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談》帶你重走科舉之路

在歷朝各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觀備受推崇。通過讀書,走科舉之路,踏入官場,是所有讀書人的追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制度的形成代表著人才選拔制度的基本完善,求才求賢的盛行表明了朝廷唯才是舉的原則。而6kw《一步高升》的各位大人,就是通過科舉考試步入官場的,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古代的科舉考試吧!

《趣聞談》帶你重走科舉之路

科舉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法,萌發於南北朝,開始於隋朝,成型於唐朝。考試科目分為常科、制科和武舉,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武舉主要用於選拔武術人才。科舉考試主要有縣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步驟,內容以“四書五經”為準,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成績優良這可以參加,通過鄉試就意味著中舉成為舉人了,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舉行,最後的殿試則是皇帝親自主持,通過殿試就可以成為進士了,第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趣聞談》帶你重走科舉之路

科舉考試多則錄取數百人,少則錄取數十人,難度不可謂不大,從小孩子六七歲開始啟蒙算起,書中記載最年輕的進士也是十七八歲,一般人則還是秀才身份,所以十年寒窗只是保守的算法,清代人口多的時候大約4億,一年進士的錄取量有時還不到百人,其它朝代就更少了。有學者統計,若要精通科舉考試,則必須熟記40萬字的內容,而且史書還是不可不記得內容,隨著時代的更替,史書也越來越多,這可苦了讀書人。

《趣聞談》帶你重走科舉之路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不一定能考取功名,但不讀書肯定考不上功名。進士及第,榮歸故里,樹立幡旗,光宗耀祖,這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耀,連中三元,牛氣沖天則又是另一番境界了。古代狀元大概有七百餘位,其中不乏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代表王維,獲得了蘇東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讚譽;也有民族英雄狀元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百世典範;更有武舉狀元官至丞相的郭子儀,四朝元老,平安史之亂,再造盛唐王朝。

《趣聞談》帶你重走科舉之路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文學大家出身狀元的都不多,都是一般進士或者舉人。因為都是走仕途胸懷天下的,三元者入朝後一半主修經濟,比如水利農耕稅負等,文學都是興趣而已。連中三元者,大多智商奇高,情商卻可能平平,或者天妒人妒,時運不濟。大多經典文學作品出自邊遠貶官之手,可謂朝中無文學。

《趣聞談》帶你重走科舉之路

當然,科舉制度也不是萬能的,並不能完全作為評判標準。如王維是進士及第,但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均不是,歐陽修、蘇軾是進士,辛棄疾、陸游卻不是。進士中也同樣不乏泛泛之輩。中進士自然是令人興奮的,孟郊三次殿試終圓夢,此時他已四十六歲,《登科後》是其內心真實的寫照“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落榜當然也是令人惆悵的,《楓橋夜泊》便是張繼落寞的獨白“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值得一提的是傳聞張繼落榜後遇見一女子,受到其激勵,於是第二年奮發圖強終於考中進士。

《趣聞談》帶你重走科舉之路

以上是古代答科舉考試的基本介紹了,是不是感覺能當官真是不容易呢,那就在《一步高升》中多攬政績,加官進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