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三鼎甲」:原來「探花」是這麼來的

科舉“三鼎甲”:原來“探花”是這麼來的

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科舉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他們各顯千秋,趣事百出。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在唐之後逐步加以完善,直到明清才正式確立。

科舉“三鼎甲”:原來“探花”是這麼來的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進士的第一名。它為什麼叫“狀元”而不叫別的呢?原來,唐朝的科舉考試結束後,要由主考官將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再由門下省寫成狀子,呈報給皇帝恩准,這份狀子裡的頭名當時叫“狀頭”。這本是朝廷官員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語。後來人們覺得“狀頭”太不雅,於是改稱“狀元”了。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呂蒙,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和、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科舉“三鼎甲”:原來“探花”是這麼來的

榜眼

“榜眼”,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榜眼”之名要晚於“狀元”,終唐一代,沒發現有這個稱謂。

實際上,榜眼這一名稱是民間的習慣用語,並非官方用語。在朝廷正式發放的金榜上稱進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之名始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據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中考證:“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蓋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科舉“三鼎甲”:原來“探花”是這麼來的

探花

“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唐朝的新科進士放榜在每年的春季,此時正是京城長安杏花盛開的季節,新科進士為了盡情慶賀自己中第,要舉行一場遊園盛會,稱為“杏園宴”。挑選進士中兩名年少英俊者為“探花使”,負責到各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於是這兩個人便被稱為“探花郎”。也就是說,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進士中年齡最小的兩個人,與殿試取得的名次沒有任何聯繫。

這個詞在五代、北宋時期出現極少,因為五代和宋朝時期的都城裡都沒有“杏園”,自然也就沒有探花郎了。探花什麼時候被作為進士第三名代稱的,這是個很難確切回答的問題。據清人趙翼的《陔餘叢考》推測,大約從明朝開始,狀元專指殿試第一名、榜眼專指第二名、探花專指第三名,才最終成為定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