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教学“学无止境”的自觉追求

——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周华访谈录

本刊主编 方观生 广东仲元中学 周 华

编者按:学无止境,不仅适用于学生的成长,也适用于教师的成长。每个教师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成长空间是无限的,教师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练就必要的专业技能,就必须坚持对教育教学“学无止境”的自觉追求。

对教育教学“学无止境”的自觉追求

周华,广东仲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中学语文特约教研员,广州市中学生文联指导委员会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市百佳班主任”,首批“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项目”培养对象,第三批“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名教师”培养对象。近几年,在《语文月刊》《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等杂志刊物发表论文10篇。主持广州市、番禺区的两项课题,结题成果均为优秀等级。多次在省、市、区教学工作交流会上做讲座、上公开课。

此次采访地点在广东仲元中学,学校绿树成荫,湖光掩映,素有“校风好、学风浓”之美称。方主编与周老师友好寒暄之后,采访进入正题……

方主编:周老师,请问在您的眼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周老师:在我看来,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能着眼于社会需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再就是教研能力要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最后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方主编:在您的成长中,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对您影响至深?

周老师:刚毕业那几年,我在教学经验上一穷二白,性情上也是年轻气盛,幸好那几年我碰到几位经验丰富、性情醇厚的同科组老师——谌清泉、赵美华、李苑珍老师,他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指出我讲课的纰漏,又一次次毫不吝惜地给予我帮助,让我在课堂教学、自我反思方面迅速成长起来。

后来我来到广东仲元中学,在这里,我碰到古殷校长,他带着我们到全省、全国各地的名校去参观学习,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注入诸多新鲜血液。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了对教育教学“学无止境”的自觉追求。

方主编:在您的教育生涯中,有哪些得失可以与同行们分享?

周老师:我总结了两点:第一,学生是最大的资源库。懂得学生心理,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是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但凡遇到问题,若能站在学生立场着想,解决起来,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第二,勤动笔是出成果的关键。如果有规划成为本行业专家、名师、大家,那就要做到笔耕不辍,平时工作中的得失总结、专项研究,外出学习的收获启发,专著学习中的笔记心得,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等等,勤于总结归纳,是出成果的基础。

方主编:我觉得您的这两个观点很值得其他老师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一直是当前教育所强调的话题,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勤动笔也是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之一。但是我觉得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对教师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周老师:这点我也认同。

方主编:如果让您给刚踏上讲坛的年轻教师推荐有一些书籍,您会推荐哪些书?

周老师:对于刚踏上讲坛的年轻教师,要多读中外大家们的教育专著。我有以下推荐: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李镇西《爱心与教育》,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卢梭《爱弥儿》,加德纳《多元智能》,夸美纽斯《大教育论》,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等书籍。

方主编:我相信这些书对那些刚踏上讲坛的年轻教师会有很大的帮助的。除此之外,在您看来,教师成长的途径还有哪些?

周老师:团队引领和自我规划。

团队引领是一所学校、一个科组、一个年级组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引领,以及团队的整体素质,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

自我规划,包括每天的必做事项与额外工作,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书籍阅读、写作安排,每几年要在专业职称上进阶,等等。有了一个全局的和局部的规划,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至于结果,自然水到渠成。

方主编:确实,每个人的成长都少不了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教育对人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您能和我们谈谈您最近比较关心的教育问题或者教育热点吗?

周老师:我近段时间比较关注国家在高考方面的变革。其中,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这个尤其令人关注。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以后的高考科目将采用“3+3”模式,这里有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将高中生的综合评价内容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这种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从“招分”转向“招人”,消除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同时,这里也有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就是以学生的综合评价内容作为参考,那就远不如应试教育有分数的严格量化标准了,钱权交易怎么办?走后门怎么办?权力寻租怎么办?所以,要避免出现不可控的不公平,搞真正的全面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国家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国搞素质教育是急需,诚信体系建立是渐进,很明显,这里存在矛盾,但毕竟是大方向,需要我们开始渐变,真的需要转向了。

方主编:教育的转向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的结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要实现这种转向则需要有更多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及教师来改变、引领当前教育,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此文章已在广东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少男少女教育管理》杂志上公开发表,未经许可,不能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