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于丹,尤其是她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解读?

西瓜笛


这个社会上,人们有时可以容忍你的过错,但却很难容忍你的装。

于丹越来越不被观众和听众接受,源于她与地气脱节了,一直陶醉在自我审美当中,忘乎所以的把群众感受给忽略了。

很多人讨厌于丹,将她的所言所著称之为毒鸡汤,就是因为她讲的东西大话空话套话太多,理论很高深,但内容很空洞。如果孔子活着估计都会被气晕,心想自己本来写的很简单的生活感悟,到了于丹嘴里怎么就引申出那么多的丰富内容呢?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其实已经游离了孔子的本意,她不过是在通过《论语》这个强大的牌坊,灌输自己的见解,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词语,到了她那里就能无限延伸出很多释义,而且更可笑的是,《论语》在于丹的眼里就是灵丹妙药和百科全书,似乎一本《论语》就能够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

于丹解读《论语》的言论,换个说法也可以解读是《大学》《中庸》《孟子》,就是换个表皮而已,内容自己嫁接就是了,反正都是高大深,反正都是空洞无物的说教,自己最后能把话圆回来就行。


元芳有看法


于丹老师虽为大学教授,这个职责一听就自带光环,可是为什么大家有这么多人不喜欢她呢?因为在这个多元的社会,“接地气”的大学教授才能走的远!为什么这么说呢?于丹老师的工作不是从基层干上来的,假如经过基层学校层层磨练过后,见过基层的苦,感受过基层的人,我相信于丹老师就不会这么“侃侃而谈”“信口开河”了,一个有成就的人只有经过基层长时间磨练过的,从品性上,从思想认识上,从灵活度上,思想和行为才是丰满和生动的,否则,一切成就都是空中楼阁,“一步登天”“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没有经历过生活磨练的人,她的思想,她的论调只能说是很苍白,不值得去细细品味和推敲的!这种魅力只是一时的,越品越没味道。所以让人感觉,虽然有学识,但是没有探索下去的渴望了。经过基层长时间磨练的聪明人,她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沉默,闭口不提什么。比如,我曾经听过一堂漂亮的女性大学教授讲的礼仪着装课,课上她就讲这种三五百块的口红💄可以多买一些颜色,去搭配衣服!当时会堂坐了一会堂各个学校的教师,我就觉得她说话完全是“纸上谈兵”!她口中的三五百一支的口红,对于有的老师来说就是一个月的菜钱!最后一堂课听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她自导自演的一场秀而已,一句话都没走进我的心里!所以说这类人是没法细细品读的。


狄艳


对于《论语》也好,亦或其他众多经书得解读自古就有。

经书即十三经是我国周朝及周朝以前的史,这些古老的经书最初撰写的时候,作者当时并不知道后人会对这些书要作注的,可是自从有了孔子自从经书与孔子发生了关系,经书便出现了如何解释怎样理解的问题,因为孔子教他的弟子就得有教科书,他就用经书作为教科书,如何讲经?某经的文字和内容怎么样?这一问题就提出来了,经书孔子以前就已经有了,只是这些孔子以前的古经书到了孔子时代到了孔子以后发生了变异,不同了,自从孔子开始儒家把经书一代代传下来,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都要讲经,对经书加以解释,就是要以今言注古语,在注释讲解时,都还发挥些大意,这些注解、注释、发挥,每个朝代都各有不同,大家渐渐都是以当时的理解,当时的思想、大意,去论古去讲论古经书,于是,经书越来越离开自己的原貌,有些甚至连基本内容也变化了,到了汉朝出现了今文家,因为这时期中国文字的书写出现的新发展出现了隶书,这是今字体,儒家用隶书来书写古经书,这样一来就又有了脱漏之处,加进之处,以及错字等,书的面目又为之一变,汉代今文学家中有影响,有渊源的人往往是他们一句话就能使经书走了样子,他可以把书中的古意,原旨,变成汉朝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想被说成了战国时代的人们的思想,经书就这样变了,所以我们研究经书,不能把它看做是孔子的思想,更不能看成是孔子之前的经书的原意,即使是孔子本人的原话,也并不就是经书的原貌。

论语是孔子死了多年以后有他的弟子们所做的孔子言论集,这样的书到汉代也分成齐和鲁二家。汉代儒者对于经书说法不一,今文派内部互相争论,凡是国定本的经书,全部是今文派的,今文派首领叫做博士,博士世代代世袭父传子,子传孙。为什么今文派对于经学的说法发生那么多的不同?第一个原因是无意立异,在讲解各部经书时,各家有自己的老师,老师讲解自然难免不一样,就是听者记者也难难免弄错了一代代下去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无意中形成的分歧发生的变异。第二个原因是故意的分歧,为了争着当博士就故意立异。于是经书越讲越错,而经文本身也越来越变化越多,后来又导致古文学派的产生。

这是看一本书谈到包括论语的经学的讲解的其中一部分,书成于于丹成名之前许久,但可以联系现实做些思考,我知道绝大多数争论并不能说服对方的观点改弦更张的,大部分倒只是一时结舌罢了,对我而言于丹并无大过错,细挑字里行间的偏差意义有那么大吗,至少在社会不好影响上是夸大其词了,至多是将经学时尚潮流化些,那么人们又怎么会将其和更严肃的经学注解混为一谈何必紧张?作为另一种解读方法没什么不可容忍,如果是那么容易影响社会对于论语等经学的理解,还是先引导社会对于毕业就不读的不良文化发展方向,所以社会出现众多易读版文化刊物,倒是容易普及,但缺少个人的文化深度的思考,看到文化名人及一从文学爱好者的围攻于丹现象,只有些本末倒置没抓到点的感觉!


筱竹72428396


不管怎么说,开启新时期国学普及第一人的事实还是不可否认。

时势造英雄。

从惶惶如丧家之犬到独尊儒术到打倒孔家店到《论语》重新回到大众视线并形成研读了解热潮,几千年风起云涌,沧海桑田,时代巨变。

薄薄的一本书,塑造灵魂的同时也固化思想。

不同时期的人,对其解读大相径庭,一些人对于丹的论语解读有不同看法,正常。

论语在儒学中地位甚高,是经典中的经典。

因此,于丹的“现代化解读”许多人难以接受。

在央视听过她一大半讲座,感觉总体还是把握了论语精髓,绝大部分内容牵强附会没有新意,而所谓的新意又偏离了对论语的经典注释。

但那是一个思想与物质齐飞的时代。

经济飞速发展时,人们也在寻找灵魂的依托,于是,作为对论语研究有些心得的于丹,从故纸堆里捡出论语,结合时代一番解说,让人们记住了她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论语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在国学界普遍认为,解读论语是高深莫测的学问,没有学术造诣连解读的资格都没有。

对论语,我无话可说,学了,思了,依然罔。

对解读论语的也无话可说,思了,学了,还是殆。

不管是奉为至圣先贤还是批为丧家之犬,思想在争议中熠熠放光。

能千年传承的思想,如果没有千奇百怪的解读,其实很难传承。

当然,宗教例外。

任何宗教不能概括一个社会的全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布衣吴新建


首先,于丹虽然是大学教授,但在大学教室中是不可能这么讲《论语》的

在百家讲坛中,于丹掺杂了大量的娱乐化、刻意歪曲的解读,如果大学课堂上这么讲,恐怕早就被轰下去了。

百家讲坛的最大问题是,它是电视人把持的栏目,要求每半分钟就要有一个段子,根本不考虑学术含量,负责审核的人修养也不够,是按照他们理解的大众品味来制作节目,而他们的位置在短时期内又不大可能被替换掉,所以百家讲坛自然会逐渐衰落。

图片说明:于丹因百家讲坛成名,学者不因学问成名,却靠娱乐节目上位,许多媒体对这一路径颇有不满,故有漫画以讽刺。(图片来自网络)

即使是早期百家讲坛,虽然是学者主讲,但基本也是挑学者中娱乐成分比较强的,他们所讲的内容,让学术界的人们感到非常不满。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等都有这个问题。

其次,于丹把《论语》解读小了

既然百家讲坛的定位就是娱乐节目,学问只是包装,所以于丹采取了一个正确的策略——用心灵鸡汤来解释《论语》。

从市场看,这个策略很成功。毕竟心灵鸡汤是市场上热销的一个品类,因为现代社会是结构化社会,年轻人承担着比较大的压力,在相当时期,不得不靠心灵鸡汤来鼓励自己,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需求。

但这个策略的短板在于:孔子的时代没有这个市场,孔子也不可能为这个市场来定制产品,《论语》包含着孔子对社会、人生、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具有永恒价值,不可能像商品那样肤浅。

图片说明:孔子真正要回应的是关于宇宙、社会、伦理等永恒的追问,对现实问题涉及不多,否则他的思想就不可能传之久远,被不同时代人们所接受。于丹的解读过于工具化、方法化,而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未曾梦到的,只能通过故意误读经典来和现实对接。

《论语》与人们的信仰紧密相关,市场化、娱乐化解读,实为消费人们的信仰,自然会引起激烈反弹。

其三,《论语》是否需要这么普及?

很多人说,于丹打通了经典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普及之功不可没。

对这种说法,个人不太认同。

大经大典经过了上千年的考验,无需担心它和当下生活通不通,《论语》所涉及的问题是本质性的,谁不看是他自己的遗憾,《论语》从来不在乎多一个读者少一个读者,在唐代之前,它并未列入经典,最终不还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它最终会以自己的风采显扬于世。

所谓普及经典、推动人们去思考,往往是书斋中的人自以为是的说法,从结果看,主要普及的是他自己,而不是《论语》。

图片说明:《论语》因体例混乱,纪事不完整,在唐代之前仅列入子书,宋代才成为经典,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印度佛教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赵宋得天下方式不正,为避免手下叛乱,不得不以文驭武,宰相皆从科举中出,从而形成了儒学的一个高峰,《论语》也因此上位。

其四,该怎么去读《论语》

《论语》涉及的问题是超历史、超自我的,所以没法从现实生活带入。

生而为人,只有当你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时,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些没用的、形而上的问题时,《论语》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论语》提供了一套自我修炼的法则,但严格来说,如果你不懂得人为什么要克己复礼,不觉得修炼自己是有意义的,那么这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况且,《论语》中说的东西并不完全正确,它的文本也有很大歧义,所以最好还是看一些专业分析的书比较好。

当然,古代中国普通百姓也会说些“和为贵”之类的话,但很难说这就是儒家思想,只是日常交往中的一种面具而已,那时百姓真正读《论语》的恐怕不多,今天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读《论语》,那就太等而下之了。

图片说明:虽然古代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也要看到思想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现实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会抛弃信仰,何况中国社会原本就比较世俗化。过分夸张《论语》思想的作用,那么就会走向另一悖论:近代中国的衰落,是不是也与孔子思想相关呢?近1/10的人成为吸毒者,大大超过其他社会,是不是也与《论语》相关呢?那么,我们究竟该相信《论语》还是应该批判它?

个人觉得,还是不要夸张一本书可能产生的作用比较好,这样才会不断有新的东西创造出来。

于丹比较不幸的是,因名实不副,她后来遭遇了舆论比较大的伤害。其实于丹还是很善良、很讲义气的一个人,但社会舆论把她描绘成一个投机成功的富婆,这与真实的于丹有很大区别。在舆论的绑架下,于丹性格负面的一些东西也会显现出来,比如她有时爱虚张声势,语言过分流利、抒情,其实她很少为某些人站台,有时不得不去,结果就被污名化。

现代人应知论人与论事不同,不喜欢于丹的任何一本书,她的学问、文采都一般,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个人。只能说:我不喜欢于丹的文章、讲座,和这个人没接触过,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老虎他爹


可以,如不喜欢可以不看。遵重别人的方式。


中上行


我支持于丹,对于她对论语的解读,只是她自己的理解,运作。有错是肯定的,做事没有不出错的,如果不喜欢,可以不去关注,没必要搞人身攻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了。我们大多都是看客而已,对于原事物只是一知半解,就拿来判断是非,显得自己有多睿智和高明,其实我们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喝众彩!墙头草随风倒,没有主见,事不关己,看热闹而已,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而且还喜欢落井下石,踩上一脚才过瘾。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唉!


乾坤放谈


于丹讲的,比较娱乐化,通俗易懂。讲的很好,但她讲之前,应该声明一下,本故事,有虚构成分。可以当评书听听。不可全信就好了。虽然历史是个小姑娘,穿什么花衣服,都可以。但一个学者,过分美好历史,以及美化论语等。口吐莲花。妙语生花,甚至强词夺理。就有点假了。再加上其他负面消息,引起大众反感。就是必然的了。


飞蟥


于丹的口才的确是出众的,在某一领域也确实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但目前她倒更像是万金油,以大无畏的气概挑战一切她似懂非懂的领域,与教师的身份相比,她越来越像一名取悦于听众的评书演员。


语文迷


论语的讲解就是最忌讳参杂太多个人理解,尽量启发听者自己结合人生阅历去体会去参悟。而于丹纯粹就是个人作秀表演,假大空太多,哄哄小孩子就算了。真正想学论语的,建议自己读原著或者听傅佩荣。于丹的不建议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