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晋商在赊旗购进土地,土地成为晋商财源的另一储备库-赵文志

改革开放以来,赊店镇的山陕会馆被提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的有关领导及国家文物古建筑专家相继莅临赊店视察,对赊店这一古建筑瑰宝,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如在其题词中说:“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

近年来对赊店晋商起源与发展以及在民间搜集挖掘出来的不少有关晋商经商的成功经验,已有不少的篇幅予以报道,尤其在粮食、茶叶、医药,饮食等行业经营上更为凸显。

清代晋商在赊旗购进土地,土地成为晋商财源的另一储备库-赵文志

而晋商在这一水旱码头著名商埠所开辟的另一财源宝库——置买土地的报道甚少,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据笔者1947年在跑反(为躲避战火而背井离乡时的俗称)时的所见所闻的回忆,即当时听到有人说兴隆镇北的腰庄、小张庄有山西找子们在此居住,并听说找子们在这买有土地(找子一词,是我们河南人对山西人的俗称)。于是,我决定针对这一线索予以走访追踪探究,搜集出来传承扵世。于今年3月初在朋友的引导陪同下,前赴兴隆镇管辖的腰庄及小张庄进行了实地考查,对象是:曾于解放前为山西人种过地的佃户,现年92岁的赵建业,具有私塾底子的文人,他头脑清醒思路敏捷,耳不聋眼不花,对很多往事仍记忆犹新。当我问及山西人当年在此置买土地等情况时,这位老先生直言不讳的回答说:“确有此事”。据这位老人讲:“在小张庄居住的晋人有两个户主,一名叫薛志道,一名叫薛志申,他们的老家在山西省运城地区临猗县。祖辈上于清代乾隆三年来到赊店经商,主营布匹类等纺织品,其次是饮食业,他们的蒸馍以品种多花样鲜著称赊店,故而发了大财,随后在赊店南小张庄置买土地10顷(一顷100亩,与一犋牛数量相同),分别有陈、赵、李、胡、王五姓人家租种,赵建业家耕种的土地是在其侄子薛文秀名下租种的,为开辟肥源,此户还饲养绵羊两大群约200余只,曾雇佣过我舅父等人为其放牧”。

以上两户他们均属集锦号(商号名)中的乐天堂人士,至一九五0年时还在小张庄生活居住,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份,之后即回到老家山西去了。临行前将分留的土地全部私下变卖掉。

自清代以来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凡各商号在山陕会馆集会,他们均应召到场参加。土改后薛文秀携全家回到山西临猗老家,二儿子薛福胜于五十年代中期来赊店三次,来河南主要任务是探亲(其舅家在赊店东苗店乡老贺庄村)。其中有一次在其佃户赵建业家住了五天,尔后返回山西。

另据赵老先生回忆:集锦号还在腰庄有四犋牛的地,苑辛庄有3犋牛的地。除此之外长生号的晋商在赊店以南的埠口街、韦北章村两地置买有10犋牛的土地;薛文吉、薛志秀在果庄、潘庄、高砦以及店北泰山庙村置买土地共计18犋牛之多,其他商号(前号、后号主人不详)在赊店东南的王陶庄村还有10犋牛的土地。

山西人在此经商不少人之所以成了富商大贾,有力在此大量置买土地,是与他们钻研通晓生意经理论知识分不开的。以当年做粮食生意的山西程氏粮行为例。他的经商策略是根据农业收成的丰歉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农业丰收时,吞进粮食,遇到水火之年,及时吐出,而获得大笔利润。

清代晋商在赊旗购进土地,土地成为晋商财源的另一储备库-赵文志

程氏在别人忙着储存金银财富时,他却认为这是囤集粮食的极好时机,便断然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手段,适时抛售投放,这样做既为市场调剂了余缺,并可从中获取利润。

程氏为了及时掌握各地粮食价格升降行情,他特意配养了三匹快马,用于信息快速传递,即什么地方粮食价格发生波动,就随时向粮食价格“腾越”的地方调运。

清代晋商在赊旗购进土地,土地成为晋商财源的另一储备库-赵文志

程氏粮行当时有门面六间,而仓库却多达40余间,行内另有10多人跑庄,特殊年份日成交量18万斤,粮行门庭若市,车马盈门,装运缷载,熙熙攘攘,日进斗金,生意异常红火。程氏真正是按照生意经上所讲的“想要开好店,先把地利占,千行百行粮食为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经商诀窍“行事”。

程氏粮行与庆昌源号的生意近邻,前期生意不错,但自从英国鸦片输入中国后,店主染上了吸大烟的陋习,生意逐渐败落。在重建山陕会馆时,庆昌源仅捐出银子20两,最后因陋习不改,只抽得片瓦不存。

以上家业破败的典型例子,采访中证实,在小张庄居住的商贾后裔,也出现有同类情况,且在土改划成份时被划为破产地主。这正是有的人家过的兴旺发达,置买田地庄园,有的家过的七零八落,破败不堪。

2018年3月1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