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明清时,北京的居民很多是从江南迁移过来的

北京距离江南,隔着两三千里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两地的风俗应该相去甚远,可是《红楼梦》中,常常南北风俗杂糅,一会儿是北方习俗,一会儿是南方的习俗,让人傻傻摸不清头脑,其实这并非作者标新立异,而是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面貌。


《红楼梦》:明清时,北京的居民很多是从江南迁移过来的

历史上,北京曾是辽、金、元、明、清的首都。除去辽、金只控制北方而外,到了元大都时代,北京已经是包括江南在内的全国的首都。在元世祖忽必烈等统治的六七十年中,政治比较安定,南北交通频繁。元代之后,到明朝,除去一个短时期在南京建都而外,自明成祖朱棣又在北京建都,直到《红楼梦》产生的年代。

朱棣当权时先动迁了二万户直隶、浙江的百姓到北京落户,充“仓脚夫”。又动迁了应天(南京)、浙江三千户富民充北京宛(宛平)大(大兴)二县厢长(见赵翼《廿二史札记》)。

《红楼梦》:明清时,北京的居民很多是从江南迁移过来的


这样北京不仅有大量的居民都是江南人,而且这些人还带来了江南风俗,及江南的生产方式,在这里落叶生根。

晚明沈德符《野获篇》记云,江南的“蛙、蟹、鳗、虾、螺、蚌之属”,在北京“潴水生育,以至繁盛”。

北京西北有丰富的水源,形成小小的水网地带,叫“丹凌”,有水稻、菱藕、鱼虾之利,主要都是明代江南人到北京来开垦经营的。

随着江南商旅、货物不断来京,在明代嘉靖年间,北京已出现了专门供同乡居住、聚会的江南各地的会馆;每三年一次会试,全国各地举子都来北京参加,其中又以江南各省人数最多。
《红楼梦》:明清时,北京的居民很多是从江南迁移过来的​​

明代永乐之后,北京作为京师,各衙门中大小官吏,也以江南人为最多,逐渐形成一个宫廷、官僚为中心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讲吃、讲穿、讲第宅、讲园林、讲书画文玩、讲娱乐戏剧、岁时节令、看花饮酒、品茗弈棋,无一不以江南为尚。在这样的历史影响和延续下,江南风俗在北京就变成最高贵、最风雅、最时尚的了。

在政治上,清代入关,因明室之旧,仍以北京为京师,典章制度也完全采用明代的。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其特征,但总的来说,是比较原始落后的。这些人在进关之前,久慕江南仕宦人家之繁华儒雅,因而就很快地效法起来。贾雪芹家就是最早居住在江南的大官。时代繁衍生息,早已习惯江南人的儒雅生活方式,同时也保留原有北方习俗,所以在《红楼梦》时代,描写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都是南北杂糅,其实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生活记录。

康熙、乾隆两朝,共南巡十二次。由一六八五年到一七八五年,这一百年中,清代统治集团,不但把江南作为常来常往的游览胜地,而且有些旗人来江南做大官,久住江南。直到清末,这样的旗人还有很多。如著名的《天咫偶闻》的作者瓜尔佳氏震钧,就是久在江南的旗人,习惯于江南生活风俗。

也有大量的江南的人,在北京做大官,把江南风俗带到北京。清代二百六十八年,共会试一百十三科,一百十三名状元,江苏五十人,浙江二十人,安徽九人。清代江苏、安徽并称江南,这样江南、浙江两省的状元占了全国三分之二,只苏州一府就二十三人,占五分之一强,而东三省、山西、甘肃、云南则一个人也没有。江南的学霸基因真是太强大了。
《红楼梦》:明清时,北京的居民很多是从江南迁移过来的

在经济上,江南历来是富饶之地。加上明清时船运交通发达,南北风物可以两地运输,许多江南货物可以大量运输北京,如:松江的布,江宁的宁绸、库缎,杭州的纺绸,湖州的绉,横罗、直罗,各种纱、绣品;纸、笔、墨、砚、扇子;糖、木料、竹器、瓷器等生活必需品。乾隆时期,北京的琉璃厂几乎全是江南人的天下。不要说湖笔、徽墨、宣纸、苏杭雅扇,是江南人贩运、制造、经营,连大小书铺,也都是江南人所经营的。

在社会上,人们饮爱南酒,食重南味,曲尚南曲,糖称南糖,衣着讲南式,园林效苏杭,一说南方人,便受人另眼看待;能听懂南方话,也觉十分得意。曹雪芹一家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则很好的把这种南北风俗杂糅的喜欢带入贾家,让我们见证到当时江南人的繁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