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觀的「科舉」之路介紹,連中三元是最高榮譽,歷史僅有18人!

最直觀的“科舉”之路介紹,連中三元是最高榮譽,歷史僅有18人!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三個顯著的特點。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科舉考試內容到明代以八股文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經歷了1300年。

最直觀的“科舉”之路介紹,連中三元是最高榮譽,歷史僅有18人!■積極意義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從宋代開始,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對於世襲、舉薦、九品官人法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仿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16至17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遊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18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19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製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最直觀的“科舉”之路介紹,連中三元是最高榮譽,歷史僅有18人!■最高榮譽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歷史中共有18人連中三元(三元及第),他們是文狀元15位: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此外,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明朝尹鳳、王名世;清朝王玉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