,而這一點需要更長時間的準備和實踐。”該負責人表示。

而目前仍未曝光的白名單機制,郭大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與分級分類監管是一個邏輯,便於根據不同的機構所處合規性的狀態,進行相應的管理。同時,白名單的建立是個動態過程而不是靜態結果,不合規還要整改。

3

P2P模式價值應獲認可

事實上,在等待監管釋放利好信號的同時,機構自身也在積極尋找自救之策。

部分平臺或通過新一輪融資,或提高註冊資本金來提振投資人和行業信心;此外更多平臺開始頻頻召開線上線下的投資人見面會,高管直播答疑;更有機構拿出2000萬基金邀請全國投資人到本部和資產端進行考察。

此外,在尋在解決流動性危機上,有平臺已經開始嘗試引入更多機構投資人資金,或引入各種保險、保障機制強化對個人投資者吸引力。

“熬著,挺過去這波就是勝利。”一位網貸平臺負責人直言。

事實上,雖然我國第一家P2P平臺成立於2007年,而全國性的P2P監管規範直到2016年才出臺。這種監管與行業發展不匹配也導致從2014年起,網絡借貸平臺重流量輕風控,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在這近五年時間的“矇眼狂奔”中,截至2017年底,我國網絡借貸成交量達到28048億元人民幣,歷史累計成交量超過 6 萬億元。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貸款餘額也從 58 億元攀升到 1.2 萬億元的水平,暴漲200倍。

網貸行業在國內的發展雖然高速,但伴隨的是基礎設施嚴重不完善的現狀。上述網貸平臺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並沒有一套公開透明、功能完善、全覆蓋的信用評分體系來篩選優質借款人,為整個P2P行業託底。此前各家徵信系統雖然運營多年,但實現各平臺數據共享、做到全面覆蓋的系統有待建設。

此外,她也直言,需要看到目前監管體系的建立與行業發展不匹配。監管系統滯後於行業發展,是國內P2P行業的現狀。在這些因素的疊加下,長成“巨獸”的行業確實需要一個風險逐步出清的瘦身過程。

但業界共識在於,不能因為個別案例,就否定網貸行業在普惠金融服務中的重要價值。郭大綱在近期受訪時表示:這次中小型企業破產潮會影響到網貸行業,正是因為網貸服務對象主要是小微群體,真正做到了普惠金融。有些機構在這樣的震盪中依然能穩定發展,最後市場該出清的出清,能力不足的最終淘汰。

嵇少峰認為:合規的自然會存活下來,不合規的讓其受壓暴露,並不是什麼壞事,如讓不合規的甚至騙子苟延殘喘,反而對行業、對社會造成損害。監管應該考慮更深層次、更徹底的解決行業發展的基本法的問題。

而沈豔則建議:除了儘快加快徵信體系的建設外,也要讓讓規模較大、風控技術良好,有服務小微企業和個人的金融科技嘗試的平臺,有機會獲得備案,加速良幣驅逐劣幣。

記者 李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