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會選擇自殺?

清風飛花


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文人多夢幻,當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嚴重脫節的時候,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這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個問題,但作家的情感是敏銳的,思維是活躍的,尤其是世事是敏感的。很多人不理解他們,他們就會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愈發封閉,直達無法解脫。

作家自殺,和普通人自殺一樣,都可以從心理學上找到病根,不要說得那麼玄。就像海子的死,有人稱之為“形而上死”,他的確有為文學殉道的意味,但海子當時的確也有很多現實的無奈。比如,情感的創傷,現實的困窘,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我們要關注的是,是作家在自殺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海子自殺前留下過幾封遺書,這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公案。其中的確有一些現實糾葛,作家自殺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偉大,也沒必要從什麼更高的高度來解讀這種平凡事裡的悲劇。

還有一點,作家雖在精神世界裡有很高尊嚴,但在現實裡往往困窘。上世紀90年代,曾出現過“詩人乞討”“餓死詩人”等荒唐的事情,恰恰說明,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作家們感到了太多現實不如意,對自身的地位有很強的危機感。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世俗裡混的如魚得水的作家,名利雙收的作家。排除其中有一些假作家、偽文人,我們也要看到作家在現實面前,並不總是低能和木訥的,這點也沒什麼可避諱的。


黃帥


說幾個比較有代表性,後來自殺的文人。

顧城,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上過山,放過牛,一生寫詩無數。1980年,開始過無拘無束的漂流生活,後來隱居激流島。顧城為什麼自殺呢?在一個詩會上,他與粉絲英兒相識,後來發生了婚外情。


顧城的妻子十分隱忍,顧城終被打動,回心轉意。但是,他發現已經晚了。因為他的妻子此時已經喜歡上了一個德國人,顧城十分傷心。於是把他們的故事寫進了書裡,並向書中主人公一樣自殺,這本書叫《英兒》。他想以此獲得大賣,給妻子謝燁留點錢。


但是,等書寫完,顧城又不想死了,而他妻子又不能接受他的回心轉意,最終,顧城還是選擇了自殺。

海子,一個原本貧窮的人,後來成功考上北大法律系,畢業後成了一位老師。在那個年代,海子本是可以為家長光宗耀祖了,但是現實的對比,讓他覺得人與人之間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有的人生下來就大富大貴,而有的人就必須努力奔跑。


於是,海子就越來越瘋狂,一時間,吃喝玩樂,女學生,這些關鍵詞都圍繞著他。但是,長期以來的壓抑和抑鬱,終於讓他喘不過氣來。他回到家鄉買了一塊地基,建了房子,寫上“海子故居”,選擇了臥軌自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歷史密探


文學才子自殺的可以列舉幾個:傑出詩人、北大才子,海子,臥軌自殺;朦朧詩人,顧城,殺妻後自縊;徐謂,官場失意,狂疾發作,九次自殺。大多文人才子多愁善感,可能也只有到達一定情感和境界,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很多文學大師要麼官場、情場、商場失意,李白、白居易仕途不順,屈原投江自盡也能從這方面找到原因。

文人才子很多都自殺嗎?好像也不盡然(個人觀點),為什麼這麼說?就像說很多名人都因癌症去世一樣,也可以列舉一些因癌症離開我們的名人,可以說名人數量還是比較大,很多還是長壽的。又說文學才子,從古至今,可以說舉不勝舉,自殺的比例也不大。大幹世界,無論是因病,還是自殺,普通人群更多,據資料顯示,因一種疾病去世的全國每幾分鐘就有一人。我認為:
文學才子因知名度高,自殺會引起更多人知曉和關注。


自古“才子多風流”,“情”字最為傷人,親情、愛情,無不愁斷腸,加之文人不是孤獨,也算獨處,內心的苦向誰說,冷暖自知。

倉央嘉措,一滴千年的相思淚,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倉央嘉措從小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愛人,因政治原因做了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前段時間上影的《西遊記之女兒國》中最美的歌詞“不負如來不負卿”,出自倉央嘉措詩集,相傳後來也是自殺。


畫條狗咬你705


為什麼很多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會選擇自殺?

在文學方面有成就,意味著他(她)是以寫作作為唯一職業。寫作過程,是進入了書中各個人物的心裡世界,分不清虛擬與現實。

這個問題,多次在“問答”中出現,很多答友都舉例如:

寫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溫暖了你我的海子;

寫出“太陽☀️,別人看見你覺得幸福,而我站在你痛苦的芒上……”朦朧詩領軍人物顧城;

還有“橄欖樹”詞作者三毛等等。



今天我想說說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憊,死亡是上蒼賦予我們最終的關懷。自殺並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

――川端康成

日本瑪麗娜公寓417房間,被亞洲第二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當作工作間使用。1972年4月16日下午3時,他再次來到公寓。晚上9時50分,一股濃烈的煤氣味從房間竄出,管理員推開門,川端康成躺在地板上,他鼻子裡插著氧氣管。經檢查,背部因瘀血變得鮮紅,很明顯,是吸入煤氣自殺。

據現場驗屍,死於下午6時左右,已死亡4小時,死者表情平靜,甚至給人以圓滿的壽終正寢之感。

作家自殺僅僅在日本就層出不窮,自明治以來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北村透谷等達12人之多。

由於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作家,所以他的自殺給當時的世界文壇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和驚訝。

我國不少學者認為:川端康成在50年的文學生涯中,一貫堅持唯美主義,以虛無思想為基礎,作品大都反映愛和死的主題,頹廢的情緒,讓人感到壓抑。



川端康成在文學創作上的墮落其實和他政治上的思想根源是分不開的。

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期間,他充當侵略軍的新聞記者,在中國進行罪惡活動。日本投降後,他為日本帝國主義滅亡大唱輓歌,在《武田麟太郎和島木健作》等文章中寫道:“我的憂傷沁入骨髓,我要用文學創作,使日本人感覺什麼是真正的悲劇和不幸……”

川端康成這種醜惡的軍國主義思想,必將招致精神上最終的徹底崩潰!

所以不是每個文學天才的自殺都值得惋惜,像川端康成,就算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自殺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都難解心頭之恨!

我是吳萍吖,感謝每一位到訪閱讀瀏覽的朋友,感謝您!

2018.3.18.


吳萍吖


有人說,天才與精神病只差一個界限。如果按照佛洛依德的觀點來說,天才和精神病人往往比別人的“力比多”要多,力比多就類似於一種慾望。只不過天才找到了發洩口,而精神病沒有找到。

其實,不僅僅是文學,畫家、音樂家自殺的人也非常多。比如畫家梵高選擇了自殺,柴可夫斯基也極有可能是自殺而死。為什麼藝術家,文學家會自殺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但凡做藝術家的人,他必須有非常細膩的情感,非常敏銳的洞察力,思考人何以為人,人存在的價值,人的存在方式等等終極問題。終極問題往往沒有答案,也沒有人無法給出答案。人這一生,本來就是渾渾噩噩來,稀裡糊塗走的。大部分人都把終極問題存而不論,只是過著每天應該過的生活。

可是,文學家、藝術家卻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他們不像哲學家,是靠理性來解決,用邏輯來推倒。藝術家和文學家必須要靠感性,這樣才能寫出好的作品。他們越想這些問題,就越覺得無法得到答案,越想這些問題,就越倍感孤獨。挪威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認為,人只有孤獨才能體會永恆,才能與神面對面。這對於一般人來說,實在是無法理解,即使理解了耶無法做到。但是,哲學家卻一直秉持這樣的原則(這裡我們要說一下,20世紀的存在主義哲學與之前的哲學已經不同,他們有了更多感性的成分)。還有托爾斯泰,他晚年受到了信仰的危機,家裡人無法理解他,最後他一個人獨自出走,在寒冷的冬夜凍死在了火車站。因為很多藝術家、文學家逐漸把自我封閉,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很多人都患有“歇斯底里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癔症。

托爾斯泰

克爾凱郭爾

另外一種自殺的作家可能更浪漫一點,比如三毛等人,他們因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經常會認為生活應該是純淨無暇的,是如同自然一樣和諧的(很多作家都喜歡旅遊,熱愛大自然,動物也與此有關)。可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人類世界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人坑人的事,渣男騙取少女愛情的事頻頻發生,一下子,他們的精神就會被沖垮,然後因此而自殺。


兮兮說事兒


這個問題我以前有過類似的回答,對於很多文學上有天分的人來說,特別是詩人,需要的不僅僅是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必須有超於常人的對事物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還要有一顆純淨的心靈,不具備這幾點就很難寫出打動人的好作品。這就註定了這些大詩人一定是特別感性的人,他們對俗世的很多東西是看不起甚至是不屑的,這也是文人為什麼普遍都高傲的原因,高傲歸高傲,你不可能一直沉醉在虛幻的世界裡,總要面對材米油鹽,總要處理人情世故,但這也是他們最厭惡的,當他們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找不到一個平衡點的時候就特別容易走極端,這不是個別現象,我們印象中的特別有天賦的大詩人大藝術家通常都處理不好與現實世界的關係,當年的詩人海子、顧城還有三毛等等,都是一樣的,他們在精神上是豐滿的,但也正是活在自己編織的世界裡,別人很難懂他們,所以他們也是孤獨的,不要用常人的思維去推理他們的死因,邏輯上可能是通的,但解釋不了他們。他們不屬於某一個人,也不屬於某一個地方,他們是屬於自己的,是屬於遠方的,或許當他們認為自己去不了心中的那個遠方的時候,生命已經沒有了意義。


墨小生i


作家是以作品說話的。

他將人生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訴諸作品,傳揚開來,若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便是好文字。

好文字多是悲劇性的,充滿了哀愁和痛苦,也唯有這樣才能打動人心。

打動人心靠的是真情實感,所以作家本人必然跟他筆下的人物或情境有過相同或相似的經歷。

自古文章憎命達,窮愁更適合著書。

大多數作家也的確都有過不愉快的過往,這使得他們變得心思細膩而敏感。

當他們在寫作的時候,既重溫了一遍過去的痛苦,也讓自己的情緒得到了一次宣洩。這樣的人不大可能自殺。大多數作家屬於這種類型。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魯迅先生。

魯迅一生致力於對國民性的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於人於事,無所不罵,幾乎有刻薄之嫌。大概沒有人會否認,魯迅先生這樣的表現,與他小時候家庭由小康墮落到困頓,嚐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大有關係。

也有一些作家則是習慣於隱藏自己的情緒。明明心裡已經痛苦不堪了,筆下還表現出一團歡樂。真實的情緒硬生生被壓了下來,日積月累之後,難保不患上抑鬱症,而走向不歸路。

三毛有一篇叫做《不亦樂乎》的文章,把生活中眾多極其平常的細節,比如開會無聊,在底下偷偷摺紙船打發時間;住在山中不同音訊,下山之後發現世界依然如故;忘記了與朋友的約會,打電話道歉時,發現朋友居然也忘記了;下山和家人團聚,回來驚覺自己的遺世獨立,但又不想再回家……一個人如果把這些在常人看來並無快樂,甚至根本就是不快樂的事情,而視為快樂,可見她的快樂匱乏到了何等地步!

我讀這篇文章時,聯想到三毛最終的自殺,莫名感到一種悲涼,哪有什麼“不亦樂乎”!

寫作是一種宿命。跟其他職業相比,它不是一個快樂,或導向快樂的職業。寫作者的身心浸透了孤獨。

當這種孤獨的感受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導向了抑鬱。進一步發展下去,結局可能就變成了自殺。

所以,作家這個群體的自殺率比較高,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有一種職業跟作家表面相似,而本質不同,這個職業叫做哲學家。

哲學家是所有職業中最長壽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比如我國的孔孟老莊,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羅素等。

我的意思是,文人若能多讀些哲學,讓思想變得通達起來,就不容易陷入抑鬱乃至自殺的境地了。


華夏國學漫談


不是文人選擇了自殺,而是世界推著文人走向了自殺。

文人的心大多都是極其敏感的,敏感表現在很多方面,在生活上,在情感上,在藝術創作上,敏感成就文學,也成就他們的死亡。

很多人不能理解文人的想法,為什麼他們有錢、有名氣、有美滿的家庭、還有一大幫追捧者,有什麼好像不開的?我覺得有句話說的很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說最知名的的幾個人物。

顧城

生在文革時期,見過人性扭曲,見過暴行氾濫。成名後又掙扎在妻子和情人之間,後與妻子發生矛盾,刺傷妻子,於樹上上吊自殺身亡。卒年37歲。


海子
農村出身,北京求學,畢業後分配在體制內,六年後臥軌自殺。卒年25歲。



三毛

少時受老師陰影,出現心理障礙,後有自殺行為,受過感情打擊,丈夫荷西早逝,於醫院浴室用絲襪上吊自殺。卒年48歲。

這裡很多事在百度上都搜不到,你能看到的都是浮於表面的流光溢彩,而被美好虛掩的罪惡將埋在已故的人的心中,與他們一同深藏地底。

所以為什麼很多文學成就很高的人都走上自殺這一條路?這不是巧合。因為真正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自殺的人其實很少,真正追究起來都是有跡可循的,表面越陽光可能內心就越痛苦。

顧城說: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海子說: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三毛說:

我迎著朝野站在大海的面前,對自己說:如果時光不能倒流,就讓這一切,隨風而去吧。

這些名言都無一例外的樂觀陽光,可其實很多文人的內心都有極強的孤獨感,當你真正的瞭解了他們,再看他們表現出來的樂觀堅強豁達,你會覺得這種孤獨感是深入骨髓的。顧城在幼時所見到的文革中人性的扭曲,海子從農村到城市的無助壓力,三毛小時候被誤解和沒有得到的善意。他們在文學上的敏感不是沒有道理的,世人將一身榮光賜予他們,又以榮光推他們入萬丈深淵。


很多文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讀的書多,但讀書是這樣的:

書讀的越多,會越看透這個世界的真相,越掙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這個過程的掙扎很痛苦,又很少有人能看到極致的陽光。

就像我的老師講課的時候說錢是很髒的。他說這句話並不是因為他自命清高,而他清楚這金錢之上沾了多少鮮血,多少親人反目,多少慾望名利,多少人性泯滅。而痛苦就在於此,很多人明白這紅塵世俗不過虛妄,但仍不得不在這紅塵中掙扎翻滾。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錢,我知道錢髒,但我活著是真的需要錢。

顧城嚮往世外桃源,海子嚮往田園生活,三毛也只不過想愛人平安,可這世上哪有這麼簡單?最痛苦的莫過於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生存。

因為文人更清楚,更通透,就會更失望。

世人賜我以榮光,又以榮光推我入深淵萬丈。


ps:本來三毛的話我想用《如果有來生》這首詩,但我在查閱之後,發現這首詩是網傳三毛《寫給自己》中收錄的,所以用了另一句話,這句話出自《萬水千山走遍》。

這篇文章寫的有些喪,看後不適可以私信我,我儘量解決,😂😂總之,大家加油!


十四的故事1999


文壇的天空,有多少耀眼的明星,倏然墜落,令人嘆息。


總不免讓人想起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最讓人耿耿於懷的臺詞:“真正的天才只有兩種結局:要麼發瘋,要麼像唐滌生一樣早死。"

片中《紫釵記》戲文有語:飄零空負蓋世才華,問何日文章有價?詩文光鮮背後,十個文人九個窮,懷才不遇,窮愁潦倒一生的何其多,對現實的絕望,窮途未路,徐渭九次尋死,梵高生前只賣掉一幅畫。倘若功成名就,大約不會早殤。


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對櫻花凋零之美的終極追求,因之川端康成認為死即生,松門左衛門寫過15部有關自殺的書,三島由紀夫在《金閣寺》中說道: 也許是天性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
△川端康成

亡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憊,死亡是上蒼賦予我們的最終關懷。是拒絕一切理解的。自殺並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 ——川端康成

雖川端康成說死是最高的藝術,死即生,並加以踐行,作死的畢竟不可理解。他口含煤氣管自殺,其實有性壓抑愛情挫折因素,也有從小失去親人孤僻人格,追求完美不得的失落。太宰治多次為女人投水殉情,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都是性情憂鬱而敏感,

顧城:這些花開得燦爛,有誰看見背後森森的樹枝?

為什麼文學上成就非凡的人,更容易自殺,其實跟天才病分不開。天才大約都是不完美的:要麼有病,要麼有殘,或無子嗣,人生大缺。剛剛去世的天才霍金,大半生癱瘓,梵高精神分裂,顧城人格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是謂"慧極必傷”。


△霍金

非凡的天分如同一件華美而帶刺的衣衫,才美外現,內心飽受折磨。他們想象力豐富,感情敏感細膩,創作時這些是天賦,促其成功,可是也容易陷入感懷悲秋,虛無的情緒中去。

"太陽,別人看見你覺得幸福,而我站在你痛苦的芒上…”(顧城)


△三毛

文人的感受與眾不同,文字流光溢彩,內心無比脆弱糾結。創作時常常進入角色,難以自拔,消極應事,所謂"情深不壽”。張純如,海子,川端康成,三毛,等大抵如此。

同時自殺的他們,往往自視甚高,恃才傲物,不合俗流,內斂而自律追求完美,可嘆三島由紀夫連剖腹自殺,都要搞個完美的十字切,卻終未如願。


△王國維

他們往往對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高,面對挫折打擊,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無力應付,又不願向外人傾吐心聲,以致走上不歸路。詩人屈原投江,因政治上失意,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大抵如此。詩仙李白醉攬江月而之,也可能勘破了紅塵俗世而投水。

而特定歷史時期,老舍,楊朔,傅雷等,弄人的命運不能容下,汙濁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顆無瑕的心,只嘆人世滄桑。而海明威吞槍據說是家族魔咒。

△海明威

但願更多的星光閃閃的才子們能唱著:黑色的眼給我黑色眼睛,而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作自己最好的騎士,追逐夢想的勝利。

我們也許應該慶幸我們的平庸,承認我們的虛弱。

元元感謝您的閱讀點評。

元元的天下


你好。這個我一直也是我比較在意的地方,比如中國非常出名的一個詩人。海子,比較經典的一個句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到最後好像也是自殺的。

詩人和文學家。很多人都比較憂鬱。有一些特殊的經歷和背景。比如少年有大才,不得志。比如在職場或者官場混的不如意。遭遇了一些不公平的對待呀。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還有的人在感情方面受過一些挫折或者打擊。如果這個人在經歷這些不公平或者挫折或者打擊的事情,經歷的非常的多類似的事情。他就會責怪命運。意志消沉。

我經常對我的朋友說。很多詩人都有一點神經質。你比如路邊種了一棵樹。非得要用所謂的擬人手法。把他當成人來寫。還要賦予它一定的靈性。還要站在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很多時候我覺得這些人就是太無聊了。

不可否認從古到今。有很多詩人的作品,非常的經典。朗朗上口。但是很多時候,傷春悲秋。於世人無益,以前我加入過一些群裡面。明明是現代人。有的人也有一定的才華。隨便怎樣,隨時都可以做出一首古體詩或者現代詩。我也不是妒忌。我是真的看不慣。你說你一個現代人,整天在群裡面叫這個為兄那個為兄。你吹捧我,我吹捧你。真的一點意思沒有。純粹有點,吃飽了撐著。

那些自殺的人。除了傷春悲秋,喜歡胡思亂想以外。還有一點歇斯底里。有的時候感覺人格都有點分裂似的。所以很多時候我覺得,如果你要教育一個小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小孩子。最好不要過早的接觸一些太傷感太悲涼的詩詞。會對孩子的性格的養成造成一定的影響,會讓他們活得有一點悲觀主義。對他們以後的為人處事非常的不好。家長應該給孩子多一點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東西。應該多給他們宣揚一些美好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