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秀丽的庐山,两位顶级大文豪的终极对决

疑似银河落九天。

诗仙李白写完这首七绝,就等于立在了那里一座丰碑,自此后多少文人骚客登临庐山,也留下了不少诗篇,但统统都淹没在诗仙的这首七绝的万丈光芒中。

日月似梭,光阴如电,几百年只是一刹间,唐朝走了,大宋来了,时间到了公元1084年。

那一年苏轼47岁,他本来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在那呆了四年,写下了很多名篇,他的超级粉丝宋神宗一看行了,黄州的山山水水也让你写个差不多了,把你换个地方吧!到哪里呢?汝州,离当时的京城近一些,这也算是提拔了。

本来从黄州到汝州是不用经过庐山的,但苏轼要看看他多年不见的弟弟苏辙,所以就到了庐山脚下。苏轼到了庐山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大宋朝都惊动了,京城开封的宋神宗,已经谪居南京的王安石,以及那些苏轼的朋友和政敌,他们齐刷刷的把目光都转向这个位于江西的庐山。

为什么呢?因为几百年前唐朝的诗仙李白去过庐山,因为李白在那里留下了一首七绝,因为这首七绝跨越了两个朝代,至今无人超越。

风景秀丽的庐山,两位顶级大文豪的终极对决

庐山风景

苏轼是谁?整个大宋朝公认的大文豪,仁宗皇帝夸他,神宗皇帝爱他,文坛领袖欧阳修抬举他,他所作的诗词,就相当于现在的留下歌曲,很快就能流传于大江南北,连他的政敌王安石得到他的新作之后,就着黄昏时的余光,连房间都不舍得回,一气读完。

大家都希望苏轼能在庐山上留下些什么,毕竟,宋朝在经济上不输于盛唐,在文化成就上也是与唐朝不分伯仲,但李白的那首诗能不能超越,宋朝只有苏轼有这个能力,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苏东坡的这次庐山之行。

看着庐山脚下前来欢迎的僧俗朋友,还有附近的文人骚客,苏轼很明白大家的心思,这庐山是上还是不上?

上。心高气傲的苏东坡是“明知山有虎,偏往山中行”

苏轼在众人的簇拥下上了庐山,沿着前朝那个诗仙的足迹又走了一遍,来到香炉峰下,看到了诗仙的那首七绝,果然好诗,把香炉峰,把整个庐山写绝了,怪不得后人也写了不少的关于庐山的诗词,但与诗仙的相比,都是黯然失色。

苏轼进山后也写了几首,但都无法与诗仙的那首七绝相提并论,众人失望了,难道我们的文坛一哥真的要输与前朝?

苏轼也很着急,但写诗是需要灵感的,灵感是不随人的意志所转移的,你越是需要它越在你的心灵深处躲躲藏藏,只有等待,等待它的灵光一现。

风景秀丽的庐山,两位顶级大文豪的终极对决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最后一天了,明天苏轼就要下山,人们似乎不抱什么希望了。

最后一站是位于庐山北麓的西林寺,看完这座始建于东晋时期的寺庙,苏轼独自来到寺庙前的一块巨石上,登石眺望眼前这云雾缭绕的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山峰,想起自己从仁宗皇帝钦点的百年第一的“制科三等”,到神宗皇帝差点命送黄泉,由眼前的这时隐时现的山峦,联想到自己浮浮沉沉的人生。

突然,苏轼的脑海中灵光一现,他飞步来到寺庙的一堵墙壁前,那里早就准备好了笔墨,苏轼挥毫也写下了一首七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庐山中。

人们一拥而上,纷纷抄写,都想第一时间把苏轼的这篇《题西林壁》传递出去。第二天这首包含人生丰富哲理的诗作就传遍了整个大宋。

又是一座高山,从苏轼的《题西林壁》之后,那么多描写庐山的诗词,很可惜,再没人超越过这首。

从古到今,文人骚客写庐山的诗词有记录的就有4000多篇,可一提起庐山,人们能朗朗上口的就是这两首七绝。

这就是千古绝句。

风景秀丽的庐山,两位顶级大文豪的终极对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