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古堡之北苏庄村——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北苏庄村 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Suzhuang Village

The Tnique Residential Style of Jin Merchant Families in the Qing Dynasty

太行古堡之北苏庄村——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古民居研究的鲜活标本

A Living Specimen for the Research on Old Folk Dwellings

▼街道,是院落退让而形成的路

太行古堡之北苏庄村——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苏庄村是一个以清代晋商宅院为主要建筑的古村落,集中体现了清代不同时期高平地区古民居建筑特色,显示了清代晋商家族特有的居住格调和阔绰。

北苏庄村位于河西镇牛山脚下,环境优美,选址讲究。清嘉庆二十年《三教堂碑记》载 :“其地遊山西峙,拱屏障以增妍,丹水东环漾文澜而竞秀。藏风聚气,诚一邑之胜境也。”

北苏庄历史悠久,相传初有苏姓建庄。到明中叶至清初,才陆续有贾、杨两姓迁入,人口剧增,村落扩大。

▼红色灯笼给了古宅希望

太行古堡之北苏庄村——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苏庄贾、杨两大家族中,贾姓迁来最早。贾氏始祖名贾景通,于明嘉靖年间携家由长治县西和村迁来,最初从事农耕,后又以商贾起家,逐步发迹。经商致富后的贾家,除了用大量钱财兴建宅邸,修房盖屋外,还十分注重私塾教育,耕读传家。清康熙二十三年(1682),贾氏五世孙贾松年中甲子科武举,此后邑庠生、奉直大夫者又不乏其人,成为贾家最鼎盛时期。至今贾氏追远堂内的碑文“创立追远堂石记”,仍然记载着贾家对后代的八条训诫。

与贾家相比,杨家则是后来居上。杨家祖居高平赵庄,于明末清初,始祖杨希清才率家族迁至苏庄村。杨家从做日杂、油坊、槽坊等小买卖起家,发展到后来开粮行、丝绸行、办盐务等,涉足豫、鄂两省,远至湖北枣阳、襄樊等地,在沿途重要集镇上,几乎都有杨家店铺。从清乾隆初年发迹起,杨家便开始耗资在村中大兴土木,建造宅院。直至清道光年间,杨家先后在苏庄建有大小宅院近百个。这些院落和贾家所建的宅院,为晋商的辉煌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苏庄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贾杨两家的兴衰史,两大家族为了共同利益,兴建祠堂,规划乡里,布置街道,使苏庄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发展为名震高平的第一村。另一方面,两大家族为维护本族利益和声誉,互不退让。清乾嘉时期,后来居上的杨家,在村中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宅院,而日渐没落的贾家,则依仗其在村中的势力,迫使杨家新修宅院在拐角处全部免角。

▼宽阔敞亮的账房院

太行古堡之北苏庄村——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经过数百年的洗礼,苏庄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及文化遗产。据统计,苏庄古村落保存完整的院落就有 24 座,其他风貌较好的院落更是不计其数,总共两万多平米。富商大院组合形成的街道阡陌交错,庙、观、堂、塔、古井围绕其中,保留了原有的风貌格局,为上党古民居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标本。透过这些古老建筑,隐约可见两大家族昔日的繁荣兴衰和人世浮华。

▼镂空雕花,寓以子孙富贵满堂

太行古堡之北苏庄村——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账房院位于北院东北,坐北朝南。该院原有内外两院,现仅存内院。内院是一处典型的三合院,正南开门。门内墙左右两侧各镶一个砖雕照壁。院中正房三间,两边耳房各二间,东西厢房各五间。

书房院坐南朝北,正北大门。院子长 18.5 米,宽 24.5 米 , 南面正房 3 间,左右耳房各 3 间,一排 9 间房,比较特殊。其中,南正房明间开门与北面正门等宽,方便车轿停放。

▼书房院,方便车轿停放

太行古堡之北苏庄村——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七宅院位于村北文昌阁西侧,该院是东杨一支的宅院 , 其豪华程度可与翠锦堂媲美。前宅是七宅院里最早最主要的院落。门楼高达 8 米 , 气势逼人。进门为一南北通长的甬道, 将院落分为东西两院,其中西院厅房院为主院。

▼占地三千米的七宅院

太行古堡之北苏庄村——清代晋商特有的居住格调

大门院也称长门院,位于村西,坐北朝南。东南开门。进门西进是前院,由东北耳房进入里院。里院正北堂楼三间,左右耳房为三层高楼。东北风口厦楼开门,东进绣楼院,西北风口厦楼开门西进书房院。书房院南为轿房院,院内建筑开间较小,因而整体显得非常窄小,加上院内建筑层高较高,整座宅院虽然装饰华丽,却给人高深阴暗之感。

北阁,为旧时村之北门,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式门道,上层为三开间阁楼。通道内外均镶石匾,内雕“启文明”,外雕“仙屏”。二层阁楼内置文昌君彩塑,借以希望子孙读书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