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吃手時拚命阻攔?這個動作或許會傷害孩子一生!

維尼出生第一天,我的前同事去醫院探望,隨手給維尼拍了一張照片,那時的她正努力地把拳頭往嘴裡塞。

同事發朋友圈說:“剛生出來就開始吃手,維尼今後肯定是個吃貨……”

不少媽媽發現,剛出生不久的寶寶把手塞進了嘴裡 ,不停的吸呀,啃啊。

媽媽都笑稱自己的寶寶是個吃貨呀!

當寶寶隨著月齡的增加,媽媽發現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於是擔心寶寶的健康和衛生問題,就會不時的將寶寶的手從她的嘴裡拿出來。

但是你知道嗎?你的這個動作會阻礙寶寶的心智發展哦,如果處理不當,或許會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心理陰影!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詞,叫做口欲期。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弗洛伊德。

口欲期(oral stage),0-1歲,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此時的孩子,會將任何一件物品塞進嘴裡,當然初衷並不是為了吞下去,而是用口來認知事物。

在孩子吃手時拼命阻攔?這個動作或許會傷害孩子一生!

有醫學研究表明,在母體中的胎兒就會將手放入口中,因此,吃手這件事不是學來的,更不用任何人教,而是與生俱來的。

注重蒙氏教育的媽媽們一定都對“口的敏感期”這個詞不陌生,蒙臺梭利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口的敏感期其實正對應著“口欲期”。

剛出生的嬰兒是以“我”為中心,此時他們還不能很好地區分自己和外界。

嬰兒會認為自己即世界,自己和這個世界融為一體。

但當孩子發現,自己不能完全控制媽媽,例如:自己餓了,而媽媽不能立刻給予回應時,嬰兒會逐漸發現自己和媽媽、和這個世界是分離的。

當嬰兒意識到了自己與媽媽及這個世界的分離時,“自我”的概念開始形成。

嬰兒通過將手塞進嘴裡,來認知“手”的存在,他用口體會到手是什麼樣的感覺,那麼他體會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

當你看到寶寶把小拳頭放入口中開始吸吮的時候,恭喜,寶寶的智力向前邁了一大步!

有的媽媽誤將此時孩子吃手當作一種“不講衛生”的壞習慣來看待,看到孩子把手放進嘴裡,就趕忙將他的手從嘴裡拉出來,甚至按住孩子的手不讓他再往嘴裡放。

這樣粗暴的干涉,破壞了孩子對手的認知,也阻礙了他對世界的認知。破壞了孩子的內在感受,阻斷了他們自我探索的進程,對孩子的智力和心理發展都沒有好處。

口的敏感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成年後會出現行為固著。(固著是發展停滯在早期的某一個階段。)

比如,比較普遍的現象,男性吸菸成癮,女性喜歡吃零食、“嚼舌根”,都是口欲期未得到滿足時的心理反應,而將行為固著在口欲期時的表現。

孫瑞雪在她的著作《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提及,口的敏感期嚴重的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會搶別人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掉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無法學習。

一般來說,口欲期吃手並沒有不好,但是媽媽們還是需要謹慎觀察給寶寶帶來的影響,不要讓寶寶因為過分吸手指而影響到日後的健康。

例如下方的這則10秒短視頻:

在吃手指的過程中,如果剛好遇到乳牙生長,因為吃手時所用力的方向,會讓牙齒照著不正確的方向生長,進而影響牙齒的排列、咬合,容易引發口腔問題。

由於施力方向不當,嘴巴的上、下顎可能會因此變形,面部外觀也會隨之變形。

此外,孩子經常摸摸這個,碰碰那個,再把小手塞進嘴裡,可能會把病菌帶入嘴巴而生病。

滿足口欲期的物品不僅僅有手指,很多專用的替代物可以既方便清潔,又相對手指更能保護寶寶的牙齒骨骼生長,例如安撫奶嘴。

宛寧老師曾經寫過關於安撫奶嘴的文章,戳下面圖片跳轉,給安撫奶嘴正個名。

在孩子吃手時拼命阻攔?這個動作或許會傷害孩子一生!

一般來說,口欲期在1歲左右結束,但是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不同,有的孩子的口欲期會稍稍有所延遲,最遲不超過2歲階段。

維尼是在18個半月自然脫離了安撫奶嘴,也有和維尼一般大的小朋友,也是在1歲半至2歲以前逐漸自然脫離了安撫奶嘴、也不再吃手,而向下一個階段發展了。

但是,依然有兩、三歲的孩子,甚至更大一點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將大拇指放入口中,甚至成為了一種依賴和習慣。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早已經不吃手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又把手指放入口中吸吮。

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每個孩子的個體發展程度不同,飲食習慣的不同,都會影響口欲期過渡的快慢。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添加的輔食長期過稀過軟,口腔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口腔敏感度不高,就會繼續用吸吮手指的方式來滿足。

因此,媽媽們一定要按照科學的輔食添加順序給孩子製作適合不同月齡寶寶軟硬度的輔食。

科學的添加輔食順序,根據宛寧老師的營養輔食課程中所講,添加原則為: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小到大、由一種到多種

說點題外話,吃東西的過程對寶寶來講就是個遊戲,不妨讓他和他的食物玩在一起,從中他能學到:感覺、搗碎、塗抹及品嚐食物。

不要怕寶寶吃東西的時候弄髒衣服和地板,事先準備好大圍兜,在地上鋪上報紙,讓孩子吃的盡興。

只有讓寶寶參與才有主動進食,寶寶才不會對食物拒絕,這樣才能保證報寶寶對顆粒食物的自我嘗試進餐。

再如,有的孩子會說話比較早,15個月就能開口說完整的字詞和簡單的句子,嘴巴一忙起來,就不會再去想吃手的問題。

對於語言發育早的孩子來說,大部分會很快的過渡完口欲期。

但是有的孩子2週歲才開口說話,在此之前一直以來安撫奶嘴或者手指的滿足,口欲期結束得相對較長。

同時,吃手是孩子舒緩內心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有的孩子會在緊張、焦慮、感到害怕或者無聊的時候將手指塞進嘴裡。

還有這樣的一個例子,5歲的姐姐在家裡有的第二個孩子之後,突然出現了不能夠自主如廁、吸吮手指甚至搶弟弟的安撫奶嘴的行為。

這是當她看到弟弟被媽媽照顧而忽略了自己時,產生的一種行為的退行(一個人在高級階段受到了挫折。就會退行到低級階段,去尋求低級階段的滿足),將自己的能力退行到了新生兒階段,而因此來希望獲得媽媽的關注的心理。

對於2歲以上至學齡前階段的孩子,應當具體分析孩子的原因,再具體地施以幫助。

而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將手指從口中拉出的動作,這也會拉斷了孩子及父母的關係。

具體應當怎麼做呢?

1、明確地告訴孩子,你是個大寶寶了,寶寶的小手可以做更多的事,而不是繼續放在嘴裡。

2、幫助孩子認知自我,當孩子吃手的時候,要用平靜和溫和的態度提示他:寶寶,你知道現在你在吃手嗎?

媽媽說話的態度很重要,有的媽媽會用嚴厲、吼叫、大驚小怪的態度,這樣都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3、用其他任務和遊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兩隻小手有了任務開始忙了起來,自然就沒有功夫再放入嘴裡了。

4、藉助其他工具

此時的孩子已經不同意0-2歲的階段,利用安撫奶嘴充分滿足順利自然脫離,因此所用到的工具應當為起到矯正作用工具例如矯正指套。

在孩子吃手時拼命阻攔?這個動作或許會傷害孩子一生!

這種指套可以很好的避免手指皮膚的損傷。可以及時殺菌和替換,防止皮膚或指甲的細菌造成口腔內病毒感染。完成口唇的吸吮需求,模擬乳頭的口唇觸感。

5、通過閱讀相關繪本獲得心理自助

閱讀繪本一直是一項不說教的輔助方式。並逐漸被媽媽們所認可。

此前我也經常被媽媽問及這方面的繪本,今天講到吃手的這個問題,我便也想到了這本書《今天開始不吃手》,文章開篇有維尼爸爸播講的故事,媽媽們可以先帶寶寶來聽一聽。

在孩子吃手時拼命阻攔?這個動作或許會傷害孩子一生!

這本書中的小男孩,應當是一名已經入園的學齡前兒童了,但是他依舊不能很好地結束口欲期。

在孩子吃手時拼命阻攔?這個動作或許會傷害孩子一生!

但是並沒有任何人的干涉,他在幼兒園裡開始用手畫畫、拾起小鳥,開始用手交朋友的時候,

在孩子吃手時拼命阻攔?這個動作或許會傷害孩子一生!

他就意識到了自己的手可以做更多的事,而不會一直呆在自己的嘴裡躺在舌頭下面。

在孩子吃手時拼命阻攔?這個動作或許會傷害孩子一生!

最後,他通過這樣一種心理自助的方式順利地戒掉了吃手的習慣。

這本書會給孩子起到一定的心理自助作用。這類型的繪本都會從輕鬆的故事入手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

對於吃手這件事,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應對方式,萬萬不可在孩子應當得到充分滿足的時候強制阻斷他,更不要在應當脫離的階段用粗暴、打罵的方式給孩子施加壓力。

多年以後,你回憶起他吃手的經歷,或許會感慨,一個小生命認知世界的方式,是從口手開始,多麼神奇……

關於孩子吃手的問題,你有哪些經驗呢?歡迎在文末給我們留言。

弗洛伊德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武志紅《口欲期:吃貨的源起》

孫瑞雪:《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中國婦女出版社

《發展心理學》(第九版)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