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後人居然也造反!

《論語 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被認為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即:做君主的要像個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個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個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個兒子的樣子。歷代孔子的後人也都以維護皇權利益為己任。

但是,你知道嗎?孔子的後人裡,有一位參與了造反。他就是孔鮒,孔子第八世孫。

孔子的後人居然也造反!

孔鮒

孔鮒,字子魚,又字甲。魯國曲阜人,秦末儒生。(鮒:古書上稱鯽魚為鮒。)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南)揭竿起義,掀起了推翻秦暴政的浪潮。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離蘄縣不遠的魯國曲阜。孔鮒欣喜若狂,立刻參加了起義軍,成為了陳勝的博士。(秦時的官職,相當於今之參謀、智囊。)

《史記 孔子世家》記載:“......子慎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死於陳下。”

孔子的後人居然也造反!

孔鮒為什麼會棄先祖的訓教於不顧,背道君臣之禮法而反秦政呢?並且獻出了生命呢?這要先從孔鮒做過的三件事上分析。

一、藏書魯壁。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奏議焚書坑儒,孔鮒好友魏國人陳餘告訴他:“秦將滅先王之藉,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矣哉!”孔鮒回答:“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

於是,孔鮒將家藏的《論語》、《尚書》、《孝經》、《逸禮》等書,藏在了老宅子的牆壁中,然後退隱嵩山。

孔鮒至死也沒有再挖出這些書,以至於這些寶貴的典籍在秦末一度被認為失傳了。直到漢景帝時,樂衷於搞基建的景帝欲拆了孔府老宅重建,不想在老宅內聽到奇怪的鐘磬琴瑟之聲,於是不敢強拆,仔細辨認過後發現了牆壁裡的機密,這些寶貴的經典才得以再現世間。所藏之書均以上古文體撰寫,當時已經幾乎沒人識得了,固稱為“古文經”。這些典籍直接成為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重要文本資料——這是後話。孔

孔子的後人居然也造反!

孔府藏書的魯壁

二、指點叔孫通投身廟堂。早在始皇意欲吞併天下之時,孔鮒就建議叔孫通入仕為官。叔孫通想不明白,他跟孔鮒學習的理論是不能施用於當世的,怎麼可以做官呢?

孔鮒勸叔孫通說:“子之材能見時變,今為不用之學,殆非子情也。”——孔鮒的真實用意很明確:亂世之中得以保全才是上策,無論是你,還是你的所學。正是孔鮒這番良苦用心,才得以在亂世之中保全了儒家知識體系。叔孫通果然不負孔鮒所望,漢之初朝儀大多為其所制定。

孔子的後人居然也造反!

叔孫通

三、義無反顧,投身起義軍。關於孔鮒投軍,《史記 儒林列傳》寫的生動而傳神“......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以孔鮒為首的魯國儒學之人抬著祭祀孔子的禮器參加了起義軍,這不僅是對秦皇焚燒其典籍的洩憤,更是昭告天下:儒門對起義軍是支持的!從而肯定了起義的正義性和合法性。

做為孔子的嫡傳子孫,孔鮒當然熟諳“以有道伐無道”的道理,最終在與秦將章邯的戰鬥中流血犧牲。

《孔子家譜》記:孔鮒生子名隨,孔隨之後兩代失考,第四代為孔吉。《後漢書》有載:孔吉在漢成帝綏和元年受封為殷紹嘉侯,改祭商湯,並令其世襲,不再為孔子之後。又列三代,祭祀廢絕。孔鮒一脈子孫失名,不知所蹤。

孔子的後人居然也造反!

禮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