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不喜歡于丹,尤其是她在百家講壇對《論語》的解讀?

西瓜笛


這個社會上,人們有時可以容忍你的過錯,但卻很難容忍你的裝。

于丹越來越不被觀眾和聽眾接受,源於她與地氣脫節了,一直陶醉在自我審美當中,忘乎所以的把群眾感受給忽略了。

很多人討厭于丹,將她的所言所著稱之為毒雞湯,就是因為她講的東西大話空話套話太多,理論很高深,但內容很空洞。如果孔子活著估計都會被氣暈,心想自己本來寫的很簡單的生活感悟,到了于丹嘴裡怎麼就引申出那麼多的豐富內容呢?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其實已經遊離了孔子的本意,她不過是在通過《論語》這個強大的牌坊,灌輸自己的見解,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詞語,到了她那裡就能無限延伸出很多釋義,而且更可笑的是,《論語》在於丹的眼裡就是靈丹妙藥和百科全書,似乎一本《論語》就能夠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

于丹解讀《論語》的言論,換個說法也可以解讀是《大學》《中庸》《孟子》,就是換個表皮而已,內容自己嫁接就是了,反正都是高大深,反正都是空洞無物的說教,自己最後能把話圓回來就行。


元芳有看法


于丹老師雖為大學教授,這個職責一聽就自帶光環,可是為什麼大家有這麼多人不喜歡她呢?因為在這個多元的社會,“接地氣”的大學教授才能走的遠!為什麼這麼說呢?于丹老師的工作不是從基層幹上來的,假如經過基層學校層層磨練過後,見過基層的苦,感受過基層的人,我相信于丹老師就不會這麼“侃侃而談”“信口開河”了,一個有成就的人只有經過基層長時間磨練過的,從品性上,從思想認識上,從靈活度上,思想和行為才是豐滿和生動的,否則,一切成就都是空中樓閣,“一步登天”“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沒有經歷過生活磨練的人,她的思想,她的論調只能說是很蒼白,不值得去細細品味和推敲的!這種魅力只是一時的,越品越沒味道。所以讓人感覺,雖然有學識,但是沒有探索下去的渴望了。經過基層長時間磨練的聰明人,她會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該說什麼?什麼時候該沉默,閉口不提什麼。比如,我曾經聽過一堂漂亮的女性大學教授講的禮儀著裝課,課上她就講這種三五百塊的口紅💄可以多買一些顏色,去搭配衣服!當時會堂坐了一會堂各個學校的教師,我就覺得她說話完全是“紙上談兵”!她口中的三五百一支的口紅,對於有的老師來說就是一個月的菜錢!最後一堂課聽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她自導自演的一場秀而已,一句話都沒走進我的心裡!所以說這類人是沒法細細品讀的。


狄豔


對於《論語》也好,亦或其他眾多經書得解讀自古就有。

經書即十三經是我國周朝及周朝以前的史,這些古老的經書最初撰寫的時候,作者當時並不知道後人會對這些書要作注的,可是自從有了孔子自從經書與孔子發生了關係,經書便出現瞭如何解釋怎樣理解的問題,因為孔子教他的弟子就得有教科書,他就用經書作為教科書,如何講經?某經的文字和內容怎麼樣?這一問題就提出來了,經書孔子以前就已經有了,只是這些孔子以前的古經書到了孔子時代到了孔子以後發生了變異,不同了,自從孔子開始儒家把經書一代代傳下來,一代又一代的老師們都要講經,對經書加以解釋,就是要以今言注古語,在註釋講解時,都還發揮些大意,這些註解、註釋、發揮,每個朝代都各有不同,大家漸漸都是以當時的理解,當時的思想、大意,去論古去講論古經書,於是,經書越來越離開自己的原貌,有些甚至連基本內容也變化了,到了漢朝出現了今文家,因為這時期中國文字的書寫出現的新發展出現了隸書,這是今字體,儒家用隸書來書寫古經書,這樣一來就又有了脫漏之處,加進之處,以及錯字等,書的面目又為之一變,漢代今文學家中有影響,有淵源的人往往是他們一句話就能使經書走了樣子,他可以把書中的古意,原旨,變成漢朝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想被說成了戰國時代的人們的思想,經書就這樣變了,所以我們研究經書,不能把它看做是孔子的思想,更不能看成是孔子之前的經書的原意,即使是孔子本人的原話,也並不就是經書的原貌。

論語是孔子死了多年以後有他的弟子們所做的孔子言論集,這樣的書到漢代也分成齊和魯二家。漢代儒者對於經書說法不一,今文派內部互相爭論,凡是國定本的經書,全部是今文派的,今文派首領叫做博士,博士世代代世襲父傳子,子傳孫。為什麼今文派對於經學的說法發生那麼多的不同?第一個原因是無意立異,在講解各部經書時,各家有自己的老師,老師講解自然難免不一樣,就是聽者記者也難難免弄錯了一代代下去錯誤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是無意中形成的分歧發生的變異。第二個原因是故意的分歧,為了爭著當博士就故意立異。於是經書越講越錯,而經文本身也越來越變化越多,後來又導致古文學派的產生。

這是看一本書談到包括論語的經學的講解的其中一部分,書成於于丹成名之前許久,但可以聯繫現實做些思考,我知道絕大多數爭論並不能說服對方的觀點改弦更張的,大部分倒只是一時結舌罷了,對我而言于丹並無大過錯,細挑字裡行間的偏差意義有那麼大嗎,至少在社會不好影響上是誇大其詞了,至多是將經學時尚潮流化些,那麼人們又怎麼會將其和更嚴肅的經學註解混為一談何必緊張?作為另一種解讀方法沒什麼不可容忍,如果是那麼容易影響社會對於論語等經學的理解,還是先引導社會對於畢業就不讀的不良文化發展方向,所以社會出現眾多易讀版文化刊物,倒是容易普及,但缺少個人的文化深度的思考,看到文化名人及一從文學愛好者的圍攻于丹現象,只有些本末倒置沒抓到點的感覺!


筱竹72428396


不管怎麼說,開啟新時期國學普及第一人的事實還是不可否認。

時勢造英雄。

從惶惶如喪家之犬到獨尊儒術到打倒孔家店到《論語》重新回到大眾視線並形成研讀了解熱潮,幾千年風起雲湧,滄海桑田,時代鉅變。

薄薄的一本書,塑造靈魂的同時也固化思想。

不同時期的人,對其解讀大相徑庭,一些人對於丹的論語解讀有不同看法,正常。

論語在儒學中地位甚高,是經典中的經典。

因此,于丹的“現代化解讀”許多人難以接受。

在央視聽過她一大半講座,感覺總體還是把握了論語精髓,絕大部分內容牽強附會沒有新意,而所謂的新意又偏離了對論語的經典註釋。

但那是一個思想與物質齊飛的時代。

經濟飛速發展時,人們也在尋找靈魂的依託,於是,作為對論語研究有些心得的于丹,從故紙堆裡撿出論語,結合時代一番解說,讓人們記住了她的同時,更大的作用是:論語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

在國學界普遍認為,解讀論語是高深莫測的學問,沒有學術造詣連解讀的資格都沒有。

對論語,我無話可說,學了,思了,依然罔。

對解讀論語的也無話可說,思了,學了,還是殆。

不管是奉為至聖先賢還是批為喪家之犬,思想在爭議中熠熠放光。

能千年傳承的思想,如果沒有千奇百怪的解讀,其實很難傳承。

當然,宗教例外。

任何宗教不能概括一個社會的全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布衣吳新建


首先,于丹雖然是大學教授,但在大學教室中是不可能這麼講《論語》的

在百家講壇中,于丹摻雜了大量的娛樂化、刻意歪曲的解讀,如果大學課堂上這麼講,恐怕早就被轟下去了。

百家講壇的最大問題是,它是電視人把持的欄目,要求每半分鐘就要有一個段子,根本不考慮學術含量,負責審核的人修養也不夠,是按照他們理解的大眾品味來製作節目,而他們的位置在短時期內又不大可能被替換掉,所以百家講壇自然會逐漸衰落。

圖片說明:于丹因百家講壇成名,學者不因學問成名,卻靠娛樂節目上位,許多媒體對這一路徑頗有不滿,故有漫畫以諷刺。(圖片來自網絡)

即使是早期百家講壇,雖然是學者主講,但基本也是挑學者中娛樂成分比較強的,他們所講的內容,讓學術界的人們感到非常不滿。易中天、于丹、錢文忠等都有這個問題。

其次,于丹把《論語》解讀小了

既然百家講壇的定位就是娛樂節目,學問只是包裝,所以于丹採取了一個正確的策略——用心靈雞湯來解釋《論語》。

從市場看,這個策略很成功。畢竟心靈雞湯是市場上熱銷的一個品類,因為現代社會是結構化社會,年輕人承擔著比較大的壓力,在相當時期,不得不靠心靈雞湯來鼓勵自己,從而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市場需求。

但這個策略的短板在於:孔子的時代沒有這個市場,孔子也不可能為這個市場來定製產品,《論語》包含著孔子對社會、人生、自然、歷史等方面的思考,這些思考具有永恆價值,不可能像商品那樣膚淺。

圖片說明:孔子真正要回應的是關於宇宙、社會、倫理等永恆的追問,對現實問題涉及不多,否則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傳之久遠,被不同時代人們所接受。于丹的解讀過於工具化、方法化,而現代社會的很多問題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未曾夢到的,只能通過故意誤讀經典來和現實對接。

《論語》與人們的信仰緊密相關,市場化、娛樂化解讀,實為消費人們的信仰,自然會引起激烈反彈。

其三,《論語》是否需要這麼普及?

很多人說,于丹打通了經典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普及之功不可沒。

對這種說法,個人不太認同。

大經大典經過了上千年的考驗,無需擔心它和當下生活通不通,《論語》所涉及的問題是本質性的,誰不看是他自己的遺憾,《論語》從來不在乎多一個讀者少一個讀者,在唐代之前,它並未列入經典,最終不還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它最終會以自己的風采顯揚於世。

所謂普及經典、推動人們去思考,往往是書齋中的人自以為是的說法,從結果看,主要普及的是他自己,而不是《論語》。

圖片說明:《論語》因體例混亂,紀事不完整,在唐代之前僅列入子書,宋代才成為經典,一方面是為了應對印度佛教的衝擊,另一方面是趙宋得天下方式不正,為避免手下叛亂,不得不以文馭武,宰相皆從科舉中出,從而形成了儒學的一個高峰,《論語》也因此上位。

其四,該怎麼去讀《論語》

《論語》涉及的問題是超歷史、超自我的,所以沒法從現實生活帶入。

生而為人,只有當你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時,諸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向哪裡去這些沒用的、形而上的問題時,《論語》的價值才能顯現出來。

《論語》提供了一套自我修煉的法則,但嚴格來說,如果你不懂得人為什麼要克己復禮,不覺得修煉自己是有意義的,那麼這些東西其實是沒用的。況且,《論語》中說的東西並不完全正確,它的文本也有很大歧義,所以最好還是看一些專業分析的書比較好。

當然,古代中國普通百姓也會說些“和為貴”之類的話,但很難說這就是儒家思想,只是日常交往中的一種面具而已,那時百姓真正讀《論語》的恐怕不多,今天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讀《論語》,那就太等而下之了。

圖片說明:雖然古代中國社會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但也要看到思想對人行為的影響是有限的,在現實利益面前,人們往往會拋棄信仰,何況中國社會原本就比較世俗化。過分誇張《論語》思想的作用,那麼就會走向另一悖論:近代中國的衰落,是不是也與孔子思想相關呢?近1/10的人成為吸毒者,大大超過其他社會,是不是也與《論語》相關呢?那麼,我們究竟該相信《論語》還是應該批判它?

個人覺得,還是不要誇張一本書可能產生的作用比較好,這樣才會不斷有新的東西創造出來。

于丹比較不幸的是,因名實不副,她後來遭遇了輿論比較大的傷害。其實于丹還是很善良、很講義氣的一個人,但社會輿論把她描繪成一個投機成功的富婆,這與真實的于丹有很大區別。在輿論的綁架下,于丹性格負面的一些東西也會顯現出來,比如她有時愛虛張聲勢,語言過分流利、抒情,其實她很少為某些人站臺,有時不得不去,結果就被汙名化。

現代人應知論人與論事不同,不喜歡于丹的任何一本書,她的學問、文采都一般,但不能因此否定這個人。只能說:我不喜歡于丹的文章、講座,和這個人沒接觸過,談不上喜歡不喜歡。


老虎他爹


可以,如不喜歡可以不看。遵重別人的方式。


中上行


我支持于丹,對於她對論語的解讀,只是她自己的理解,運作。有錯是肯定的,做事沒有不出錯的,如果不喜歡,可以不去關注,沒必要搞人身攻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就是了。我們大多都是看客而已,對於原事物只是一知半解,就拿來判斷是非,顯得自己有多睿智和高明,其實我們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喝眾彩!牆頭草隨風倒,沒有主見,事不關己,看熱鬧而已,隨聲附和,人云亦云,而且還喜歡落井下石,踩上一腳才過癮。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唉!


乾坤放談


于丹講的,比較娛樂化,通俗易懂。講的很好,但她講之前,應該聲明一下,本故事,有虛構成分。可以當評書聽聽。不可全信就好了。雖然歷史是個小姑娘,穿什麼花衣服,都可以。但一個學者,過分美好歷史,以及美化論語等。口吐蓮花。妙語生花,甚至強詞奪理。就有點假了。再加上其他負面消息,引起大眾反感。就是必然的了。


飛蟥


于丹的口才的確是出眾的,在某一領域也確實學有所長、學有所成。但目前她倒更像是萬金油,以大無畏的氣概挑戰一切她似懂非懂的領域,與教師的身份相比,她越來越像一名取悅於聽眾的評書演員。


語文迷


論語的講解就是最忌諱參雜太多個人理解,儘量啟發聽者自己結合人生閱歷去體會去參悟。而於丹純粹就是個人作秀表演,假大空太多,哄哄小孩子就算了。真正想學論語的,建議自己讀原著或者聽傅佩榮。于丹的不建議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