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庐山抗战宣言

1937年7月19日,《告全国军民书》通过电讯广播传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是一份国民政府开始全面抗战的宣言。从此,全面抗战的大幕正式拉开!

1937年7月15日上午,在位于庐山东谷的仙岩饭店,全国各界知名人士汇聚一堂,畅谈国事。胡适像以往一样先声夺人。但此次他一改往日消极抗日的观点,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说:

“众所周知,我以前曾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然而当今之世,日寇欺人太甚,偌大个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再这样下去,国将不国,还谈什么研究问题、科学救国!当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全国同心,把日寇赶出中国!”

庐山会议·庐山抗战宣言

见证中国诸多历史事件的仙岩饭店

南开校长张伯苓先生还未开口,就已经泪湿眼眶,一番铿锵有力之语令满座动容:

“决不能向日本人屈服!打烂了‘南开’可以再重建,国家一旦灭亡了,还谈什么教育!”

多愁善感的梁实秋喜欢掉书袋,他提到抗日名将马占山将军的抗日诗:

“昨天我在松树路漫步,看到路旁石头上刻着马占山将军的一首抗日诗,壮怀激烈。诗是四年前写的,可我们还没有对日宣战,多少‘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啊!”

傅斯年插了一句:“再这样下去,全国人民都要成‘遗民’了,‘王师’又在何处耶?”

最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人士达成共识,一致表态拥护精诚团结、共同抗日的方针。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而慷慨激昂。

第二天,蒋介石邀请这些人士158人在庐山举行会谈,讨论《应战宣言》的具体内容便是此次会议的议题。大家看过宣言草案之后,对内容完全认同。但是在是否公开发表、何时发表等问题上,争持不下。

在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写下自己的犹豫不定:“宣言对倭寇影响为利为害?应再研究。”

7月17日,蒋介石信心更为坚定,在日记中写道:“我表示决心之文书,似已到时间!”

7月19日,蒋介石已经作出公开发表《应战宣言》的决定,日记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对日宣战的决心:“但此意既定,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

随即,蒋介石决定制订对日作战计划,同时他意识到“应战宣言”这几个字可能会对日方产生刺激,经过再三考虑,改为“庐山谈话”,并对之前激烈的措辞作出调整。即便如此,《庐山谈话》仍然彰显出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的坚定决心。

此时,蒋介石对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还抱有一丝希望,所以他在谈话中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之后时局的发展,彻底打碎的蒋介石的残存希望,这从他这一时期的话语间可以看出。蒋介石先是认为“中国方面可谓完全没有组织与准备,弱点很多”,“以此应战,危险实大”,后来又觉得日本“横暴”、“虚弱”、“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为民族之人格与振兴民族之精神,自有转危为安,因祸得福之机”。

庐山会议·庐山抗战宣言

蒋介石号召全民英勇抗敌

蒋介石比较乐观地判断对日作战比内战好打,甚至预计即将爆发的中日之战会在一年内以中方胜利结束。

1937年7月17日上午,蒋介石身着戎装,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了题为《对卢沟桥事变之严正表示》的讲话,史称“庐山抗战宣言”。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之严正表示》演讲全文如下:

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芦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止,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

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诸位关心国难,对此事件,当然是特别关切,兹将关于此事件之几点要义,为诸君坦白说明之。

第一、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本年2月三中全会宣言,于此更有明确的宣示。近两年来的对日外交,一秉此旨,向前努力,希望把过去各种轨外的乱态,统统纳入外交的正轨,去谋正当解决,这种苦心与事实,国内大都可共见。我常觉得,我们要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的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前年五全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跟着今年二月中全会对于“最后关头”的解释,充分表示我们对于和平的爱护。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第二、这次芦沟桥事件发生以后,或有人以为是偶然突发的,但一月来对方舆论,或外交上直接间接的表示,都使我们觉到事变发生的征兆。而且在事变发生的前后,还传播著种种的新闻,说是什么要扩大塘沽协定的范围,要扩大冀东伪组织,要驱逐第二十九军,要逼迫宋哲元离开,诸如此类的传闻,不胜枚举。可想见这一次事件,并不是偶然。从这次事变的经过,知道人家处心积虑的谋我之亟,和平已非轻易可以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军队无限制的出入于我们的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在,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换言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极人世悲惨之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了6年之久,继之以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芦沟桥。如果芦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末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剩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所以芦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第三、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逼不得已的办法。我们全国国民必能信任政府已在整个的准备中,因为我们是弱国,又因为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

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第四、芦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芦事的解决。但是我们的立场有极明显的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这四点立场,是弱国外交最低限度,如果对方犹能设身处地为东方民族作一个远大的打算,不想促成两国关系达于最后关头,不愿造成中日两国世代永远的仇恨,对于我们这最低限度之立场,应该不致于漠视。

总之,政府对于芦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常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将此意转达于社会,俾咸能明了局势,效忠国家,这是兄弟所恳切期待的。

该《宣言》的措辞空前坚决,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激奋人心,坚定了全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决心,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的浪潮中去。

这份抗战宣言是由蒋介石口述、中央日报社社长程沧波执笔,仅花三小时写成。宣言里的很多后来流传很广的句子,包括蒋介石之前在演讲中使用的原句,如“和平未到最后关头,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等。蒋介石讲话结束后,整个会场情绪热烈,很多人更是热泪盈眶。

7月19日,该文稿稍加改动后作为《告全国军民书》,通过电讯广播传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实际上已经成为国民政府开始全面抗战的宣言。

庐山会议·庐山抗战宣言

蒋介石在庐山视察高级军官训练团

在这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事实上已经被国民党承认,并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7月31日,蒋介石发表了《告抗战全体将士书》:

“这几年来的忍耐,骂了不还口,打了不还手,我们为的是什么?实在为的是要安定内部,完成统一,充实国力,到‘最后关头’来抗战雪耻。现在,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不惜牺牲来和倭寇死拼。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只有齐心努力杀贼,驱逐万恶的倭寇。我们从今以后要认定不是我们失败,就是他们灭亡,只要全国同胞大家照我的一贯方针和精神,做继续不断的奋斗,日本人必不能灭亡中国,反转过来说,我们必定能够打败日本。”

12月17日,蒋介石再次发表《告全国国民书》,在这一重要讲话中表示: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情势之下,不能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则四千万方里之国土之内国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于死命……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庐山宣言》发表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艰苦、最英勇的一次卫国战争拉开帷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战争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从此,中国军民不分种族、党派,不分阶级、职业,不分男女、老幼,用鲜血和生命投入到捍卫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抗战大潮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