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不一】1776年:美國的黑與白

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無論是戰爭還是政治,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對於世界的影響和意義無須多言。美國人將獨立戰爭自豪地稱為“1776精神”不無道理,可是,他們總是忘記了1776年戰爭中那些衝鋒或者倒下的黑人身影——作為英屬北美殖民地軍事力量的大陸軍(即後來的美國陸軍),有約十分之一是黑人,然而,他們為美國獨立灑下的鮮血難以改變他們的膚色,《獨立宣言》開篇最有名的那句話並沒有在他們身上兌現——人生而平等。

【言行不一】1776年:美國的黑與白

英國作家喬納森有一段話,身為大陸軍總司令的華盛頓完全可以對號入座:“評判就像一種玻璃,通常能看到他人,卻唯獨看不見自己。”這位總司令本身就是一個擁有近300名黑奴的農場主,或許作為個人的良心層面,他是同情黑人的溫和派,可對於如何改變黑奴的命運卻缺乏興趣。因此,獨立戰爭勝利後,自由、平等這些美好的詞也隨著硝煙一併散去,黑人的身份依然是各家農場主的奴隸。

正是因為這樣,戰爭期間約有10萬黑奴出於對自由的渴望紛紛投奔英軍。戰爭結束後,還有2萬多奴隸躲在英國人控制的區域。當華盛頓要求英軍將這些奴隸(也包括他自己農場的)送回時,英軍將領卡爾頓爵士激憤地說:“既然我們承諾給他們自由,現在再把他們送回前主人做奴隸,那是一種不光彩的做法。”最終,英軍帶著15000多名黑人一起撤回英國。

在奴隸制問題上,原殖民者居然代表了更高的文明,這樣的歷史讓美國人情何以堪。

至於《獨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對待黑奴的態度,則完全符合昆德拉的描述:“用既定的模式愚昧,用美麗的言語喬裝,甚至自己都為這種虛構的思想和感情流淚。”作為美國“開國三傑”之一,當他奮筆疾書寫下那些關於人類擁有不可剝奪的自由權的文字的時候,自己正擁有著100多名黑奴;就在草擬完《獨立宣言》後沒幾天,他又協助起草了另一個州的《奴隸法典》,其中明確提出對試圖逃亡的奴隸處以“剝奪法權”或者死刑的處罰。

“妨礙真理髮現過程的,不是謊言,而是極其精闢的錯誤見解。”18世紀的德國思想家利希滕貝格的話再次得到令人驚詫的驗證。這些年來,美國相繼出版了《十字架上的歲月:黑奴經濟學》《未經同意的契約:美國奴隸制的興衰》等書籍,其中主要觀點就是,南北戰爭前,南方的奴隸主充滿了“家長式的溫情”,奴隸和他們的妻兒們在享受著各方面優裕福利的同時,也創造著驚人的高效率和繁榮經濟……

馬克思說過:美國內戰是僱傭勞動和奴隸制勞動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鬥爭。或許,作者提供的統計數據和商業賬本並無差錯,奴隸主給予一些生產技能熟練的奴隸較好待遇也是事實,但這裡有一個根本的價值判斷:經濟效率的高低並不能證明某種制度的善惡,地主用精料細草喂牛馬只是為了耕田運輸的快捷。是的,任何剝奪人類自由與尊嚴的勞動體制,任何對特權與不平等的追逐,都將把人類帶向黑暗愚昧的深淵。千萬不要忘記,在法西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的題詞——勞動帶來自由。

儘管歷史的複雜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但任何停留在紙面上的平等都是靠不住的。而近期發生在美國小城夏洛茨維爾的種族主義之殤,似乎使得美國哲學家桑塔亞納的話一語成讖:“那些記不住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複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