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考試——科舉,對於後世的文化發展有多重要?

引言

考試是現在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最早並不是現代人所提出的,而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考試最開始的雛形是科舉制,科舉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試製度。什麼是科舉制?

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為朝廷引進新官員的一種制度,為古時許多家境貧寒卻學識淵博的人提供一個入朝為官的機會,採用分科考試選拔人才方式,所以也叫做科舉。

科舉制的好處就是徹底打破了血源世襲關係的制度,為下層平民提供了入朝做官、一展才能的機會,但是它的不足之處是從內容形式中束縛了應考者的思想。就是這樣一種制度在唐朝得到了重用,甚至給後世了許多文化上的影響。

最早的考試——科舉,對於後世的文化發展有多重要?

科舉制度

一、科舉制度的起源

科舉制其實最先起源於隋朝,在隋朝統一了全國之後,為了適應國家的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變化,根據《中國法制通史》記載,隋朝在建立王朝之後,加強中央集權,就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國有,用科舉制代當時選拔官員的政策。在隋煬帝繼位三年後,開始設進士科,用考試的方法來選拔進士。

考試內容是關於國家政治方面的題目,這個時候的科舉還不叫科舉,名為"試策",但可以看出來科舉制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基本的雛形,同時也為中國選拔官吏的制度翻開了新的一頁。後來唐朝統治者為了適應朝代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於是便改進了試策,形成了科舉制。

那麼科舉制的考生又從哪裡來呢?自漢代以來,參加考試的人必須經過官府的推薦,考試也只是用來決定官位的高低,所以說這一準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境比較窮苦的確有才能的考生。但唐朝的制度就有了很大的轉變,採取了自願報名的方式,普通人和官員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這就擴大了考生的選舉範圍,也使統治階級能獲得更多的人才。

最早的考試——科舉,對於後世的文化發展有多重要?

士子參加科舉

但唐朝以來官學、私學教育不斷的昌盛,培養了許多具有優秀文化素質的學生,當時的考生主要來源主要有兩類,一是國學生,因為國學生在各級官學學習,考試合格後被送至尚書省參加科舉,所以稱為"生徒";另一類是自學成才,認為自己的才能足以通過科舉考試,繼而向地方官府自舉,地方測試合格後也被送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類人稱為"鄉貢",兩者為唐朝更多的效力。

在唐高宗進入長安,天下尚未安定的時候,就下詔設立學校,讓世家子弟跟皇族子弟學習,主要以儒家經典和史書內容為主以供學習。唐玄宗時期把國家教育與學府體制聯繫到一起,做了一個更為詳細的規劃,這就證明唐朝很注重文化的教育,所以說科舉制在唐朝得到更完善的發展是絕對的。科舉考試是分科考試,那麼它的種類是非常繁多的。

二、科舉制度對於寒門子弟的益處

唐朝考試的科目有很多,比如說:明經、進士、開元禮等等,但是考生們大部分只重視兩個科目進士與明經,進士科當時人們都管它叫

"登龍門",就光這一科考試人數居然達到了6000多人,足以見得進士科受歡迎的程度,更何況還有明經,雖然這兩個科目非常火爆,但是由於報考人數過多,所以想要考入是非常不容易的。科舉考試中如何防止考生們去作弊呢?根據《唐律》記載,唐朝專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以保證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比如:如果參加科學考試的人不是本人,而是由他人替的,那麼就會被判三年的刑。

最早的考試——科舉,對於後世的文化發展有多重要?

寒門子弟通過科舉進入仕途

科舉制的好處,它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也緩和了社會的矛盾。因為兩漢時期,富豪子弟和達官貴人佔考試人數近百分之七十以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正中制則是以家世規定品階,這使得考試局面非常有限,一些寒門子弟心懷大志卻無處發揮。

這一制度在唐朝有效地得到了改善,大批出身寒微卻擁有才能的學士,通過科舉考試被朝廷重用,就如同武則天統治時期,朝廷中有十位宰相,其中六位就是出身寒門卻從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而晚唐時期,朝廷中的官員出身寒門總數的佔14%,科舉制度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也鞏固了統治。

唐朝確實是一個科舉制度非常繁榮的時期,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因為唐朝的科舉之以詩詞歌賦為主,這就使許多世人將精力投入到了詩詞歌賦的創作中,這一朝代也創造出不少的名人。如果說科舉制在唐朝是得到了發展,那麼在宋朝則是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宋朝所實行的"揚文抑武

"國策,使得宋朝文人數量急劇增加,提高了文人的政治地位,扭轉了社會風氣。

三、科舉制的弊端


最早的考試——科舉,對於後世的文化發展有多重要?

科舉制度的弊端

科舉制雖然提高了文人的地位,但它卻不是十全十美的,由於教育與當時社會現實所脫離,科舉內容的考試又非常單一,過分強調了詩賦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其他方面促進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尤其是對科學的認知的忽視,造成了當時文化的畸形發展以及後來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落後。

另外,科舉制一味招引廣大子弟入朝為官,人們都在這一條路上相互競爭,從而限制了其他方面人才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的單一性,科舉制雖然達到了任用賢能的目的,但是也將年輕一代學子的思想束縛,這一層面逐漸延伸到後世導致了人們的思想非常狹窄,造成了文化表面繁榮卻日益頹廢的局勢。

到了明朝中後期,社會上便開始出現了過分追逐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及頹廢的風氣,科舉制走向了衰敗,清朝雖然保留了原有的科舉制度,卻因為明末所興起的八股之風,導致清朝也開始實行八股制,八股形勢導致了人們思想的落後一方面,使得科舉制度走上了廢除的邊緣。

最早的考試——科舉,對於後世的文化發展有多重要?

古代文人

此外,一些有真才實學,思想活躍的文人,卻因為與當時科舉制所規定的內容不符而無法考入仕途,在政治生涯中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鬱結於心,卻又沒有辦法所以能通過小說的創作來實現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也可以說,因為當時科舉制的腐敗、僵硬推動了明清時期小說文學的發展。

科舉制是世界誕生最早的考試製度,它在唐朝時期得到了發展,擁有了一套比較完整且複雜的結構,其實科舉制的誕生無疑是在思想教化又或入朝為官等諸多方面,無疑是一次改革創新。值得慶幸的是此次創新並沒有失敗,並且對中國以後的文化有了深遠的影響,就比如說科舉考試的法律,科舉考試在保護考試的公平公正、維護考試秩序穩定這一點,直到如今都有著值得被借鑑的意義,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考試。

最早的考試——科舉,對於後世的文化發展有多重要?

科舉制度

結語

科舉制作為我國古代一項著名制度的存在,對我國的政治文化,經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開創了新的局面,雖然說科舉考試被廢除,但是它並不是導致一個朝代衰落的主要原因,因為科舉制在前期被髮明出來的時候是非常靈活的,對人們的思想限制並沒有這麼大,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的西方國家就借鑑了我國科舉制度中的精髓,並從中加以改造,使得自己的國家發展起來,可以看出來科舉制在前期是非常好的一種制度,但直到後來受八股文影響對於考生們的思想限制是非常大的,所以這一制度也就逐漸僵硬起來,導致考生們的思想逐漸僵化、腐朽,直到滅亡。

參考文獻:

《中國法制通史》

《唐律》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