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常識答問11」爲什麼說佛教是民心之根本、生產之原地?

「禅宗常识答问11」为什么说佛教是民心之根本、生产之原地?

佛教進入中國,隨許漢地風俗,經百丈禪師而立清規,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農禪家風。然世人仍常生誤會,認為佛教不耕不織,僧人有消耗而無生產。這種誤解甚至成為民國時期發起“廟產興學”的直接理由,而令古老之教遭受侵損。

為什麼說這是世人的誤解?因為,人人皆重生產,但對“生產”一事,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物質之生產,不知精神之生產,或只知世間知識文化之生產,卻不知世出世間上上之生產。故守培法師詳辨“生產”之義,指出佛教之生產護持大眾至善之心,是民心之根本,生產之原地。文曰:

什麼是生產?

“何以為生產?曰無而忽有曰生。產,即能生之處也。凡於宇宙間有所增益者,總名生產。佛教說生法有十二類別不同,凡是生產,皆要具足四種緣:譬如農人種谷,第一要種子,為親因緣。第二要水土,為所緣緣。第三要雨露陰陽,為增上緣。第四要谷之生性相續不斷,為等無間緣。此四種緣,缺一不能發芽。四緣為能生,芽為所生。又如母生子,第一要內四大,為親因緣;第二要外四大,為所緣緣;第三要飲食遮護,為增上緣;第四要子之生性相續不斷,為等無間緣。具此四緣,其子乃生。

“能令此四緣具足者,復有三種業因: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感四緣具,則產生善果。惡業感四緣具,則產生惡果。無記業感四緣具,則產生不善不惡果。若無此三業,決定不能感四緣具,即決定不能生產。世人謂母能生子,農能產谷,忽略種種因緣。其實母也不能生子,農也不能產谷,能生產者,別有因緣也。且依世人說生產。”

什麼是世人的生產?

“世人所謂生產者,略有三種:一物質生產,二知識生產,三有情生產。能令此三生產者,復有士農工商四種人。其餘生產雖多,皆四者之流類也。物質生產者,凡從水土所生之百穀苗稼,草木花果等,皆農人之所生產也。農人所產,及山川所生者,一變而為衣食器具,宮室住處等,皆工人之所生產也。凡農工所產之物,運輸四方,補其所缺乏,皆商人之所生產也。以上三種生產,其實只有兩種,商人只推銷農工之所產,別無所生故。知識生產者,凡產生人民忠信孝悌,禮樂射御書數等,皆仕師之所生產也。有情生產者,夫婦和合,產生子女等,此又士農工商通共之所生產也。”

什麼是僧伽的生產?

“觀俗人之生產,既不單以物質為生產,而知識,而有情,而運輸等,皆認為能生產。然則,僧伽亦能生產,且為生產之生產,非僅生產而已也。僧伽之所生產者,佛說三寶(佛法僧),為世間良福田,僧伽教人民知因識果,產生良知良能,持五戒,修十善,產生人天福報,是為世間之生產也;教人民修小乘戒定慧,產生羅漢聖果,是為出世之生產也;教人民修大乘戒定慧,產生無上佛果,是為世出世間上上之生產也。以上三種生產,是為僧伽之生產。佛教教人民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產生人民的善心,此又為三種生產中之總生產也。”

佛教是民心之根本、生產之原地

“以上僧俗種種生產,以表面觀察,人民生產為根本,以農工商之物質生產,為人民日用所必需,非此不能生活故。若夫知識生產,則可興可止,以人民無知識者,亦能生活故。至於僧伽善心生產,則更無關緊要矣。

“若深一層觀察,以上種種生產中,知識生產,於農工商賈有切身之重要。若無知識分子,秉遵約法,保障人民,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又人民無知識,亦不解謀生產故。如是知識,又為物質生產之生產也。

“再則,物質生產,人人能為,而有不肯為者。知識生產,人人慾為,而有不能為者,是知識貴於物質矣。若再深一層觀察,以上種種生產中,善心生產,於士農工商有徹底的關係,最為重要。以有知識者,必須有善心,若無善心,必好作亂,亂則不但不生產,必害於一切生產。

“請觀古今,凡犯國法者,皆不知因果,不存善念之人,未有知因識果,存善念者而犯法也。甚而言之,國民無善心,其國必亂。是故有知識者,不可無善心,如是善心,又為知識生產與物質生產之總生產也。有知識而有善心者,即以知識而救世。有知識無善心者,即以知識而害世。須知無善心生產,則不能有知識生產,若無知識生產,則不能有物質生產。三者缺,國必危矣。故為國者不可無善心,有善心則不妨有知識,有知識則可謀生產,有生產則財用足,三者全,國必治矣。

“古之為國者,首重民心(即善心),民之善心,為國之根本,亦即生產之根本。欲善民心,必仰仗於佛教,即佛教又為民心之根本矣。從此生產之道,可知佛教與國家人民,有徹底之關係矣。又可信護佛教即所以護國之言,非妄語也。”

提倡佛教,即提倡善心生產

“再進一步說:提倡佛教,即提倡善心生產也。不了此義者,謂人力能生產,以致傷心滅理,而求生產,希圖快樂,如是求樂,猶如裹足求前,愈求愈困苦也。豈知現前所產之物,皆由宿業所感,無須用求。真求生產者,當培植善因,善因若具,不但人力生產勝,亦可無須人力,自然無美不備,無物不有。如西方極樂世界之眾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黃金為地,七寶莊嚴,皆善心之所感,非人力之所感也。不但極樂如是,此方天人,亦有美衣美食,美住處,亦不籍人力,自然而來,亦善心所感也。又不但上天如是,下界亦如是。人間初成時,以地味為食,亦不需人力,後更以粳米為食,由世人貪心起,善心不足,粳米不至,乃以人力種植。於此可知世人之貪心愈重,生產愈維艱。善心具者,自然而有衣食。善力不足者,助以人力而產生衣食。若善力盡者,雖用力求,亦不能得衣食矣。

“如是世間,獨有善心能生產。世間一切生產,皆為善心之所生。世人之噁心,能對治生產。世間所缺乏者,皆噁心所使然也。於是可知吾佛不耕不織,乞化檀那,令檀那生善舍貪,種無上福田,是為真正提倡生產也。吾佛用心之深遠,凡夫淺見那得知之也。若疑此說者,請觀現前有一分福者,即有一分受用,有十分福者,即有十分受用。若無福者,即無受用,任何苛求,終不能得。如是受用,非宿業所感而何耶?

“以上所說僧伽生產,是為人天生產,乃佛教中最下之生產也。僧伽之生產,不止於此。前已標名者,非今所要,且置不言。僧伽之生產已知,僧伽之消耗如何?兼帶言之。消耗者,生產之對待也。世人之消耗,以生產之貴賤分高低。如今之仕師者,一衣值幾百金,一食費幾十元。一人之裝飾,有值幾千金者,有值上萬金者。商人次之,農工更次之。僧伽之衣食,則布衣菜飯而已。裝飾,則絕其份。至於一切消耗物,惟俗人之所受用,為僧人之所禁忌。上上的僧伽,不及下下的農工之消耗。如是推尋世間之消耗,最簡單者,無有過於僧伽矣(至於溢出規矩以外之僧伽,違背戒律,非佛弟子,不在此例)。”

「禅宗常识答问11」为什么说佛教是民心之根本、生产之原地?

禪宗常識答問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